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旭
(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平顶山市 467001)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提出都强调“育人”。所谓的“思政课程”是我们一直熟知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目前我院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它们是高职院校进行课程德育的主渠道,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体系。中央16号文件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这显示了思政课程在课程德育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也体现了我国大学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鲜明底色,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人们对育人的内容和目的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不再把育人仅仅局限于育德或德育。中央强调育人的本质在于思想价值引领,这一价值引领仅仅依靠思政课程是无法完成的,因此要求各类各门课程都要始终贯穿思想价值引领的主线,将公共课、通识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三全”育人体系,形成全方位协同育人效应的一种教育理念。要求各个院系都积极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改变传统的认为德育就是思政课堂上需要完成的,专业课教师不仅仅教好专业课就行的传统观念,还需要传播价值理念。
“课程思政”的提出符合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它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职院校在贯彻“课程思政”时候一定要转变观念,不能流于形式,要求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融入到所开设的所有专业课程中。“课程思政”这一理念的提出,是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给我们所有高校一个明确的信号表明课程教学目标之首要是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作为高职院校,我们需要增强促进各类各门课程增强育人意识,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强化思想价值引领,形成两类课程齐头并进的局面。
传统的认知观念影响改革步伐。通过对我院部分教师的座谈发现,提起思政工作,许多专业教师认为思政与专业课无关,他们习惯认为这是思政院系和学工队伍的事,不应该占用专业课课时。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对于职业院校而言,讲好专业课才是第一位的,我们要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培育好学生的专业素养,额外加入思政教育的内容,就是对专业知识的干扰,会破坏专业课知识的系统性。
校级管理部门和课程定位上的偏失。尽管实践证明,最有效的思政教育是通过各个学科专业和各门课程的渗透、迁移来实现的,这一过程是润物细无声的。但在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管理和课程改革中,很多高校并没有将课程思政作为一项专门工作来系统规划和长远的考量。导致大部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度和结合度都不高,师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程度也不够加之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和高效的融合手段,课程思政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没有具体操作。专业课和思政课还是沿袭传统,走了两条相互独立、封闭运行老路。有些职业院校虽然有意识改革的,但出现了“两张皮”现象,没有有机的融合。
融合方法不恰当。通过调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教师大呼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太难了。主要因为理论不熟悉、融入的具体方法不知道、融入切入点找不到,上课完全没思路、没经验。把思政元素和职业素养融入课堂,的确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要有机融合到各个课程当中就要求专业课教师不仅仅要研究教材还要开发课程资源,找到专业课和思政元素的切合点,如果生搬硬套、简单“粗暴”的融入,不仅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甚至出现了课程思政中的“低级红”“高级黑”现象。
从目前我院推行课程思政的现状分析,当前影响课程思政实效的因素主要有四个:顶层设计因素即学校的工作重心和政策导向影响课程思政;各个院系的管理状况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教师意识的转变、传授能力和实施方法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效果;学生学习状态直接影响着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鉴于以上分析,作为高职院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
转变育人观念,做好顶层设计。作为职业院校,在承担职业教育重担的同时,院领导首先要转变传统观念,认识到并非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一个“课程思政共同体”,共同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着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作用。同时职业院校要做好顶层设计,力争构建协同式课程思政课程体系。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积极引导专业教师及时转变观念。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制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守好守牢校园各类思想文化阵地。同时,要组织各个系部、各个教研室认真梳理各门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对课程资源进行挖掘和开发。同时作为二级管理单位的院系也要按照课程思政的要求认真学习党中央的文件,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构建高水平课程思政人才体系。实施课程思政的核心阵地是课堂,主要实施者是教师。所以要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首先,高职院校要加强教师培训中,培训中不仅仅注重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更要注重德育素质的提升。其次,要发挥各个教研室的引领作用,发挥名师的带领效应,努力构建从上而下的分层次的高水平课程思政人才体系。最后,改变传统的考核机制,将课程育人和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考核的的重要环节,把教师授课中是否融入思政元素和职业素养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晋职晋级的重要评价内容,提升课程思政工作专业化水平,进一步形成全员育人的工作体系。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作为高职院校,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社会上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开设的每个专业都有专业特点,要融入的思政元素也必须符合时代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深挖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发现学生之所需,学生不喜欢思政课主要原因是思政课比较枯燥,我们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亲”是课程思政的关键。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亲人,从感情上用心去关爱他们、读懂他们,才知道学生的所需,才能把思政课上活。课程思政的不竭动力是“新”。职业学院的学生是十一八岁的青年人,他们朝气蓬勃喜欢新的,所以思政课也要保持热力。教师必须时刻关注社会热点、学科前沿,把抖音、快手搬进课堂,才能抓住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共鸣,收到良好的效果。
推进机制创新,增强思政合力。推进课程思政需要各方共同发力。仅仅依靠教师和课堂的思政不是全员的和全方位的,我们在推进课程思政的时候需要校政合作、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家校合作,才可能构建思政教育的共同体,才能办好大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