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美群
(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广西 贵港 537100)
严重创伤是急诊常见收治的病例类型。此类患者入院后需进行分科就诊与急救干预,由于患者伤情往往较严重且具综合性,在救治过程中易导致大量时间浪费在对患者的会诊上,从而导致对患者救治难度提高[1-2]。针对严重创伤患者急救过程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对于提高救治质量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3]。研究主要以探究多学科联合急救护理新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救治中应用效果。
遴选自本院2018-06月至2019-08月期间急诊收治80例严重创伤患者。依据患者收治时间将患者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纳入患者40例。常规组患者男女比例23:17,患者年龄范围24~73岁,平均(43.7±4.8)岁;研究组患者男女比例24:16,患者年龄范围22~74岁,平均(44.1±5.1)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均未见存在明显差异。入组患者家属均签署病情告知同意书,研究内容符合伦理学标准。
常规组患者均予常规急救护理,在患者入院后立即监测其各项生命体征情况。及时、妥善安置患者、做好伤口处理与术前护理准备工作,通知各科室会诊并接收患者,依据患者伤情决定是否行手术治疗。
研究组患者予多学科联合急救护理:(1)组建多学科联合急救护理团队。由护理部协调医院急诊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肝胆胰血管外科、创伤骨科、胸心外科及神经外科等各科室护理人员共同组建急救护理团队,该急救护理团队人员工作经历均在3年以上。(2)制定处理程序。急救中心院前急救人员通过电话或微信等提前告知患者的基本情况,院内团队做好一切接诊准备,患者到院后即再次评估患者创伤程度、部位、出血状态,呼吸、脉搏、血压、气道情况及精神状态等。多学科结合讨论制定护理计划,确保急救过程患者的呼吸功能通畅,必要时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干预。对患者进行紧急止血与术前准备,动态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神志变化。护理团队各成员明确护理职责与任务,严保各环节的衔接配合。(3)构建绿色通道。绿色通道减免了患者办理入院与分诊手续,团队成员及早进行针对性干预救治患者,避免不必要搬运影响患者的急救及因过度搬运造成额外的伤害。
比较护理后两组患者死亡率情况及患者救治时间、住院时间情况。
数据应用SPSS20.0版本软件录入分析,患者死亡率采用百分率形式描述,对比经x2值检验;患者救治时间、住院时间采用(±s)描述数据,对比行t值检验。并以P<0.05代表数据比较的差异存在统计意义。
研究组患者抢救过程死亡0例、住院死亡1例,死亡率2.50%;常规组患者抢救过程死亡6例、住院死亡5例,死亡率27.50%;研究组患者护理后死亡率相比常规组明显更低(P<0.05)。
研究组患者护理后救治时间(26.1±4.3)min、住院时间(17.7±2.3)d;常规组患者护理后救治时间(43.5±5.9)min、住院时间(25.7±4.2)d;研究组患者护理后救治时间、住院时间相比常规组明显更短(P<0.05)。
严重创伤是一类临床常见危重症状,此类患者的致死率、致残率均相对较高。针对本类患者在收治入院后需及时对其进行有效救治干预,及时、准确的急救护理干预对挽救此类患者生命并改善其预后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多学科联合急救护理是当前急诊科应用的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4]。在该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更熟悉患者具体状况,能完成对患者的院前抢救、转运,生命体征监测等护理措施,并减少急救过程的不必要环节,从而有效缩短对患者急救时间,充分提高患者救治的成功率[5]。研究常规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急救护理;研究组患者予以多学科联合急救护理。数据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经护理后的死亡率相比常规组患者明显更低;研究组患者护理后救治时间、住院时间相比常规组患者明显更短。研究认为,多学科联合急救护理模式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对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成功率,缩短对患者的救治时间。
综上所述,严重创伤患者临床救治采用多学科联合急救护理新模式有助于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救治时间,该护理措施具有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