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如今,资本的运动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资本是一种促进社会发展的手段,本身不存在任何性质,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认为,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而且就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来看,资本具有增值性和运动性,且资本的运动多表现在资本的扩张层面,资本的发展与空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换句话说,资本的运动极大程度上是依赖空间这一条件的。所谓资本扩张的空间悖论,是指在资本进行自行增值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空间,但是因为自身的发展又不断的消灭给其带来发展的空间。就目前的研究成果看,资本扩张的空间悖论主要有三个,即表现在经济方面的市场空间悖论、表现在生态方面的生态空间悖论、表现在人的方面的人的发展空间悖论。资本扩张所引发的这些空间悖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资本本身的否定性对资本运动外在表现(资本扩张)的一种否定。
资本家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最大化的剩余价值。如创造出来的社会产品在购买力低的地域卖不出去,造成产品过剩,资本家没有获得剩余价值,就会不断地向其他地域扩张,希望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市场空间,进而获得最大化的剩余价值。或者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大的剩余价值,就会降低生产商品的成本。我们都知道,产品的出现离不开大自然创造的客观物质,而资本家会不断的从自然界中去获取,当获取的额度大于大自然产生的客观物质的额度,就会破环生态环境。再者资本家会从压榨劳动人民的这一层面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资本家会购买先进的机器来扩大生产,而劳动人民就成了机器生产的一份子,整天站在机器面前重复着同样的事情,这就削弱了劳动人民的创造性和能动性。资本扩张的空间悖论产生的实质是为了缓解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经济危机,向海外无情扩张、向大自然无偿索取、向劳动人民无情剥削而换取资本主义的生存空间,进而获取更大化的剩余价值。
每一种理论的产生都可能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了资本扩张的空间悖论。马克思认为,对于事物的发展不能片面的看待。资本扩张的空间悖论的发展也是具有两面性,我们要辨证的看待。空间悖论刚产生之初会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做任何事情一旦超过了“度”,就很容易过犹不及,空间悖论就是如此。
首先,促进了世界的交流和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国家之间相对孤立存在的一种状态,使得世界国家之间的联系不断紧密,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其次,加快了科技发展的进步。资本主义在进行资本扩张之时,改进和升级机器会促进世界科技的发展,进而推动世界不断向前发展。最后,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唯利是图的资本家要追求更大的剩余价值,就必须保证劳动工人的基本生活。资本家会将税收用于社会福利开支,这样就会相对的改善和提高劳动工人的生活水平,来缓和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实质上是为了缓解经济危机产生的危害。我们要承认的是,资本扩张破除了封建主义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确实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首先,加大了剥削劳动人民的强度。在资本扩张的进程中,资本家为了谋取暴利,掠夺殖民地的原料市场,尽可能的延长劳动工人的工作时间,付给劳动工人的报酬却非常低廉,这就形成了占有原料的少数人越来越富有,而努力工作的劳动人民却越来越贫穷的局面。其次,破环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关系。资本家一心只追求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利益,如肆意开发和破环森林资源。最后,弱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劳动工人每天超高强度的工作,不断遭受着身心的煎熬和资本家对其人性的压抑,再加上要生存下去,没时间也没心情与家人、朋友交流下去,久而久之,劳动工人与家人朋友之间的关系就越来越淡薄了。
马克思认为,“生产剩余价值和赚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1]。为获取巨额剩余价值,资本家需要不断开辟市场空间[2]。资本扩张最终必然带来消费品的迅速增长[3]。在资本主义社会,由劳动工人创造出来的商品大部分被资本家所无偿占有,劳动工人握在手里的财富是非常少的,由此就引发出了一个问题:资本家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进而扩大生产空间,但是劳动者(消费者)有消费需求,但消费者的购买力却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导致生产过剩,这就是资本扩张的市场市场空间悖论。这也就是经济危机的体现。
资本逻辑占据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是不可避免的[4]。资本家要获取剩余价值,不仅需要劳动工人这一必要因素,还需要生态空间作为支撑。在资本扩张的进程中,资本家就是要将自然界中能够转换成为“资本”的资源,无节制的肆意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资本家希望通过这样一种侵略性的开采,能够将大自然中的自然资源转换成为具有交换价值的商品,从而满足自己获取价值的需要。资本扩张表现在生态方面的生态空间悖论是说,在进行资本扩张这一经济活动之时,需要一定的生态空间作为支撑,与由此引发的自然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到威胁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相矛盾。
资本扩张要真正的实现获取剩余价值,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工人做出贡献,因为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出来的。没有大量的适合就业的劳动工人,就不能谈资本扩张,所以,资本的扩张逻辑必然带来人口的增长[5]。资本家要想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就需要加大对引进先进机器的力度。资本家不会让劳动工人在生产商品的过程中出现浪费时间的部分和多余的降低劳动生产率的动作,这样一来,劳动工人在生产商品流程中呈现的动作往往具有机械性。在生产线上,单个劳动工人的工作越简单,动作就会做的越机械,他们在某个环节做的动作熟练到固化,那么劳动工人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就会受到极大的压制,最终劳动工人的身心都产生不良的影响,很可能会成为一个“片面的人”。
资本扩张之所以产生市场空间悖论,就是生产商品的空间日渐扩大,与劳动工人的消费能力却日渐萎缩互相矛盾。商品本身就是因为社会上的需求才会被生产出来,但是,生产出来的商品却未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为此,资本家应该以使用价值为目的,提升生产出来的商品极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需求,增加劳动工人的工资薪酬,保障劳动工人的基本生活,还要提高劳动工人的购买力,这样一来,商品既能够销售出去,资本家也能够获得相应的价值,社会也会获得极大的发展。
大自然中的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支撑。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多,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任意开采利用,导致出现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在资本家的眼里,商品的价值非常重要,而大自然中的资源可能置换成为带有极大价值的商品,所以,资本家会不顾肆意开采自然资源而带来的代价,而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导致自然资源的枯竭,人类的生存受到了威胁。为此,资本家应该以使用价值为基准,立足实际,加强对自然资源的重视,改变以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发展方式,合理开采有限的自然资源,保护人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所谓人的“全面”的发展,主要是指人的各种需求、能力、素质等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追求商品的价值,延长劳动工人的工作时间,且为了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改进机器设备以换一种方式来剥削和压榨劳动工人,而劳动工人在生产线上为了生计,为了提高效率,所做的工作都是简单且机械的,很容易让劳动工人丧失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导致劳动工人成为“片面的人”。为此,资本家应该以使用价值为导向,缩短劳动工人的劳动时长,保障工人的身体健康,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资本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使用价值,不是为了直接生存而生产”[6],只要资本主义仍存在私有制,资本家唯利是图的本性就不会变。也就是说,资本家以使用价值为手段来追求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这一目的不会变,那么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本扩张的三个空间悖论也不会得到彻底的解决。资本主义本身就蕴含了内在否定性,以上提出的探寻解决资本扩张的三个空间悖论的路径也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得到实施。只有到了以使用价值为社会发展目的的共产主义社会,资本扩张的三个空间悖论才会得到彻底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