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金光侠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也并非绝对的对立面,因为两者的教育过程存在一定的共同性,素质教育是应试教育的提升,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长期的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压力,在学校要面对沉重的学习负担,在课后要面对让人头疼的“题海”,还肩负着家长的希望以及升学考试的压力,“内忧外患”下,学生很容易滋生负面情绪。而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能够从不同层面缓解学生的这种压力,首先,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但也不脱离应试教育,它以提升学生能力为前提,替换掉应试教育中以“题海战术”强化学生知识储备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力提升,效率提升,成功拿到分数的同时,还强化了综合素质。其次,应试教育更重视学生在学习当中的地位,培养学生能力的前提是了解学生,教师和学生的有效交流是强化学生能力,明晰学生问题的前提,学生课堂地位上升,学习体验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能巩固大大得到强化。最后,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数学这门学科不是单靠教师讲解和“题海”战术就可以学好,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比起应试教育来说,对学生的提升更为全面,也更加有意义,学生不会遭受沉重课业的压迫,能够在学习当中体会到快乐,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素质教育不以应试教学为核心教学点,但是并不代表素质教育可以不考试、不写作业,而是需要教师在原有教学强度下,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提升,从书本上教条化的知识中脱离出来,拥有能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应试教学并非一无是处,其教学中的一些理念在素质教育中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尤其是对学生教授知识的过程上,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与成绩考核,可以硬性的保证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一味的增加学习负担,加强“题海”战术的教学地位,那么会造成学生的精力浪费,效率降低,高压的学习任务和单一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的负面情绪滋生,阻碍学生的进步。素质教育则是抛弃了应试教育中的“糟粕”,虽然考核方法统一,但是更加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以探究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完成素质教学和教学宗旨的内在统一。教师要注意的是,不能一味的强调素质教育而忽略了知识的吸收效果,教师的关注点要增加而不是变少,不同于传统教学中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分数和能力,现在教师要在分数和能力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教育不能走极端,不能过度施加压力,也不能过于放纵让学生没有收获,也根据具体情况具体选择。
例如教师在低年级教学和高年级教学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实情来变化教学侧重点,低年级教学当中,学生学习的知识较为简单,课堂时间比较富裕,在教学当中,教师就可以注重学生的习惯养成,并且对知识进行一定的延伸,开拓学生的眼界。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对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行一定的延伸讨论,比如“三角形的稳定性,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重叠图形的延伸性”等等,并且可以引入面积的概念,为学生后续的学习进行铺垫。在高年级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复杂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把精力放在知识的教学上,以巩固知识为重点,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行提升,例如在学习《简易方程》这节课当中,教师在教会学生方程解法后,让学生去进行应用题解决的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对x 设变量的方法进行自主的探究,来深化学生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摆脱应试教学中学生以分数为核心的学习理念,注重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这种能力的提升,教师无法对每个学生都亲力亲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且存在差异性,教师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因此,教师要有效的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强化与学生的互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思考,并且及时提出自己学习当中的疑惑和不解,避免出现知识断层的情况。同时,教师还需引导学生认真的完成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要依据课堂教学实情来进行设计,注重效率而非数量。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课堂指导和课后作业补充能够优化自身的思维层面,不仅仅是简单的解决问题,而是发现问题中的联系,找出规律,形成完善的知识框架,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当激励学生提出质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鸡兔同笼”的问题当中,“笼子中有若干只鸡和兔子,它们共有88个头,244 只脚,鸡和兔各有多少只?”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利用假设法来解题,假设笼子中全是鸡,那么“88×2=176”,由假设算出总脚数,然后算出比题目中实际少的脚数,即为“244-176=68”,然后假设一只兔子可以换一只鸡,每换一次补上两只脚,即为“68÷2=34”,可以算出兔子为34 只,鸡的数目为“88-34=54”,通过假设法,算出鸡和兔子的数目,但是教师的教学不能到此为止,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假设中把鸡换成兔子,然后再利用不同的思路进行解题,进行思路的转换,在解决完这道题目后,教师要对题目进行转型“学校有象棋、跳棋共26 副,恰好可以让120个学生同时使用,问象棋和跳棋各有几幅?”,这个题目有个隐藏条件就是象棋两个人一副,跳棋六个人一副,因此,也为这道题的解答提升了难度,但是本质上还是“鸡兔同笼”问题,在解决完基础题目后,教师要利用不同的类型题,转化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提升,让学生从一道题中能够综合的提升自身的思维模式,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素质教育不脱离应试教育的教学法则,只是摒弃了应试教育中的一些“糟粕”,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其中的“糟粕”就是学生的课业压力,不必要的题海战术,会造成学生的学习疲惫,打消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尽可能的将教学在学校中完成,在课外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不要将学生的学习精力全部滞留在课本上,给学生布置一些具有课外探索意义的活动,让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提升,尤其是一些在课堂上做案例说明或者生活化解说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去生活中进行体验,强化教学效果。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布置这种课外活动探究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家校联系,让家长对学生的课后学习进行指导,并且通过家长的反馈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提升,这样可以大大强化教学的有效性。从生活中学习到的知识,最终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有更强的适应社会能力,教师应当多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养成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例如在学习《利率公式》的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学生在课堂上的练习已经足够学生掌握公式的用法,教师再增加训练强度,也只是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那么不妨把这个练习的舞台留到课后,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算一算家里的存款在20年后可以变为多少?”,让学生在课后通过实际的生活练习,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教师在布置任务的时候,要提前告知家长,通过微信群、qq 群的方式,提前告知课后任务,让家长积极配合,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学习疲劳,趣味化的课后作业能够强化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并且将知识第一时间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小学素质教学的策略还处在探索发展阶段,教师应当更加积极的思考素质教育和小学数学的有效融合方式,强化素质教育的地位,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去进行尝试,敢于标新立异,大胆创新,为学生的进步和素质教育的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