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如匠”

2017-12-29 07:03高伟陈绍涛陈燕明
广东园林 2017年4期

高伟 陈绍涛 陈燕明

摘要:近年来民间工艺与匠人精神的社会重视度愈来愈高,但民艺与当代生活仍存在断层。当前的民艺传承教育存在仅从理论层面探讨实践、缺乏整体性行业视角与动态发展意识、偏重西方现代设计理论而缺乏对中国传统营造艺术深入学习三个方面的误区。基于对民艺传承教育的意义解读和误区分析,以英石造园技艺传承教育为例,岭南民艺平台在教学计划中专门设计了现场营造教学、口述史工作坊、营境式设计教学三种创新模式,作为参与式民艺传承教育模式的探索,让学生亲身体会传统营造过程,从而以匠人的立场,以学者的身份参与民艺的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民艺传承教育;参与式教育模式;岭南民艺平台;英石造园技艺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4-0031-05

收稿日期:2017-08-11

修回日期:2017-08-14

1探讨民艺传承教育的缘起与意义

民间工艺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当代人认知与感受非物質文化遗产提供了生动鲜活的路径,可视其为传统文化领域的活化石,其文化价值不言而喻。民间工艺的传承与教育能使其得以延续,而该问题的探讨正如保护濒危动植物的栖息地一般重要。

在“匠人精神”被提升到国策层面的今天,社会对民间工艺的重视已经大大提升,但民艺与当代生活的断层依然没有被跨越:民艺由被遗忘转为束之高阁,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令传统民艺高高在上,无法融入当代生活:而民艺匠人以及传承机制在媒体宣传中呈现出较多的神秘气息,社会大众只能远观,无法参与:民艺传承与学习的道路从而被难化乃至“神化”,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民艺发展的瓶颈。以上断层都是探讨民艺时脱离了传承教育层面所产生的问题。从传承教育方面探讨传统民艺保护与发展,可带来动态连续的视角、全面整体的视野,从而避免以上问题。岭南民艺专栏在梳理岭南传统民艺历史与价值、描述传统民艺特征、介绍民艺传承人与行业发展、分析经典营造作品等内容之外,也专门设置探讨民艺传承与教育的主线,分享岭南民艺平台在该领域的教学成果与研究思考。

民艺传承教育通常分为两方面内容:一是面向民艺传承人的内部传承教育,这部分涉及传承人匠作体系、师徒机制、职业培训等方面,以培养正统传承人为目的:二是面向非专业出身的社会群体的外部传承教育,主要包括民艺概述、传统审美分享、传统技艺入门等方面,以推广科普,扩大民艺的影响力为目的。第一方面的内容在岭南民艺专栏中将以民艺匠作体系为主题的文章详细讨论,在此不赘述,本文主要探讨第二方面的内容。华南农业大学岭南民艺平台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在高校领域,以在校本科生与研究生为对象,同时面向社会推广岭南民间工艺,让传统匠作体系进入高校专业体制教育。本文以在岭南民艺平台上进行的民艺传承教育经验为分析对象,旨在分享与探讨岭南民艺平台对参与式民艺传承教育模式的探索经验。

2民艺传承教育的困境与误区

作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大学课堂中不乏关于传统民艺的教学内容。但由于以下教学方式误区的存在,学生受众无法深入理解民艺与体验民艺。

第一,仅从理论层面探讨实践。受制于大学办学特点与条件的限制,大部分老师在大学课堂中教授传统民艺知识的方式主要是以PPT为主的课堂理论讲述,相关实践教学方式仅仅为对已建成的民艺案例进行参观考察。在上述教学方式中,传统民艺呈现在学生眼中的形态都是静止的完成态,脱离了营造过程、缺乏匠师传承人的参与。学生无法理解传统民艺的内在构成、审美精神与鲜活的生命力,不能真正感悟民艺、爱上民艺。

第二,缺乏整体性行业视角与动态发展意识。当前关于民艺传承的教育都是主要围绕着民艺历史、工艺成品、工艺特征等内容展开,这种教学内容凸显了民艺的“文物”特征,但忽视了民艺仍在动态发展,对民艺的传承与发展很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同时,忽视了传统民艺与所在相关行业的发展关系,不了解民艺行业的发展现状。民艺呈现出像乌托邦一般的气质,传承问题无法切实落地探讨。正如保护历史建筑的最好方式就是使用历史建筑,保护传统民艺的最好方式便是让其融入当代生活,用生活的平常心来看待民艺,让民艺真正发挥生活作用。

第三,偏重西方现代设计理论而缺乏对中国传统营造艺术深入学习。百年来基于现代主义运动席卷全球的现代设计理论在国内高校教育的普及,使今日国人在探讨工艺领域时仍偏重于以现代主义设计理论作为参考。近年中国传统工艺的发展方兴未艾,而对传统营造艺术的学习仍处在轻描淡写的状态。千年沉淀的中国传统营造艺术以山水审美为母题、以诗情画意为内涵、以意境涵蕴为目的、以气韵生动为标准、以位置经营为手法、以传移模写为途径,其文化内涵和艺术要义远比西方现代设计理论要深刻精妙。当代中国设计教育过于重西方而轻东方的知识组成尚未扭转,科班出身的学生往往都是对西方名师如数家珍,而对中国传统一知半解。上述认知情况难免延伸到民艺传承教育领域,阻滞民艺的传承发展。

3以英石造园技艺为例的民艺传承教育模式

基于对民艺传承教育的意义解读和误区分析,岭南民艺平台在英石造园技艺传承教育的教学计划中专门设计了以下三种创新模式,作为参与式民艺传承教育模式的探索:

3.1匠师传承人现场营造教学

匠师传承人现场营造教学模式是邀请民艺传承人作为教学主角,任课老师作辅助,让传承人直接讲授民艺知识和示范民艺实践,根据民艺传承人的特点来设置课程教学模式。

岭南民艺平台在2016年学校暑期活动中,就尝试了英石造园技艺传承人现场营造教学。传承人现场教学并不代表着略过理论教学,而是理论教学积极配合传承人的实践教学。课程先选取已建成的粤剧艺术博物馆英石主假山作为营造案例,任课老师以PPT讲解和现场参观的方式对英石假山的历史渊源与审美范式、粤博假山的营造过程和营造技艺进行理论讲述。在传承人现场营造教学环节,把已拆解的比例为1:15的粤博假山模型搬到学校,请营造该假山的主要工匠、英石造园技艺传承人邓建才师傅现场重组英石假山模型(图1)。整个假山重塑过程耗时一天,同学们直观了选石、布局、砂浆调制、叠石、勾缝、修形等叠山全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传承人边做边说,更适合传承人手比口灵的特质。这种实践教学方式能让传承人放松自然地传授实用知识,更能让同学们深入了解民艺实际的营造过程。endprint

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不仅是听众,还要作为助手协助传承人展开营造工作。真实触摸到英石,感受到英石的肌理、重量,切实体会叠石的方法,感悟英石造园技艺的精妙。

3.2民艺口述史工作坊

民艺口述史工作坊的教学模式以整体性作为指导原则、以口述史作为研究方法、以民艺相关全行业代表性人员作为访谈对象,属于调研访谈工作坊。其中任课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同学们作为访谈的具体实施者。

岭南民艺平台已于2016年夏季和2017年夏季进行了两次英石造园技艺口述史工作坊,第一次以英石造园技艺传承人为主要访谈对象,第二次弥补了第一次的缺憾,以整体性为指导原则,以全行业覆盖作为选择标准.制定了全新的访谈计划。新工作坊计划中,访谈对象选择包含工匠、教育、企业、政府及社团四大组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对象,例如工匠可细分为采石石农、叠山匠人、效果图制作者三类。针对不同的访谈对象,制定不同的访谈提纲,不仅适应于各访谈对象的特征,还有适当的交叉,以便未来进行比较分析。例如关于工匠的访谈提纲中不仅会出现工法技艺和传承体系的问题,也会出现行业发展和英石遗产价值方面的问题,相关成果可与企业和政府的访谈对象成果进行横向比较,研究成果将会从全行业的层面反映出英石造园技艺所面临的现状、挑战与机遇。新的工作坊对访谈工作的流程要求更加详实,例如同学们在访谈前必须对该民艺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与价值特色、技艺发展与匠作传承现状等进行文献综述;查找阅读每一位访谈者的简介,在访谈提纲基础上为每一位访谈者制定专属的访谈提纲,植入量身定制的话题;访谈中要求同学们学习一系列的发问方法和社交礼仪,以便给访谈者最为尊敬和舒适的访谈语境;访谈全程要求录音和录像;结束后学生团队有不清楚的地方第一时间与访谈对象确认,主动筛查访谈内容的争议性,避免为访谈对象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工作坊结束之后,团队成员尽快将访谈内容整理成相关研究报告。

在访谈工作中,学生一方面是聆听者,另一方面又是话题的引导者和主持者,这种自主安排、自主执行访谈计划的方式可为同学们营造非常强的代入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并使其发挥自身创意优势,为参与民艺行业与制定发展建议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基础(图2~4)。

3.3营境式设计教学

营境式设计教学模式指回归中国传统造园文化中以山水审美为母题、以诗情画意为内涵、意境涵蕴为目的、以气韵生动为标准、以位置经营为手法、以传移模写为途径的营造范式,这与现行国内设计教育的主流——注重平立剖面表现的布扎体系、基于模型探讨三维空间的包豪斯体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当西方艺评家赞美建筑艺术为静止的音乐时,东方艺术家们已在可居可游、时空一体的园林中以游观的形式畅神了千年。营境式设计的教学模式就是为了让被西方设计教学模式束缚的中国学生能够打破西方的枷锁,重回东方文化语境,理解自己的文化,避免产生“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尴尬。

在2017年暑期英石造园技艺研究工作坊中,教学团队与华南农业大学本科教学实习基地英石园合作,以园中的英石资源为对象,展开了一场基于中式传统山水审美母题,对传统山水画意进行传移模写的设计实践。中国传统造园尚石为风,文人将石视作云根,是天地交融的灵物,是艺术家师法万物造化的首选,故常作为山水画与中式传统造园的主角。在工作坊中,要求同学们以中国传统山水画论为理论基础,放弃基于平立剖的设计方法,以重新理解气韵生动、位置经营与传移模写等东方艺术法则。在每天光线最适合的时机,同学们选择英石最如画的角度,对英石资源进行数码摄影取样。由于每日需多次观望,同学们对每一块山石形象会如背单词一般烂熟于心,英石的画意美逐渐深入人心。同时,他们需要对中国传统山水名画进行画意主题挑选,山水名画按照长卷、立轴与册页的形制进行分类,与场地中适合的营造位置进行对应。母题选择的依据有三:一为与园中英石形似,多适用于册页;二为与园中场地与石材组合气韵相通,多适用于长卷与立轴:三为名画主题与英石园本土文脉相连,可用于长卷、立轴与册页。通过这些依据对山水名画进行挑选的同时也是对于中国山水画论的认知与学习过程,用英石园中的英石形象选择对应名画,完成以画意来赏石的审美过程。任课教师只在选择过程中通过讨论适当点拨,同学们就能理解传统造园范式的立意过程。带着具体问题实践学习的方式为他们搭建了体验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捷径,避免在山水画论的高山前望而生畏。

完成了赏石与选画的体验之后,同学们再以名画气韵与布局作为根据,借助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现场英石进行数字模拟叠山置石。在这一步骤,同学们需要考虑现场叠山位置与场所条件、石材尺寸协调、石材肌理搭配等具体问题,把上一阶段的审美问题落实为具体的设计问题,完成由鉴赏者到营造者的角色转换。在经历上述设计过程之后,同学们将图纸成果与匠师传承人交流,听取传承人意见,并请传承人根据同学们的设计成果选择英石园中样地进行实际叠山置石,在此过程中,他们可学习到假山结构、起重技巧、堆叠技术、勾缝方法等具体營造技艺,实现完整的营境式教学体验(图5~6)。

4小结:从远观至入境、从旁听至如匠

通过以英石文化传承为例的参与式实践教育,同学们真切深刻地理解和感悟英石的艺术,体会英石文化及传统技艺的精妙,在现场教学过程不仅作为听众,也作为助手协助营造工作。在访谈工作过程中,他们不仅是聆听者.也是话题的引导者和主持者,这种自主安排、自主执行访谈计划的方式可大力激发积极性。在营境式设计教学过程中,他们可体验到画意营境的传统造园过程,通过对中国传统营造范式的学习,进一步感悟传统文化意境。

参与式的民艺教学模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英石文化的价值与传承机制,亲身体会传统营造过程,懂得传统民艺之美,从而避免了当前民艺传承教育仅从理论层面探讨实践、缺乏整体性行业视角与动态发展意识、偏重西方现代设计理论而缺乏对中国传统营造艺术深入学习的误区,最终使学生能够真正走进民艺,以匠人的立场,以学者的身份参与民艺的传承与保护。岭南民艺平台在英石造园技艺方面的参与式民艺传承教育模式,还会在其他民艺领域作进一步的探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