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佳玲
(玉林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广西 玉林 537000)
骨科重症患者在临床中较为特殊,该类患者因躯体功能受限、治疗护理等因素均需采用特殊的、个性化的体位,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保证治疗、护理的顺利进行。正确的体位,能够预防骨科不良反应的发生,诸如畸形愈合、骨折端移位、压疮及获得性肺炎等[1]。但患者卧位不适,易引起情绪不稳定,重者引起病情变化;不调整卧位长期受压部位易出现皮肤受损;不能保持半坐卧位,容易引起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而护理人员为患者调整卧位时需要3-4位工作人员协助,夜班因人员较少,为患者调整卧位时难度较大。2017年4月21日~2017年06月22日采取观察并记录的方式对两个月内的1000次例为ICU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进行治疗的同时配以相应的护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以2017年4月21日~2017年06月22日为病例选取时间段,选取1000例骨折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45~88岁。纳入标准:入科至转出;体重80 kg以内;无翻身禁忌的重症监护患者。10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记录为50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资料比较,基本资料不会影响本次研究的结果(P>0.05)。
调整卧位方法:调整参与人员为:ICU护理人员,人员未发生变化;每2 h进行一次调整。在进行调整前,需首先进行健康教育,帮助患者了解体位调整的重要性、作用,使患者积极配合调整卧位。①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翻身、调整卧位法。1名护士站于患者健侧,一手位于肩膀处,另一只手位于腰部,另外一名护士需拖住患者的大、小腿,2名护士互相配合,将患者的身体缓慢的调整为一直线,再调整好肢体位置。患者体位上移或下滑时,由两名护士(或当人力充足时,由四名医护人员)分别位于患者两旁,护士双前臂分别托起患者肩部、腰臀部同时用力将患者抬移至舒适卧位。②观察组:采用节力巾翻身法。在患者的背部至腘窝下面放置长110 cm,宽90 cm纯棉双层翻身巾,患者翻身时,一护士位于患者一旁分别拿着翻身巾的上下两个“耳朵”行轴线翻身,翻身时,需应用中单辅助,将患者患侧向上、向健侧拉,动作需缓慢,使身体轴线缓慢翻转,保持身体与床面呈垂直状况;护士另一手将软枕移动到患者的腰部;移动位置或搬运时,两位护士分别位于患者两侧,两脚与肩同宽,重心下移,同时拿着“耳朵”同时将患者抬起将患者抬至舒适卧位。在每张病床床头边上安放床头抬高角度量角器,根据病情要求将床头抬高至30º~45º;同时,将弧形软枕垫至患者臀部,防止患者由于抬高床头导致身体下滑。
统计两组患者调整卧位缺陷率,调整卧位缺陷情况主要包括卧位要求不达标、患者卧位上移/下滑、需要多人协助、耗时、耗力等。
本次研究数据录入SPSS 18.0统计学软件,以百分比描述计数资料,行x2检验;以±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如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调整卧位缺陷率统计比较,见表1。
临床上,患者采用传统的翻身、调整卧位法用于骨科ICU危重患者中,能够促进颅骨牵引的完成,帮助脊椎损伤及髋关节手术患者更容易翻身;如患者曾存在脊椎损伤,则可避免二次损伤,还可最大限度的预防关节错位;另外还可预防压疮,减轻患者的手术疼痛。在进行体位调整时,需分配3个操作者,在同一侧对患者进行平移[2]。有实践表明,以往的翻身法,虽然能够加速康复,避免并发症,但在翻身的过程中,护士的人数要求相对较多,且需配合完成,如仅有2名护士值班的情况,需无法进行该种翻身[3]。而本次采用的节力翻身巾法,则可在翻身或调整体位的过程中,依据患者的状况,可选择性性的使用软枕垫,放置于腰骶部或臀部,在进行卧位调整时,可避免卧位上移或下滑,使患者处于舒适体位,同时还可更为密切的观察患者的身体状态及引流管情况。在翻身前,需指导或协助患者将双手放于腹部,在护士分别拿着翻身巾的上下两个“耳朵”同时向健侧转动,使身体保持轴线。由于患者躁动导致卧位上移或下滑时,两位护士分别位于患者两侧,两脚与肩同宽,重心下移,同时拿着“耳朵”同时将患者抬起将患者抬至舒适卧位。节力翻身巾法的运用,不仅增加了舒适度,还能够将自身重量平均分布于中单上,在减轻负担的同时还可降低摩擦力,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另外运用节力翻身巾,在进行翻身或调整卧位的效果上优于传统的翻身、调整卧位法。本研究显示,观察组调整卧位缺陷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另外,节力翻身巾的运用减少了护士的人数,从而保证了在值班护士少的情况下,也可对患者进行翻身。
综上所述,节力翻身巾用于骨科重症患者中,大大降低了卧位要求不达标、患者卧位上移/下滑、需要多人协助等卧位缺陷事件发生率,节省了人力与时间,临床推广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