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超,莫景书,黄玉露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广西 南宁 530021)
骨髓腔内输液(intraosseous infusion,IO)是一种在特殊情况下建立的紧急输液方法,是利用长骨骨髓腔中丰富的血管网将药物和液体经骨髓腔输入血液循环。当无法建立静脉通路时,IO是建立“生命通道”的唯一、安全和便捷的途径[1]。我院首例IO抢救患者的案例,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44岁。因“车祸外伤出血1小时”,以“失血性休克,骨盆骨折,双下肢骨折”于6月30由120接诊入院。转入时,患者昏迷,血压无法测出,全身皮肤苍白,四肢末梢循环非常差,由于全身浅表静脉条件差,外周静脉穿刺成功难度极大,且短时间内无法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在紧急状况下,由经过培训的医生及护士共同协作在1 min内为患者建立了IO通通道,及时快速进行输液输血等抢救措施。
首先,严格掌握建立IO通道的时机,美国心脏学会规定,静脉穿刺失败3次或时间超过90 s,又急需立即给药或补液者即为建立骨髓通路指证。该患者在尝试外周及中心静脉穿刺失败的情况下,由医生在1 min之内成功穿刺骨髓腔,快速的建立输液通道,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需严格掌握IO适应证,对穿刺部位感染的患者及骨折侧肢体禁用[6]。本案例患者有双下肢骨折,所以骨髓腔穿刺常用的胫骨穿刺点不能穿刺,选择肱骨大结节处作为穿刺点[2]。
由经过培训的医生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完成穿刺,采用EZ-IO骨髓腔内注射系统,根据患者体型合理选取穿刺部位和穿刺针大小型号,充分暴露肩部,选取该患者肱骨大结节为穿刺点:使肘保持生理性内收,手部掌心向内放于脐部,由肱骨的中段向上触摸到肱骨大结节,也就是穿刺点。对穿刺点皮肤消毒,铺无菌治疗巾后,戴无菌手套,右手握穿刺枪,左手拇指及食指用无菌纱布固针头,进针角度与肱骨平面呈90°,当感到落空感时停止继续进针,连接注射器回抽可抽出骨髓,可以证实在骨髓腔内,同时向腔内注入生理盐水5~10 mL冲洗导管,检查通畅情况[3]。
(1)IO通道建立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加强基础护理。(2)输液时适当约束双上肢,避免通道脱落,每小时观察远端血供,穿刺点皮肤有无红肿、外渗及感染。(3)合理掌握输液速度,保证IO通道通畅。输液不畅时可用10 U/mL肝素盐水3~5 mL冲管,以防血液及组织凝固堵塞。有研究报道[4],对成年人不同部位骨髓腔输液速率进行研究,在一般压力和加压39.9 kPa情况下,肱骨为1.1 mL/min和41.3 mL/min,股骨下端为9.3 mL/min和29.5 mL/min,内外踝为8.2 mL/min和24.1 mL/min,胫骨为4.3 mL/min和17.0 mL/min。也有人笼统地说骨髓腔输液速度最快可达56 mI/min(加压),可在15~30分钟内输入1个单位的全血。(4)并发症观察:骨髓腔窦内输液并发症的发病率小于1%,虽少见,但均较严重。骨髓腔通路仅作为抢救时的临时措施,待有效的静脉通路建立后,应予以拔出。经IO输注的时间不宜超过24 h,否则产生并发症的风险会显著增加[8]。①局部漏液:局部液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要加强巡视。②疼痛管理:IO所致的疼痛严重,需加强疼痛管理。③骨髓炎:骨髓炎是IO最严重的并发症,多由于长时间输液引起。有报道指出[5],IO引发的骨髓炎风险,还可能引发液体和药物外滲导致的注射部位周围肌肉和皮下组织坏死,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外滲、腿围情况等。本例患者未发生。
待患者病情相对稳定后,中心静脉置管成功,浅表静脉穿刺成功,第二输液通道建立后,应由经过培训的医生拔除骨穿针。缓慢去除纱布敷料,拔针后局部按压5 min以预防出血,给予伤口无菌纱布覆盖,24 h后去除纱布敷料,密切观察穿刺点局部有无出血、血肿,关注患者的体温、血象的变化。该患者拔除骨穿针后无穿刺点发红,也无肿胀情况。
因骨髓腔内充满海绵窦,经中央管、滋养静脉与血循环相通,由于骨髓腔内输入的液体、药物能快速进入血循环,而达到治疗效果,已被国外急救组织广泛采用[6]。笔者希望能通过本案例的分享使更多的医务工作者认识到该技术的重要性,希望护士能熟练掌握更多急救知识与急救技能,为危重患者在危急时刻快速开辟生命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