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宜
茶文化顾名思义就是在饮茶活动中形成的各式各样的文化特征,如茶道、茶艺、茶具、茶德等。中国是茶文化的起源地,据传饮茶起源于神农时期,《神农食经》有言: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晏子春秋》有言: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至今已四千多年历史了。煎茶起源于唐代,是最原始茶的品尝形式。在陆羽的《茶经》中所述,唐代多饮蒸压而成的茶饼,在饮前要焙烤,“持以逼火”屡次翻正,当茶如“虾背”状时,“去火五分”,焙好后要趁热用纸包好,以免香气散去“承热用纸囊贮之,精华之气无所散越”。斗茶起源于唐而盛于宋,所斗之处在于茶的冲调优劣和茶品好坏,亦为“茗战”。斗茶胜出的上品要供奉给朝廷,斗茶之风便盛行起来。而泡茶则到元代才普遍盛行,这种更加便捷且不加任何佐料的“清饮”则被更多人所接受。
国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结晶,是唯一能够和西方绘画抗衡的画种,从最早在长沙楚墓出土的帛画《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到西汉出土的壁画,再到后来严谨的工笔画,然后是豪放的水墨写意画。中国画从形式单一到类别多样,从严谨到不拘一格,从设色清丽淡雅到浓墨重彩,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和沉淀,才有了如今中国画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即使现在的风格多样,但依旧遵循着谢赫的“六法论”,这是先辈们通过不断的探索,多次尝试,总结出的典谟训诰。
中国画在19世纪时迎来了一次革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西方艺术的大量涌入影响着中国画,促进了中国画改革的新浪潮,也产生了大批影响着中国画的艺术家,以林风眠、徐悲鸿等人为代表的留学画家,提倡融入西方艺术的写实和创作观点融入到中国画的创作当中;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高剑父、高奇峰提倡将日本画法与传统的撞水撞墨和没骨法相糅合,创造出一种新风格。
同样作为中国传统的精粹,它们之间有着诸多的关联。从最基本的用法来说,茶具和国画工具大多类似,例如画具中的笔和茶具中的镊子,它们都充当着中介的角色,是连接者,笔是思想与纸的连接者,镊子是心境与茶杯的连接者。再者画具中的贮水盂和茶具中的茶洗,它们都为清洗工具,贮水盂用来画前净手和画后净笔,茶洗为浸泡和清洗茶具的盛器。两者的器具用法高度契合。
茶文化融合国画可体现在刘松年的《卢仝烹茶图》和赵孟頫的《斗茶图》中,他们都将茶作为绘画的主题,在刘松年的《卢仝烹茶图》中,描绘了卢仝邀请他人品新茶,并当即烹尝的情景;在赵孟頫的《斗茶图》中描绘了四位斗茶手分为两组进行斗茶,两组不甘示弱,斗茶进行得如火如荼,体现了茶文化在元代的盛行。茶画——体现了国画融入茶文化,茶画是茶文化的记录者,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起源于唐,以国画的形式记录了茶文化的发展,诠释着各个阶层对茶艺的不同理解,所以茶文化和国画在几千年前就有着相融相通之势态。
自古以来,讲到饮茶,大家就会和文人墨客联系起来,而且在这些文人墨客心中茶的地位和酒难分伯仲,例如在李清照的词中“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便宜瑞脑香”、张蠙的诗中“井放辘轳闲侵酒,笼开鹦鹉报煎茶”等,他们总是把茶和酒放在一起,茶的地位在文人墨客心里显而易见。国画家更是偏爱茶,对茶文化也有深刻地了解,国画倡导“自然”,为了达到这种自然的效果画家会采用很多方式,例如写生,饮茶也是接触和感知自然的方式之一,饮茶时能够使人放松,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到大自然的馈赠,达到真正天人合一的超高境界,从而产生新的创作思路。
作画和品茶都能静心,让人抛开世俗,超脱自然,在这种心境下创作出的作品不媚世俗,不争功利,这种作品的境界更高,艺术审美的品级分为“能格”“妙格”“神格”“逸格”,这种得知自然,出于意表的作品则可划分为“逸格”之中。
综上所述,茶文化和国画的关联甚为密切,它们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发展出新的艺术形式。不管是品茗还是作画都为高雅之趣,茶与画生来就不可分割。作为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我们也要继续发展让二者有机融合,不断提升民众的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