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寅轩
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天津 300190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一人一故事剧场”的发起人强纳生· 福斯当时是即兴剧团(It’sAllGrace)成员,因为大学时期研习过口述历史、以及心理剧的训练,福斯认为每个人都有说故事的必要和需要,于是与剧团团员开始玩了起来,渐渐也发展出“一人一故事剧场”雏形,于是福斯和他的妻子乔· 莎乐思及其他创作团员,在1975年正式成立了“一人一故事剧场”,他们四处演出并且持续地发展“一人一故事剧场”。
一个表演空间,中间散落着几张排列整齐的椅子或木箱,演员们静坐其中,左舞台的区域有个乐师身边摆着各式的乐器,右上舞台的直立架子上挂着不同颜色、高高低低的布条,右下舞台邻近观众的地方则放着两张并排的椅子,靠近观众席的是领航员,另一张坐的是上台来说故事的观众,这就是舞台的全部,这样的画面便是“一人一故事”。在台下作为观众的你,只要愿意上台,讲出自己的故事,演员在聆听后以形体雕塑、说话,唱歌、诗歌,舞蹈或剧情表演等形式即兴呈现,把你的故事“重演”一次,作为礼物回赠给你。这也是所有“一人一故事剧场”的演出方式。
1.流动塑像
“一人一故事剧场”的每一次演出都会有一个主题,比如“我的家庭生活”这个主题,领航员会让观众说出对本次主题的内心感受,“温暖”、“开心”、“幸福”等等,然后让舞台上的七位演员根据观众所分享的感受,用流动塑像的表现形式展现。流动塑像是利用形体和语言对观众所分享的感受进行集体呈现,当领航员喊“开始”,乐师的音乐响起,台上七位演员做集体呈现,注意一点,上来的第一个人要定准舞台位置,剩下的六位演员要向他集中,找到合适的位置,此时演员要随着乐师的音乐节奏做情绪加强,当乐师停止演奏,所有的演员在舞台上定格,最后领航员和感受的分享者来做演后谈。
2.三段故事
三段故事这种形式适用于观众对主题所讲述的一件小事,领航员通过观众所讲述的进行思路整理,将观众分享的经历通过交流的方式串联成一条故事线,三段故事的表现形式需要三位演员,第一个演员用形体和语言表演故事的前半段,第二个演员用形体和语言表演故事的后半段,第三个演员形体和语言从一个抽象的侧面来展现,第三个演员可以用自己的观点对此故事进行评述,也可利用象征主义手法对此故事进行描绘。整个形式的表演同样需要在乐师和领航员的配合下完成。
3.四元素
四元素这种表现形式应用于任意的情况下的故事讲述,四元素表现形式由四位演员组成,依然先由领航员将观众所分享的故事进行思路整合,然后第一位演员用歌声营造情境,第二个演员用写意的形体舞蹈来展示,最后定格在一个形体雕塑,第三个演员用舞台上的椅子和布条为第二个定格演员搭配背景,第四个演员站在舞台的座椅上根据分享的故事做一首诗,这首诗不必押韵,只要说出对故事中的情感阐述就好。
4.V型战队
V型战队这种表现形式应用于情感比较丰富的故事内容,由五位演员组成,依次站成V型梯队,由站在前面的第一个人进行表演,后边四个人做情绪加强。信剧团团长三黄在表演V型战队时,运用了比喻手法处理,将观众讲述故事的内容用第一人称“我”来展现,将自己比喻成一只小鸟,将观众的故事转换成一只小鸟在森林中的经历,将情感和经历相结合,获得了观众和讲述者热烈的掌声。
5.自由演绎
自由演绎是“一人一故事剧场”演出最后一种表演形式展现,适用于观众讲述的比较曲折的经历,由七位演员组成,观众讲述故事后现场指定故事中的角色(不分性别),然后没有角色的演员在演出过程中随机扮演剧情发展的道具和场景,来配合整个故事的发展,七位演员相互配合,相互扶持,完成整个故事的演绎,自由演绎依然需要领航员的故事思路整理和乐师的音乐营造气氛。
作为表演学习的初学者,首先要树立观察力的习惯,演员没有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力,就无法创作出活生生的人物性格,也无法真正的去了解人,我们都说表演是创作人物形象,如果连什么才是人都不了解,就根本无法去创作人物,因此,树立观察力的习惯是表演初学者最先要培养的能力。
注意力是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所必须掌握的,很多演员在舞台上出现杂念的原因都是注意力不集中而导致的,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关赢老师在《演员创作素质训练》一书中讲到:“演员要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就是说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应该有意识的去注意所创作角色的应该注意的对象。比如《雷雨》第二幕开篇周萍和繁漪的对白中,两位演员在出演这段戏时,注意力对象应集中在同台对手身上,与同台对手做真实的交流。再如我给学生出过的一个练习“修手机”,演员的注意力对象一定要放在所做事情的对象上,也就是他所修的手机。因此在舞台上演员首先要确定注意力对象,然后控制自己将注意力集中在注意力的对象上。演员的注意力会随着舞台事件的发生而转换,在这里就不细说了,总之,注意对象发生变化,演员的注意力也会随之发生转变。
提到感受力,我们离不开规定情境,规定情境不同,演员在舞台上的感受力也是不同的,美国方法派的表演大师李· 斯特拉斯伯格在《演员的力量》一书中提到,“我们在创作某部作品时,要注意情境中的感受”,意思就是说,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无时无刻都要注重角色感受。
想象,是创作角色的基础,一个演员拿到一个剧本,必须有能力通过剧本中的文字转化成角色的形象,那么这个过程,就需要我们的想象力,演员想象力的丰富可以将所创作的人物更加生动,更富有活力。
判断是演员在舞台上对所发生的事件的感受、判断、决定的过程。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大脑每时每刻都在对所见事物进行思考,对外界的刺激都在做感受、判断、决定,但作为初学者往往会忽略这个判断,很多情况下丢失了这个过程,让创作的角色失去了真实感。
适应是演员体现和揭示角色内心世界的有利手段,演员通过适应去应对规定情境的变化和对手所给予的不断刺激,展现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性格。适应是演员接受刺激后的反应,演员在舞台上要依靠适应力来完成所创作的角色。
演员拿到剧本对于所创作的角色要完成理解、体验、表现这三个步骤,在教学中,学生常常会说自己体验到了角色的内心世界,但是完全没有展现出来,观众无法感受到角色的体验,因此光有体验是不行的,要将自己的体验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演员的表现力。
以上是我们表演元素训练教学单元所要掌握的能力,我们通常会用一些素质的练习来展开元素训练,在这里我尝试着用“一人一故事”的演剧形式,来完成表演教学的元素训练课程阶段。
我们教学中的表演元素训练,实质是将这“七力”通过训练变成演员身上所具备的能力,在演员创作某个角色时,需要将这种能力下意识的展示出来,也就是说,将训练后的能力变成演员身上的本能。在机缘巧合的看到“一人一故事剧场”的演出后,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学手段的灵感,将教学实验的心得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个简单的展现观众情绪的演剧形式,可以训练演员的想象力(对观众分享感受如何表现的创想)、注意力(集中体现分享感受的投入)、感受力(对分享感受的体验)、适应力(展现分享感受的心声)、表现力(对分享感受在舞台上的呈现),学生通过这个简单的演剧形式的学习,打开了内心的天性,敢于走上台前展现自己,将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理解创作有机的体现出来。
通过三段故事的演剧形式的学习,学生需要观察讲述者讲述故事时的情绪——观察力;需要记住观众所讲故事的情节——注意力集中;在很短的时间内对观众给予的故事进行组织创作——想象力;第一个演员在做完故事的前半段表演时,第二个演员紧接跟上做故事后半段的表演——适应力;三位演员在表演整个故事时要与讲述者感同身受的表演——感受力;前两位表演者在表演整个故事时要对故事中的事件、情节变化做真实的判断态度——判断力;三位演员要尽可能的真实准确的体现讲述者的内心和情感——表现力。
上面我谈了一下流动塑像和三段故事的两种形式与表演元素的关系,“四元素”和“V型战队”这两种形式依然与表演元素有的密切的联系,在这里就暂且不细说了,下面我谈一下运用自由演绎这种演剧形式在表演元素训练课程阶段的心得。
自由演绎是一种较困难的即兴演剧形式,对于表演初学者来讲最难掌握的就是如何流畅的将整个故事表演结束,它需要很强的舞台适应力做支撑,因此这种形式的学习往往放到最后,而这种演剧形式也是整个元素训练的整合和运用,这种演剧形式丰富、真实,最大限度的发挥演员的潜能和灵感,在表演过程中,七个演员需注意力和想象力高度集中,随时应对舞台上所临时发生的各种突发情况,共同努力完成整个形式的演出,演员的舞台表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磨练。这种形式有指定的主要人物角色,为后面的演员人物角色创作阶段的教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本文主要阐释“一人一故事剧场”演剧形式对表演教学中元素训练阶段提供了一种新式教学手段,通过新的教学手段的融入,将表演元素整合训练,从而变成表演初学者身上的一种能力,为之后学习演员人物角色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