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铁
玉溪师范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据调查显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的学生生源以本地区生源为主,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在30%以上,有些高校的民族学生比例达到60%,少数民族类别多,民族结构复杂,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的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等,使得辅导员工作多样复杂。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立足这一地区培养和输送人才,招收的学生以本地区生源为主,人数占30%以上,而边疆民族地区又是远离内地、交通不便的欠发达地区,这里经济发展滞后,人口经济收入低,学生总体贫困面超过70%,学校助困工作难度大,大部分学生只能通过生源地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等资助才能完成学业。
边疆民族地区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基础教育发展缓慢。很多民族学生是通过少数民族预科班、少数民族政策加分等政策才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导致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整体学习基础差,学习信心不足,学风问题堪忧。
少数民族学生由于语言交流不畅,在与汉族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感觉到吃力,同时具有贫困、学习的压力,使得部分民族大学生心理有自卑、焦虑的倾向。一些民族具有独特的心理特征,对于某些问题比较敏感,与汉族学生的交流不够,他们的人际交往主要以本民族的内部交流为主。
跟中东部发达地区的高校学生相比较,这一地区的大学生身上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在就业过程中,“家乡观念”占主导,主动就业、及早就业的意识淡薄,没有树立创业观念,对自己未来发展的目标模糊,影响学校整体就业工作的推进。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民族团结教育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工作的重点。辅导员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为核心,了解分析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结合实际,发掘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向大学生积极地宣传和灌输少数民族政策和信仰政策,在教育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加强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尊重民族特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建立起对祖国的认同,对民族的认同,在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经济繁荣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面对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贫困面大的现状,辅导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在实际工作中之中始终坚持“服务育人、帮扶育人、资助育人”的方法。辅导员首先要对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建立一定的标准和方法,使国家的奖助政策发挥作用,实现精准助困帮扶。其次,在资助工作结束后,要深入的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对国家的贫困助学政策有充分了解,对国家萌发感恩之心。辅导员要解决学生最关心的实际困难,对于家庭有特殊困难的学生,辅导员要想尽办法,借助学校和校外的力量帮助解决。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的学生与内地高校的学生相比较,具有特殊性,其大学生在行为、心理、风俗习惯、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这需要辅导员深入学生中,了解每个民族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好信息的采集和整理,对特殊学生要做重点关注,更要掌握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心理特征、价值观念、性格特点等。要求辅导员在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时,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问题、就业问题等情况时,能够理性看待,正面引导教育,把握底线,要分个体、分层次、分民族的开展教育引导工作,既要抓共性,也要突出差异性,提高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教育管理中要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文化、习俗。辅导员必须结合学校实际,发挥少数民族学生的特长,开展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创新载体,突出特色,发挥少数民族学生在民族文化、民族体育方面的优势,结合少数民族节日开展主题活动,比如说藏历新年、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等独具民族特色的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了解和融入。同时,加强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促进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高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