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角度分析“建设美丽中国”

2020-12-08 12:28
魅力中国 2020年23期
关键词:文明意识绿色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 401120)

环境也影响了人的生活和发展。人类社会文明的迅速发展,从起初的创新创造能力有限、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小,到现如今人类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自然界进行强力征服与无止境的索取,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掠夺和破坏,全球出现极其严重的退化与污染,比如自然资源枯竭、森林锐减、垃圾成灾等,然而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全球变暖等等各种自然灾害,这是大自然对于人类过度消耗的即时“反馈”。人和环境的关系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人作为主体,与客体之间体现着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进而提升主体的能力。因此一味地发挥主体能动性,而忽视客体的反作用,破坏人与自然的平衡,阻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就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道路变得举步维艰,我们应该使主客体保持相对平衡,互相促进发展。

一、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

首先,必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培养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当人们可以从反思自身出发,去认识自己的行为是否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影响和破坏,从而有意识地去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那么在主观能动性的层面上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有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中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人们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改善自然环境,净化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在人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的过程中,人离不开社会而存在,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日常生活中要增强人们节约意识,杜绝铺张浪费;增强人们环保意识,不随手丢垃圾,不制造多余的垃圾,学习垃圾分类,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降低白色污染;增强人们生态意识,培养生态道德和行为习惯,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人们若过度的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以人的利益出发,把自然环境当作征服、利用、统治的对象,那么本来可以共同发展的双方就变得互相压制了。和谐共生的方式是适度、合理,将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在合理开发的同时,也对自然进行积极保护。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纲要中提到,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通过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而不是被迫建设美丽中国,是让人们意识到生态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其实,人类也可以用一种尺度来衡量自己的实践活动,不仅仅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还要用实际行动来建设绿色家园。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人与自然环境是相互联系的,普遍联系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发展。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联系在一起,改善生态环境就等同于创造财富,因为自然资源是我们得以发展的资本,有效的利用和开发可以为我们人类发展生产力、获取经济价值提供资源。可是从历史教训中可以看到,人们在推进经济发展获取利益的过程中,只知无节制的索取,不谈投入,只知无休止的发展,不谈悉心保护。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仅仅意识到人类活动带来的不良后果是远远不够的,一心只为谋利是行不通的,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善经济生产发展方式。当人们正确认识自然环境的价值所在,认识到绿水青山其实就是我们的不同于金钱的金山银山,在具有道德约束和社会责任感的基础之上,像呵护自己的孩子那样呵护环境,珍惜已有的资源,修复被破坏的资源。适度的索取再加上积极的投入,将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建设统一起来,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为经济发展创造出源源不断的收益,这两个方面并不是单纯的对立关系,而是不谋而合,相互促进。自然环境就是我们的大家庭,为自然造福就是为我们自己谋福祉。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国家和社会的长期发展离不开它的文化建设。保护环境也是一种社会文化,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系统中也包含了很多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理念。社会的和谐稳定是靠每个人共同建设起来的,看一个国家发展的怎样是可以从其流露出的文化气息判断出来的,如果整个社会情况是脏乱差,噪音满满,资源枯竭,污染严重,那这个国家必定长久生存不下去。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合理开发自然环境,有利于人类的长久发展。

猜你喜欢
文明意识绿色
绿色低碳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对不文明说“不”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