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吉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
《乐记》和《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历史上两本著名的传统音乐美学著作,包含着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两本著作都涉及音乐美学的观点、特征及功能。然而两本著作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乐记》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思想,更强调音乐教化人心的功能,认为音乐和情感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声无哀乐论》体现的是道家学派的思想理念,更强调音乐中乐音形式的美,以及音乐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强调的是音乐中的自然人性,认为音乐是自然之和。两本虽然同为音乐美学著作,但是观点却处于相互补充、对立的关系。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引发了音乐学者们的思考与讨论,也给音乐美学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乐记》与《声无哀乐论》分别对音乐本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乐记》中,开篇便提出“乐由心生”的观点。其认为人内心喜、怒、哀、乐的情,源自外界事物的刺激,随后由人内心的情感产生了音乐。音乐源自情感,同时音乐也能影响人的情感。情绪如果激动,那么所表演出来的音乐也是欢快、急切的;反之,如果情绪忧郁,那么音乐也会随之变得缓慢、低沉。这似乎与约翰·凯奇的作品《4分33秒》所拥有的内涵如出一辙,由此阐述了音乐的本质是人的情感。
而在《声无哀乐论》中,嵇康指出音乐本质并不在于人的情感,而在于音乐本身。音乐也并非体现人的情感,而是一种完整和谐的自然属性。在他看来,音乐是不同于人类情感的一种客观事物,不受人的意志影响,所以音乐也不能影响人的情感。在文中,嵇康还以酒为比喻指出,酒有甘与苦的差别,人也有乐与哀的差别,虽然酒可以让人们产生乐或是哀的情感,但这并不能表明酒拥有同样的情感。由此阐述了音乐的本质在于音乐本身。
儒家学派一直以来都强调音乐对政治教育的功能,认为音乐与社会伦理、思想情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倡导音乐可以与政治、教育产生关联,使之成为教化人心的工具。《乐记》便体现了这一思想,其首先认为音乐可以起到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作用,同时音乐还可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次,音乐还具有政治功能,可以当作统治者安抚人心的工具。
而《声无哀乐论中》认为,音乐并不能影响人的情感,也不能发挥教化作用。由此反击《乐记》中的观点,从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在封建制度下,用音乐控制人思想的统治。这与汉斯·立克的著作《论音乐的美》有着相似观点,其认为音乐的美源自音乐的形式美,音乐的美不在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在音乐的每一组乐音组合中。但同时,他也不完全否认情感对于音乐的作用。他指出,情感是作曲家进行创作的源泉,并且他认为“情感”是音乐的效果,音乐形式美能够唤起人内心的情感。
不论是《乐记》还是《声无哀乐论》都认为音乐对人的情感有刺激作用。因此,在音乐教育中,我们应重视音乐的感染力,在挑选音乐作品时,采用真正具有感染力的音乐。并且其在音乐审美能力方面也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思考,提醒我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应多关注音乐本身的美,即音乐的技巧手法、形式。音乐的美在于它本身的形式,因此,我们只有通过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掌握一些认识音乐的工具,才能真正欣赏音乐美的全部,将关注重点多放在音乐形式美上,从而能够更好地欣赏音乐作品。
《乐记》与《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本与音乐美学相关的著作,同是探讨音乐美学这一问题,然而两本著作却有相对立的观点。《乐记》强调“礼”的重要性,强调“礼”与“乐”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声无哀乐论》强调的是自然人性,认为音乐是自然之和。《乐记》否定了音乐本身的美,而把音乐作为教化工具,过分强调了音乐与社会伦理之间的关系;而《声无哀乐论》否定了人的情感与音乐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有所欠缺的,然而《乐记》在这方面持肯定态度。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引发了音乐学者们的思考与讨论,对音乐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给音乐美学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