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课文点燃学生智慧作文的“火花”

2020-12-08 12:28
魅力中国 2020年23期
关键词:火花例子课文

(福建省明溪县盖洋中学,福建 三明 365205)

“上课文学生不爱听,上也没什么意义。”“反正现在中考又不考课内文章,课文上不上都没关系。”这是我所听到的部分语文老师对于课文的看法。事实上真如他们所说的没有价值吗?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但我认为,既然是例子,又作为典范性的例子,就有可学习的地方。

那么如何以教材为出发点,巧用课文,为写作提供充足的“营养”呢?我觉得“积累”与“借鉴”是两大法宝。

首先是积累,其实就是背诵

积累是写作最基本的准备。“圣贤之学,非造次之成,须在积累。”纵观古今,文坛名士,哪一个不是慢慢积累,后再酝酿成文的。所谓“厚积而薄发”正是这个道理。蒲松龄摆下茶摊,向行人收集了大量有关神鬼之说的素材,最终写成《聊斋志异》;汉代司马迁博览史书,经过几十年的积累,铸就了《史记》。因此我们只有重视从课文中积累相关知识,从最基础的学起、做起,才能最终获取知识,认识事物。有了积累,作文时也就会得心应手。

其次是借鉴,就是灵活运用

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写作中要有意识地将自己平时看到的一些优秀作品的语言、立意、选材、结构形式等方面的技巧,用心揣摩并“活用”过来。当然,这种借鉴不等同于抄袭,对作文而言,它是写作突破的重要手段,是产生飞跃的第二大途径。

可以说丰厚的积累是写好文章的基础,灵活的借鉴是文章的飞跃。那么究竟从哪些方面来积累和借鉴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语言素材方面

1.积累优美词句,也就是背住优美词句。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只有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如果平时积累掌握的词语不多,就会出现“120”分的作文:“今天天气十分好,花儿十分香,风景十分美……”这平淡如白开水的作文,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言平乏。而当学生能从课文中积累有关的语言材料时,文章就富有文采多了。如这一片断:如果有人问:“春天是什么?”有人会说是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白居易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韩愈说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说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

2.借鉴仿照优美词句。

我们提倡写作别具一格,独具匠心,其中有一点就是要求学生有个性化的语言。可以借鉴课文中个性化的用词方式,比如贬词褒用、大词小用、新词活词等。这样就能使文章饱满厚重、韵味十足。像下面的这个例子就是这样。

小学时,同桌之间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了初中,同桌就有了两种关系:一种是民族融合式,一种是和平演变式。

还有仿写,更是初中语文试题中常出现的一种题型。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本是个很固定的名言。有学生就把它们仿成:“书山有路‘背’为径,学海无涯‘考’作舟。”这说明了仿写其实是一种再创造,它实现了读写结合,体现了新的内容、方法和思想。

第二,从课文内容方面

1.积累典型人物和事件,丰富作文内容。

作为中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初中生,由于受环境、条件的限制,他们的视野狭窄,基本不关注时事,所以写起文章来,觉得没什么好写,所用的材料也多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能对文本中的人和事进行分析指导,使学生能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在这些基础上提取并积累典型人物和事件,那么就为学生的作文丰富了内容。

如:写与“坚韧不拔的精神”或“追求理想”等方面有关的文章时,就提取《我的信念》中对居里夫人的描述的语句。反映社会生活,体现“爱”的主题的文章,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就是很好的素材。《热爱生命》为“生命的顽强”作了最好的诠释。

2.联系与课文材料相类似的生活事例或概括创新所学内容。

学习了《心声》,在你的记忆中,自己的求学路上,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心情又怎样。在相关文章的写作中这就是很好的范例。再比如,能由《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父亲教育孩子的方法“鼓励孩子自己去克服困难,才能成功”联想到“孩子学走路”“雏鹰学飞”等。把这些故事进行扩写,来体现主题。

而借鉴文本,写作出新的另一方法是:故事新编,编出精彩。像学习了《塞翁失马》这则寓言故事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改(扩)写成这样:说这次父子俩暂时保全了性命,苟且偷生。但好景不长,因为兵力损失惨重,前线告急,不久敌军大举侵犯到了这个小山村,因为这个年轻人瘸腿,来不及逃跑,不幸被杀。从而表达“祖国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联”的爱国主题。

第三,从写作技法方面

1.了解并积累课文中的各种写作技法。

纵观我们老师平时的教学,我发现我们老师上的所谓“作文专题指导”课,绝大多是边讲方法边举例子(而这些例子多是脱离教材中的课文的)。这种做法其实是在“置文不理”。

其实我们所教学的课文,不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立意、选材、情感,或是在表现技巧上,都是学生写作的蓝本。例如《蝉》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羚羊木雕》用倒叙、插叙的手法记叙事件;曹文轩的《孤独之旅》是环境描写与心理描写的“结伴”之旅;《蒲柳人家》让学生知道了“人家”是怎样充分运用各种人物描写方法的。还有什么作文的开头、结尾,与其大谈什么凤头、豹尾这些抽象的东西,还不如让学生参考课文中的开头和结尾,更来得直观。

2.借鉴运用写作技法。

朱自清的《春》是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精美散文,通过教学,学生们学会了在写景时应充分调动各种感官,积极运用各种修辞,锤炼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字词。再如《列夫·托尔斯泰》一文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学生在学习了后,在写《我的班主任》这篇作文时,是这样写我的:他的眼睛虽称不上炯炯有神,更不会传情。但一旦要提问时,全班同学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要是你一不小心走了神或做一点小动作便逃不过他那犀利的目光,就像猎鹰一般锐利而不容忽视,只要被他“扫射”一遍后,无一幸免。因此上他的课,个个都提高警惕,精神十足,就怕被“红外线”扫描到。

教材是写作的一面镜子;课本是写作的宝库,材料的海洋。里面蕴涵的丰富内容及其情感,表现的写作技巧和方法,都是学生的参照,都是可利用的资源,在作文教学中如能充分利用这些的文本资源,那么就能点燃学生智慧作文的“火花”,让作文更绚丽多彩!

猜你喜欢
火花例子课文
持久的火花
背课文的小偷
《团圆之后》:“戏改”的“一个鲜明的例子”
端午节的来历
事业火花事这样被闲聊出未来的
背课文
如此乐观
“互掐”中碰撞出火花
商界求生
再见了,我的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