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孤独异化的伦理探析

2020-12-08 20:52:18张楠楠
山西青年 2020年9期
关键词:异化互联网道德

张楠楠

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0

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技术力量的推动。互联网技术的诞生,尤其是“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和实际应用,让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之势向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伸出触角,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影响人类所有层面的深刻变革,人们获得了生活方式的全新体验,不知不觉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但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反响的同时,也给社会及其各方面带来猛烈的冲击。孤独异化亦悄然生成,并成为日益增多的伦理现象。那么,互联网时代孤独异化的涵义、表象和实质是什么,其出路又在哪里?本文将从伦理学角度尝试提出设想。

一、孤独异化的涵义

孤独,由“孤”和“独”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孤”是王者的自称,“独”代表独一无二,二者连用意为独一无二的王者,表达出一种个人无需他人认同和怜悯的平静而独行的状态。“孤独,是一种生命的底色”。社会以原子式的个人为存在的基础,说明人必然孤独。孤独,和疏离相关,但孤独不等于孤单。人若与他人或社会产生了思想上的疏离感,即使混迹于人群之中,也逃不掉网罩一样孤独,若只是行为上的疏离,即使夜夜笙歌、觥筹交错,也是只身一人、怅然若失。“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就贴切地凸显了这种境遇。由此可见,孤独代表着思想上的自由,是思想者的奢侈品,而非普通大众的娱乐谈资。孤独本身无善无恶,孤独主体掌握着孤独的结果导向。积极的孤独,将人的自由引向更高处,进而更加促进其思想解放;消极的孤独,则会把人引向虚无,甚至引起孤独异化。

“异化”最早源于《圣经》,亚当不听上帝的劝告,偷吃了禁果而堕落成凡人,从上帝的纯真性中“异化出去”。[1]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2]可见,马克思将“异化”理解为本为自由解放的工具,但却变成束缚人、奴役人的异体力量。

孤独异化本身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哲学术语或哲学范畴。目前学术界尚未对孤独异化进行概念界定。从伦理学角度上说,本文中的孤独异化可以定义为孤独在本应引导人们走向思想自由时,以相应力量反控制人类而导致非善观念或行为发生的现象。这是因孤独背后的焦虑和恐惧而产生的一种反人类的现象和状态,往往以虚无主义为行为特征,具体表现为精神空虚、人际关系的疏远与隔阂、道德冷漠甚至沦丧等。

二、互联网时代孤独异化的表象

(一)个体精神空虚

互联网的触角已经伸到人们日常生活的细微角落,人与人面对面现实交流逐渐被网络中人机交互的方式或以网络为中介的人与人交流所挤压。人们沉醉于网络中营造的纷繁精彩的世界,习惯于一点鼠标就可与世界连线,以文字、语音或表情包为传播介质进行沟通,把网络的工具属性推崇到极致。在网络此头,因看不到对方实际的语气、状态、表情,多从自我角度出发片面理解,而使交流停于表面,无法对网络彼端的处境感同身受。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方面沉溺在网络营造的方便快捷的快感中而逐渐麻木;另一方面则沉醉于自我觉知中无法实现的情感需要。所以,很多人习惯在自己独处的空间,第一时间打开网络,沉溺在热闹的声象中,以逃避心中的落寞,结果却更多的是精神空虚。

(二)人际关系疏远或隔离

互联网时代,人们逐渐以QQ、微信为代表的社交软件替代了以往家人和亲朋间面对面地交流,互联网一方面挣脱了时间、地点的局限,拉近了远方的朋友之间的距离;另一个方面,它又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所以,在互联网时代,人与人的关系表面上愈来愈亲近,实际上却愈来愈疏离。很多人在本应陪伴家人的时候,却坐在电脑前与千里之外的陌生人QQ 聊天;在本应陪父母散步或陪兄弟姐妹聊天的时候,却与社交软件认识的新朋友相见第一面。人们乐此不疲,但终于无法取得思想上的共鸣而导致孤独异化,互联网在带来新的物质与文化财富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极大地释放了人类持续猎奇并摆脱道德约束的不良冲动。这貌似已成为一种不可逆的趋势,将弱小的个人和家庭的道德约束冲击成碎片,成为长期沉迷于虚拟世界的人们面对面人际交往的障碍,严重时则可能产生病态的孤独症。

(三)道德冷漠甚至沦丧

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之初,发乎于“四端”,即恻隐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而恻隐之心是仁之始也。在互联网时代,个人愈发个体化,蒙蔽了人性四端,钝化了道德认知,而逐渐变成道德冷漠甚至道德沦丧。互联网切断了个人通过他人建立自我意识、在生活与社会中建立社会认知的通道,也隔断了依据外部反馈和互动来调节自我行动与意识的反应链接,致使个体对社会和他人认知的失调。孤独异化会对社会的道德认知和个人的自身行为调节产生负面影响,孤独异化中的人并非不明善恶是非,而是习惯以社会疏远的预设去看待社会,同样的生活经验,孤独异化者感觉到的更多的是冷漠、排斥和拒绝,而不是友好和善意。长此以往,他们会对所有的社会联系感到失望,对交往生活失去信心,最终扭曲人与人之间正常的社会联系,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为行为指南,变为道德冷漠甚至道德沦丧。

三、互联网时代孤独异化的实质与出路

(一)实质

互联网时代孤独异化的实质是人们片面推崇工具理性,使得本我层面的主体人格在道德准则压制下得到释放并实现异化。它既是自我异化的体现,又是技术异化的结果。

1.孤独异化是自我异化的体现

“自我”是一个主体性哲学概念。本文中的“自我”是指在主客体的对象性实践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的人,是主动性、被动性和为我性的有机统一体,是主体性意义上的人,包括“我”和“我们”。自我异化是“被动性”和“为我性”以恶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结果。其中,“被动性”以恶的形式表现为在人在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的“被动性”超越“主动性”,反过来主宰主体。互联网时代,个体片面推崇工具理性,使得人机互动不断挤压人与人面对面交流,造成个体精神空虚,使本应追求思想自由的孤独却反过来被孤独所役。“为我性”的恶表现为一是自我认同危机,二是信任危机。二者均是因未能正确处理个人与自己、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所起,也就是我与我的情感与理智的冲突。具体表现为互联网时代,人们在孤独异化中,貌似更加亲近的人际关系实际则变得愈发疏远或隔离。[3]

此外,从属种的逻辑上讲,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孤独,往往代表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孤独是以自我为主体在面对独身一人时感受到的精神上的疏离感,本身即为自我属概念的种概念,也能说明孤独异化是自我异化的体现。

2.孤独异化是技术异化的结果

技术异化是人们在利用技术改造、控制自然而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中,技术以相应力量反控制人类的现象。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技术作为经济基础的推动力量,其异化本身也必然在经济基础的范围内;同时,孤独作为一种特定情况的精神情感,属于上层建筑的范围。所以孤独异化作为技术异化的结果,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在个体精神层面的体现。从科技伦理的角度讲,技术本身并不会自己发生异化,科学技术的主体即人对技术的不恰当运用才是技术异化的缘起。技术作为一种人类作用于客观对象的工具,其本身是“善”是“恶”取决于操作应用这个工具的人。互联网工具理性的泛滥,人们过度依赖网络信息和技术逻辑,把获取信息当成了目的而不是发展个性的手段,让个体愈发孤立,生命的意义不断消融在技术、商品、声象中。人们对个体化与孤独感之间的张力客观上是无法消除的,主观上却无法避免地想要克服,也造成了孤独异化的结果。

(二)出路

“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罗洛·梅在《人的自我寻求》中曾指出,“我们对孤独的恐惧大部分是源于害怕自我觉知的焦虑”。[4]清晰对互联网时代孤独异化的认知有利于更好地规避其危害。从伦理学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1.加强对孤独主体的道德教育

马克思曾说,“人生而孤独,却不甘寂寞”。人是孤独的个体,但在孤独异化的过程中同样蕴含着道德建设的契机。通过道德教育,人们了解甚至强化了对孤独异化的认识,也就找到了突破孤独异化牢笼的钥匙。互联网时代克服孤独异化,需要高度依赖道德教育。在人生的成长历程中,随着主体意识的懵醒,需要在“本我”层面,通过对孤独异化主体在生活上和精神上以爱的感染和关怀,加上以道德教育为主体的社会结构性力量使其感受到世间之善,从而逐渐走出孤独异化的阴霾。

2.构建世界性个人的人格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指出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供养。所以消除互联网时代孤独异化,需要构建并发展走向世界性个人的人格,主动从电脑房里走出去,参加公共生活和社会交往,建立与他人和组织之间面对面的现实关系,增强自我认同和相互信任,以积极健康的精神生活挤压孤独异化的存在空间。

3.加强对科技的人文精神指导

互联网时代孤独异化作为技术异化的结果,究其本源是因为片面强调工具理性,使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故在互联网时代,消除孤独异化的消极影响,需要增强对孤独主体的人文善的引导,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信条,协调其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使其避免滑向孤独异化之地。

猜你喜欢
异化互联网道德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06:04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3:28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5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