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圣琴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中医院六病区脑科,江苏 南京 211800)
脑梗死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人群多为中老年人,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局部脑组织血供中断,导致脑组织出现缺氧性坏死所引起的[1]。临床症状主要包括猝然昏倒、半身不遂以及言语智力障碍等,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直接死亡。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手段,在治疗期间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2]。鉴于此,本文主要对优质护理在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中的临床效果与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于2017年5月~2019年3月收治的80例接受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按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患者40例,其中包括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32~56岁,均值(43.34±5.65)岁;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患者40例,其中包括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33~56岁,均值(42.14±5.44)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距(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对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方式,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对其进行呼吸道的护理,同时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让患者树立起对治疗的自信心。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1)建立优质护理小组。小组成员:责任护士、主管护师、医生以及护士长。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病情进行详细记录,并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2)术后护理:护理人员还需为患者营造一个优质的住院环境,同时还需要定期帮助患者进行下腹按摩,加快肠道的蠕动速度,对于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还需对其进行语言功能康复训练,例如舌部运动、口腔操以及发音和对话训练等。(3)心理护理:在对患者进行手术之前,护理人员需对患者有关的信息进行记录,对其病情、身心状态等进行评估,并对其进行健康指导,告诉其溶栓质量有关的知识、所需注重的各项事项等,清除出患者所出现的焦躁感、惧怕感。护理人员在照顾患者时,需要采用亲切性的话语与患者进行沟通,详细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并且对患者心态进行关注,帮助其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同时,对患者亲属进行心理开导,使其认知到高效且科学的治疗能够挽回患者的生命,防止贻误治疗时机。
(1)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比较。显效: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有效: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无效: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不足17%。(2)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进行比较,主要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情绪角色以及社会功能等,分值为100分,分数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
本次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相关的所有数据均通过分析软件SPSS19.00进行处理,()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经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护理有效率为95.00%(38/40),对照组为80.00%(32/4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情绪角色以及社会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情绪角色以及社会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
近年来,脑梗死在我国的发生率不断在增加,该病的并发症较多,且还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若不能及时进行治疗,将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3]。对脑梗死早期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在治疗期间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为溶栓治疗赢得时间。全程优质护理主要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演变,从而使护理效果得到提高的一种护理方式。研究显示,观察组在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后,护理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80.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情绪角色以及社会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进行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护理的有效率和满意率。
综上所述,在进行溶栓治疗的过程中对脑梗死患者进行优质护理,效果十分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以及神经功能,有效提高护理的满意率和有效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