(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11 地质大队,贵州 贵阳 550081)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的规定,项目为“U 城镇基础设施及房地产”中的“151、危险废物(含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及综合利用”,属于Ⅰ类建设项目;项目场地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不敏感”。
预测范围: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的范围与现状调查范围相同(评价区),包括保护目标和环境影响的敏感区域,乃至扩展至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以及可能与建设项目所在的水文地质单元存在直接补排的区域。
预测内容:工程的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对场址及附近地下水水质、河流水质影响进行预测评价。
该项目建设期为12 个月、生产运行期至少20 年。另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9.3 节规定,预测时段应包括建设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三个阶段。
项目位于寒武系第三统至芙蓉统娄山关组(∈3-4l)地层,地貌类型为溶丘谷地,地形起伏小、地形坡度较缓,地下水类型为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岩溶含水组合类型为溶孔-溶隙,地下水位埋藏浅,地下水分布均匀~较均匀,可概化为各项同性。项目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采用预测方法为解析法。
本项目废水主要包括煤焦油预处理产生的含酚废水、油水分离器排出的含酚废水、检验室废水、生产车间地坪冲洗废水、循环冷却水排水、蒸汽冷凝水和生活污水,以及石油类等。为此,本项目污染源概化如下:
工程运行后,正常生产时有可能发生渗漏,虽渗漏量少,但也会对地下水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此时污染源的排放规律可以概化为定浓度连续排放。
在事故状态下,防渗设施损坏,造成污染物穿过防渗层及包气带进入地下含水层,使地下水受到污染,此时,污染源的排放规律可以概化为瞬时排放。
1.含水层纵向弥散度为0.527m;纵向弥散系数为0.501m2/d、横向弥散系数取纵向弥散度的1/4 为0.125m2/d。取值主要来自类似水文地质条件的项目以及可研报告。
2.含水层厚度M 为80 米。取值主要来自本次调查的钻孔。
3.地下水平均流速u 为1.57m/d。取值主要采用经验值。
4.有效孔隙度为0.1。取值主要采用经验值。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本文采用导则F.3.2.2 一维稳定流动二维水动力弥散问题中的“瞬时注入示踪剂--平面瞬时点源”和“连续注入示踪剂--平面连续点源”两种预测模型。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分三个时期,即施工期、运营期、服务期满后的处置。
施工期间产生的生活污水、施工生产废水等数量较少,并及时的进行集中处理。因此,施工期间场地地下水遭受污染的程度微弱。
1.正常工况。通过对厂区含酚废水事故池、消防废水池、成品油罐、仓库等各建构筑物进行防渗处理,防渗层的渗透系数小(多小于10-7cm/s),污水以“连续注入”方式穿透防渗层,但其数量微小,对地下水的污染微小。
2.事故工况。现选择事故影响大的成品油罐(单个)进行事故工况下的预测:
(1)预测场景假设与源强。工程投产运行10 年后由于各种原因,某个成品油罐的灌区底部10%面积受损坏,成品油泄漏量分别为10m3/d、一次事故的总渗漏量12000000 mg。选取石油作为污染因子加以预测,成品浓度为1200mg/L、背景浓度为0.000mg/L。
(2)预测模型及参数计算。选取文中第四章中的一维稳定流动二维水动力弥散问题中“瞬时注入示踪剂——平面连续点源”预测模型。进行预测与评价。计算参数选取第四章中的参数。
(3)预测结果及评价。模拟结果显示:①罐底破裂132 天后,在离灌区地下水下游(南西面)240m 的溪沟中石油类浓度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标准(0.05mg/L)、数值为0.06251mg/L,开始污染溪沟;②罐底破裂152 天后,在离灌区地下水下游(南西面)240m的溪沟中石油类浓度达到最大数值为3.11908mg/L;③罐底破裂177 天后,在离灌区地下水下游(南西面)240m 的溪沟中石油类浓度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标准(0.05mg/L);④整个事故工况下,污染物在地下持续污染(污染物因子数值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标准)的时间有45 天。
工程服务期满后,不再产生新的废水和固体废物,且在关闭前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采取有效措施,对前期剩余的污染物进行清除。为此,地下水在服务期满后遭受污染的程度微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