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在中国大革命中的历史作用

2020-12-08 21:04
时代人物 2020年30期
关键词:大革命右派共产国际

汤 欢

(中共成都市新都区委党校 四川省成都市 610500)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创始人,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政治人物。陈独秀的是非功过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的正误息息相关。因此,能否全面、客观的评价陈独秀,就直接关系到能否完整、科学的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历史。本文试根据有关陈独秀在中共建党后活动的第一手档案资料重新解读陈独秀在中国大革命时期的历史作用。

中国大革命发生的背景

中国大革命,即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从国内看,当时中国处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是一个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帝国主义的强取豪夺终于引发了大规模的反帝反殖运动,“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共同愿望。这样的革命形势和历史任务要求国共两党齐心掀起大革命。从国际上看,国共两党进行合作反帝反封建是符合苏俄的战略利益。此时苏俄刚刚成立,内有反对势力外有帝国主义,在国际上处于孤立被动。为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包围,确保在远东地区的战略安全,遏止日本,维护利益,苏俄希望能在中国建立一个亲俄的政府,牵制帝国主义,中国成为一个安全缓冲区。

力促第一次国共合作

马林根据在中国的调查情况和在爪哇的革命经验,认为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式进行“党内合作”,但陈独秀坚决反对,认为:共产党与国民党革命之宗旨及所据之基础不同;国民党联美、联张、段之政策与共产主义太不相容;国民党仍是一争权夺利之政党,中共加入则信仰全失,永无发展机会。”同时,党内合作也不利于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容易束缚手脚。中共“二大”通过了《关于“民主联合战线”的决议案》,设想的是党外合作。但与此同时1922年7月,二大也通过了加入国际的决议案,为最后不得不听命于国际的安排埋下伏笔。然而,从7月起,国际先后作出一系列命令指示,批准了马林的建议,实质上要求中共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在1922年8月的西湖会议上,中共接受了国际的决定。

在国共两党合作初期,陈独秀为维护和捍卫中共的纯洁性和独立性,进行过十分艰苦顽强的斗争。他强调,要对国民党进行改组,也曾致信给孙,希望他能依靠工农革命。但孙中山对于甚为恼火,扬言要开除他。在国民党一届二中全会讨论容共问题上,陈独秀坚决反对鲍罗廷关于成立国际联络委员会来控制中共的建议,在得知会议已经做出赞同鲍罗廷建议的决定之后,他又数次抵制这一决议,无奈最终无果。

1925年秋,国际形势出现变化,欧洲出现反苏联盟,苏联需要延长喘息时间,对日本做出让步,对此,联共(布)认为中国革命也要做出一个与苏外交政策相适应的改变。即中国的革命由进攻转向退却,其实际就是让中共放弃革命领导权。这是联共(布)和共产国际指导中国大革命的路线开始右倾化的转折点。过去,人们总说“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三大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他在1926年上半年的国民党二大选举、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中的让步,然而历史事实却没那么简单,陈独秀一向是积极的维护中共的独立性和争取领导权,怎会突然之间转而右倾呢?个中缘由十分复杂。

国民党“二大”上不得已的“妥协”

在国共合作期间,为加强中共的影响,陈独秀主张要提高共产党人在中央委员总人数的比例。1925年初,陈独秀与鲍罗廷在上海开会时就提出,要将国民党中央的中共党员增至7人。但鲍罗廷却以担心“吓跑中派和无谓刺激右派”为由拒绝,认为仍不应超过一大时的人数,即3人。最后,二人只好商定为4人。孙中山逝世后,中共广东区委计划利用右派刺杀廖仲恺事件打击右派,制定在二大上争取中共党人占据中央委员三分之一或一半的方案。但是联共中央却认为中共这一举动是在破坏国共合作,予以反对,认为中国革命的任务是要发挥国民党的首要作用,这在实质就是要求中共向中派和右派让步。无奈之下,陈独秀只得做出让步,在36个中执委中只占得7个名额,达成了七项协议。这也成为后来人们诟病陈独秀的一大理由,尤其是指责他的妥协退让成为中山舰事件的肇因。

但陈独秀的退让也实属无奈,根据当时联共和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共既不能退出国民党,要维护国共合作,又要防止自身发展引起国民党的分裂,这本身就是一个十分矛盾的命令,其中的“度”恐怕谁人都无法把握。所以,陈独秀在当时的处境是十分为难的。

对中山舰事件及整理党务案的无能为力

国民党二大之后,蒋介石的政治势力急剧攀升,无法容忍中共和工农运动的发展,决定要对中共进行打击。于1926年3月20日策动了中山舰事件。此前有观点认为,陈独秀制定了向蒋介石的妥协政策,并派张国焘赴穗执行,纠正广东区委的反击政策。但陈独秀妥协政策是联共领导下的共产国际强加给中共的。这在布勃诺夫在广州苏联顾问全体人员大会上的报告中可以得到印证,“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在现在承担直接领导国民革命的这种完全力所不及的任务……这方面过火的行为都会:1.更加吓跑大资产阶级……4.加深和挑起国民党左派和右派的矛盾;5.激起反共浪潮;6.造成国民政府的危机和总起来更使国民革命有遭到失败的危险。”当时陈独秀对事件来龙去脉并不了解,在听信布勃诺夫的话后匆忙表态,但事后也采取了团结左派孤立蒋、加强左派军队、扩充中共控制下的武装力量等措施。但在措施实施前,鲍罗廷就抢先与蒋介石达成妥协,接受蒋介石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整理党务案。面对如此猖獗的行为,陈独秀想反击,但已经失去了意义。这是苏联与蒋介石的一次交易,为了达到目的,苏联将中共当做一个筹码,对于苏联自身的利益来说,中国革命和中共的利益必然是次要的。对于中共,无论如何反对,都无法改变已经强加于头上的决定。于是在这种无奈的近似于胁迫的情形之下,陈独秀也回天乏力。

结论

从上述可以看出:蒋介石一手制造中山舰事件,是以联共(布)中央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布勃诺夫为首的苏共使团一手包办的结果;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蒋介石提出公开并能通过限制削弱中共的“整理党务案”,是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事前与蒋介石商定,又在会前给中共代表设下不的反对的强制性圈套;在蒋介石已经磨刀霍霍,即将公开叛变革命之际,又是联共(布)中央下令中共“不进行公开作战”“将武器藏起来”。这就从一方面助长了国民党右派势力的嚣张气焰,另一方面束缚了共产党人的手脚,构成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一步步走向失败的最重要原因。

而对于中国大革命失败的责任问题,共产国际和联共(布)在华代表维经斯基说:“对中国共产党所犯错误,我要承担很大的责任,要承担比中国共产党领导更大的责任。”鲍罗廷也说:“在‘四一二政变’之后没有很好的利用时机迅速除掉蒋介石,酿成了当时我们在中国所犯的最致命的一个大错误。”由此看出,中国大革命的失败主要责任在于共产国际和联共(布)的错误指导。陈独秀当时没有形成有别于共产国际和联共(布)中央决议精神的另一套思想理论。这也是当时尚处于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缺乏理论水平和政治品格软弱所造成的。因此,鉴于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我们应当吸取深刻的历史教训,这就是“中国革命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来领导”。

猜你喜欢
大革命右派共产国际
气候乱象促发法国大革命——并对今天有巨大的警示作用
标志大革命在湖南走向低潮的是什么事件?
20世纪30年代 共产国际眼中的毛泽东
宛希俨:大革命运动的先驱
看青
桃调诰农民协会与大革命时期的梧州农民运动
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召开的党代会是哪次?
共产国际与苏区问题专题研究
大学生右派林希翎的下落
“小说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