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睿
摘要:现行城市规划管控体系对景观的规划管控已经满足不了当下城市对生态环境和空间品质的高要求,面向管理和实施已成为当今城市景观规划管控的主要方向。以广州珠江前航道9个江心岛及珠江30公里水岸为研究对象,分析岛、岸的特征和问题,提出岛、城、人共生理念,重构中心城区江心岛及珠江沿岸景观保护与建设框架,制定5个关键指标的总体控制和12个要素的设计导则,将理念转化为面向管理和实施的景观专项城市设计导则。
关键词:珠江;江心岛;水岸;景观专项城市设计;导则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4-0054-05
收稿日期:2017-07-20
修回日期:2017-08-04
引言
广州珠江分布有59个岛屿,已开发岛屿8个,20个部分开发岛屿和31个未开发岛屿面临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因此,江心岛保护与合理利用正式提上日程。2015年10月,广州市政府提出“未开发岛屿要规划为生态用地,已开发岛屿要做好规划控制和生态保护,要本着少干预、微改造、增加绿地和水量的原则,保护好各岛屿的自然生态,做到—岛—景、—岛—特色”。11月,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正式通过《珠江江心岛保护规划工作方案》,由此展开了珠江江心岛整体保护规划和景观专项设计导则编制工作。
现行城市规划管控体系对景观的规划管控已满足不了当下城市对生态环境和空间品质的高要求,城市对景观和生态的管控导引应当转为面向管理、指导建设行动,国内将生态或景观用地作为城市设计对象、面向城市规划管控的景观专项城市设计则较少,基于此,本文以广州珠江前航道江心岛及珠江水岸为研究对象,提出岛、城、人共生理念,重构中心城区江心岛及珠江沿岸景观保护与建设框架,提出总体控制和设计导则,转化为面向管理和实施的城市设计语言。
1江心岛及两岸面临问题
本文研究范围(图1)位于珠江中心城区,属于珠江航道中段,西起白鹅潭,东至南海神庙,全长30km,包括9个江心岛。
1.1江心岛生态失衡、特色缺失
依据江心岛自然生态条件和历史人文特征,分为生态岛、田园岛和城市岛三种类型(表1)。江心岛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生态功能退化;原生景观风貌逐渐失色,与城市趋同化。景观风貌不统一,空间不连续,缺乏亲水空间:绿化种植以榕树Ficus microcarpa为主,较为单调,缺乏生态功能考虑。
1.2三十公里水岸空间不连续、活力不足
三十公里水岸分为西、中、东三段,拥有百余处历史遗迹,集聚26处码头和多条日游夜游线路(图2)。西段10 km从白鹅潭至广州大桥,沿江开放空间狭小,历史文化风貌被掩盖,缺乏完善的城市家具系统:中段10 km从广州大桥至琶洲岛东部岛尖,沿江景观带较宽,但市民参与使用较少;东段10 km从琶洲岛东部岛尖至南海神庙,现状以工业岸线为主。
2理念重构:岛、城、人共生
国外关于岛和水岸生态景觀建设的案例和研究比较成熟,美国佛罗里达印第安岛面积2 000 hm2,被定义为“城市生态绿肺”,具有生态恢复、防护、保育的功能,栽植红树林恢复改善印第安河生态系统,利用水生植物消浪带构筑海岸防护林体系。德国莱茵河Grafenwerth岛发展以环境优先的疗养生态岛。广州在经历了快速城市化阶段后,应重新审视城市发展与珠江的关系,站在岛、城和人三者共生共享的角度上,保持自然生态环境、景观风貌和城市发展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3总体控制:5个关键指标
关键指标的选取包含两方面。以生态和景观风貌的保护、延续为总目标,选取雨洪设施做为生态系统的关键指标:选取岛岸林际线、绿化空间连续度、乡土树种和植物色彩作为景观风貌的关键指标,突出整体风貌的连续性和广州地域特色。
3.1指标1:雨洪设施
珠江两岸及江心岛是构建珠江生态廊道的重要载体。沙仔岛、北帝沙、大蚝沙(图3)生态系统现状基本完整,而其他岛屿生态系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通过降雨数据GIS分析,东部区域江心岛面临“降雨即被淹”危险,该指标提出红树林湿地植物系统、雨水花园、生态堤岸、植被缓冲带和植草沟五类雨洪设施的详细指引,修复岛岸生态功能,以生态景观设施建设韧性城市。
其中红树林湿地植物系统利用现有江心岛外围红树植物、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落羽杉Taxodium distiehum等水生植物进行修复,防风削浪:生态堤岸是利用本土水生植物打造多级缓坡的生态堤岸带,削减雨洪对岛岸的破坏,同时也为生物提供丰富的生境。
3.2指标2:岛岸林际线
根据“韵律、层次、对比”等美学原则,采用“打破”“补充”“烘托”等手法,突破以建筑物为主体天际线的传统,协调珠江两岸和岛岸林际线,形成丰富的城市眺望效果(图4)。例如长堤林际线与建筑天际线相呼应,形成递进式建筑天际线与波浪式林际线的双重节奏:鱼珠林际线打破西侧建筑等高的天际线,烘托东侧以港航中心为主体的建筑高潮。
3.3指标3:绿化空间连续度
连续开放绿化空间体现了滨水岸线的空间品质,该指标明确绿化空间的连续性,梳理整合珠江沿岸公共开放空间,串联楼前广场、街头绿地、街角广场、慢行绿道等,打通硬化停车场、狭窄地段、现状小码头、桥下空间、闲置空地等破碎地段,形成充满活力的口袋公园和街头广场等。
3.4指标4:乡土树种
乡土树种是体现地域特色和反映城市风貌的重要因素,珠江沿岸及江心岛共有现状主要骨干乡土植物13种,榕树、榄仁树Terminalia catappa和洋紫荆Bauhinia variegata居多,植物配置以常绿乔木和开花乔木为主。该指标要求在现有骨干树种基础上进一步优选骨干乡土树种,稳固常绿乔木和开花乔木的配置形式,形成江心岛乡土植物库。
3.5指标5:植物色彩
植物色彩是反映植物景观风貌的关键因素。尊重地域生长条件,协调岛、岸植被色彩,突出本土及季相特色。例如花园式滨水长廊西段,四季常绿,采用冬春季暖橙色、生长迅速、花期长的炮仗花Pyrostegia venusta倚挂栏杆的形式,与历史建筑相得益彰。在植物色彩规划的基础上,形成了广州滨水区的一年四季花卉节庆系列活动(表2)。
4设计导则:12项要素
以规划实施和管理为导向,分别提取江心岛和珠江水岸各12项景观要素.以图则形式形成9个江心岛和三段珠江水岸的景观设计导则,为江心岛下一步深化设计和实施提供明晰设计指引。
4.1江心岛设计导则:三类三风貌、一岛一特色
9个江心岛划分为三类,即岛田、岛园和岛城,每类岛具备特定景观风貌,每个岛又各具特色,形成三类三风貌、一岛一特色的江心岛景观设计框架。
江心岛景观设计图则包括岛的基本信息、现状图、规划图、定性指标控制、定量指标控制和设计指引6部分,其中定性指标控制包括对整体风格和特色元素定位、植物色彩和花卉节庆活动以及眺望系统,是对总体控制关键指标的进一步落实;定量指标控制是体现空间品质的景观要素,从风格、材質、色彩、布局等方面提出设计原则,以岛田类的北帝沙岛为例(图5)。
4.2休闲水岸设计导则:三段三主题,一岸一空间
珠江水岸设计指引分为三段3个主题,每段水岸均对风貌定位、绿化特色和绿化策略制定纲要性指引,绿色开放空间贯通连续,每段水岸根据地理位置进一步细分地段,分别从植物配置、地面铺装、景观设施、绿化照明和背景地带提出针对性的设计指引,为下一步工程设计和实施提供技术依据(表3)。以西段(白鹅潭至广州大桥)10 km水岸为例,以“花园水岸、古典风貌”为主题,针对绿地少、宽度窄的典型问题,采用立体绿化、移动式、小体量、多开花植物等策略。针对西段沿岸公园广场等绿色开放空间连续性以及滨江绿化割裂等问题,提出贯通连续绿色开放空间。
5结语
广州中心城区江心岛及水岸景观专项城市设计是应对当下城市景观规划管理在景观特色和品质方面的缺位所做的一个尝试和探索,通过理念重构,形成景观设计导则,转化为可操作的规划管理语言,其思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然本文尚存在不足和遗憾的地方,下一阶段将对管控要素选择和管控度把握方面,结合大量实例进一步研究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