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燕
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校,江苏 昆山 215300
现在的小学语文教育,古诗教学是主要的传统文化教育路径,但效果不尽理想。和现代文进行对比后发现,古诗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起来十分吃力,他们对古诗文缺少一定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断章取义的状况时有发生。还有就是语文教师没有将传统文化对孩子们未来发展的影响重视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就算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也只是走流程。总的来说,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对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予以挖掘和探索,造成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效果不佳。
翻阅小学语文课本不难发现,确实存在很多含有传统文化的文章和诗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思想,亦或是文字、语言等,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和书本知识结合起来,挖掘课本中潜藏的传统文化元素。
《燕子》文章教学阶段,教师在讲解完成后将课文学习任务下发给学生,也就是借助教师讲解让学生们吃透相关知识点,通篇阅读后可以掌握描写燕子和描写春天的语句,之后在此基础上感受燕子这种动物的可爱之处以及春暖花开的景象等,不仅如此,还要让孩子们树立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热爱地球的良好品德。文章作者通过对燕子的独特描写,阐述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应该了解到,热爱大自然其实就是传统文化里的一个分支,教师要引导学生处理文章生词和重难点语句问题,让学生反复阅读描写燕子的语言,基于此,通过自主体会和分析,从语言学习中萌生热爱自然之情。通过这样的教学,让此类品质延续到生活中,培养小学生们从小就热爱环境、热爱大自然的优良品质。
中华传统文化可谓丰富多彩,民间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布置假期作业:每位同学必须要收集5 副对联。开学后,让班级学生纷纷展示出自己收集的春联,然后和同学之间相互分享,让学生阐述对联的分类,有的春联是五六个字,有的春联则是十几个字。根据春联所贴地点进行划分,有的对联需要贴在正门上,有的对联需要贴在旁门上,还有的要贴在厨房和灶台旁等等。根据春联的内容进行传统文化宣扬,有的对联是歌颂美德的,有的对联是赞誉伟人的。在对春联进行统一归类划分后,学生便会对春联这个东西倍感兴趣,要让他们知道一副小小的春联里面隐藏着很多“秘密”。在这样的教育引导下,学生会不断的感受语言魅力,从而记忆相关知识,充裕语言储备。除了收集春联外,还可举一反三式的要求学生密切观察生活中的歇后语和民间谚语等,然后将这些记录下来,在以后必能派上用场。
课内教学中,教师需要求学生们熟练掌握成语,文中与课后里都会有成语的影子,这些成语一般情况下都是两两一组,设置较为合理,有的成语意义相接近,而有的成语是结构等同,有的成语则是意思完全相反。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熟记这些成语知识,引导学生熟悉成语的本义和今义,在熟记的基础上也要默写出来,日后为己所用。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仅记住了成语词汇,同时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启迪与熏陶。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慢慢渗透给学生。欣赏古诗词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从古人诗句中审视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以此种学生来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
《咏柳》和《春日》教学,其中的诗句比较晦涩难懂,教师要细化讲解:第一首,教师在“碧玉妆成一树高”句子中向学生阐释作者将柳树枝叶当做碧玉,引导学生去想象柳枝的样态。“不知细叶谁裁出”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柳叶形状,感知大自然的伟大;第二首,教师要让学生想象阳光明媚的春天里,诗人漫步在泗水河边,感觉周边的事物都“活”了起来,但究其本源,其实这是一首哲理诗词作品,它表达出了诗人身处乱世追求超然洒脱境界的情感。对这两首诗进行解析后,要让学生知晓,古人所遗留下来的文化是珍贵的,然后慢慢将传统文化渗透在课堂上,融入到每个学生的心理,让他们爱上古诗词学习、爱上语文这门学科、爱上传统文化、爱上生活。
总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小学语文教师的责任重大,不仅要教给学生理论知识,还要强化他们的文化素养与能力,传统文化的培育与渗透就显得格外关键和重要,需要立足于学生情况,以生为本,在课本上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借助日常文化积累和知识储备等,加之诗词文化熏陶,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最后必能长久的继承和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