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艳
荆楚理工学院师范学院,湖北 荆门 448000
同胞关系事关家庭稳定、和谐,家庭关系则是社会关系中的一种,由此而论,促进同胞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孩家庭背景下,同胞关系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包括家庭教育、孩子特征、孩子年龄差距等,因而,在充分改善同胞关系,探索调适机制的问题上,也可以从家庭教育、孩子特征、孩子年龄差距三方面出发,介于此,便于更好的促进家庭的和谐稳定。
家庭教育是孩子首先接受的教育体系,对孩子的行为抉择、是非判断、心理特征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因而,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改进同胞关系调适机制,具备实效性。首先,主动观察孩子行为特征、心理特征等。不同的孩子先天秉性多有不同,有些孩子天性好动,有些孩子天性文静,男孩子与女孩子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也正是这种差异,往往成为孩子冲突的来源,家长需要善于观察孩子的差异,预控潜在的纠纷因素,确保同胞关系在矛盾纠纷发生之前,便得到充分的强化;其次,主动教育。家长了解纠纷风险后,采取主动性措施予以有效应对,是调适机制中主动践行阶段,也是强化同胞关系具有实效性的重要环节,不仅如此,对孩子人格健全及完善同样存在较好的价值;最后,被动教育。孩子纠纷摩擦产生后,家长反应应当经历及时制止、被动教育、发现不足、主动教育这样一个过程,充分规避孩子之间的摩擦进一步深化,造成同胞关系产生较大裂痕,甚至形成既定意识,导致相互之间形成阴影问题,制止结束后,还应开展被动教育,教育孩子要团结亲人、相互帮助、相互扶持。让大孩学会照顾弟妹,让小孩学会敬奉兄长,之后家长还要明确家庭教育中存在哪些不处,明确改进方向后,最后予以践行[1]。
例如,很多孩子天性好动,不懂得照顾别人感情,也有很多孩子天性文静,对别人的情感敏感度高,性格上的差异,就会导致天性好动的孩子认为文静的孩子畏畏缩缩,在不认同文静孩子行为下,对其产生厌倦,反之亦然,此时,作为家长,首先因材施教,让好动的孩子稳当些,让文静的孩子活泼些,在仍旧无法阻挡两个孩子纠纷产生时,家长首先及时制止纠纷,然后告诉两个孩子事物的两面性,告诉两个孩子应当互补。家长认知到因材施教不充分时,还可让孩子之间学会看到对方的长处,学会尊重他人,健全自我,借此,可以很好的起到同胞关系调适作用。
孩子都有爱与被爱的本能诉求,这是人类的天性,在孩子中的表现尤甚,因此,介于孩子特征的调适特征,可以简单看作为教会孩子爱与被爱。首先,教会孩子爱他人。对孩子爱的培养,可以同胞之情为直接感化,以长辈之爱、自然之爱、游戏之爱为基本辅助,教会孩子以爱看待自己、他人、世界,这可潜移默化的改善孩子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能够设身处地的从他人的视角思考问题,其次,还要教会孩子被爱,包括认知被爱、爱的索求,让孩子理解到自己身处于一个被爱护、呵护的环境中,只有这样,才能要求孩子去爱他人。如果孩子没有认知到被爱,那要孩子去爱他人,无疑是残忍且模糊的,爱的索求是让孩子学会为了得到爱,可以采取哪些手段,此举可以在家庭重心迁移及分摊下,让孩子通过努力,来取得家长的爱,而不是通过纠纷摩擦,来宣泄不满[2]。
例如,家长可以以动画片、亲子活动、家庭会议,启示孩子爱与被爱,让孩子能在爱心的支持下,培养同胞情谊,降低纠纷产生概率,也可以在纠纷发生且孩子冷静后,让他们能在爱的感化下,相互道歉,借此充分调适同胞关系。
当下很多二孩家庭存在孩子年龄差距大的特点,由于孩子年龄特征较大,很多孩子行动轨迹缺乏重叠,大孩与小孩缺乏感情磨合,尤其是在大孩建立交际圈后,很容易对小孩的粘人产生抵制,造成诸多纠纷,首先,开展亲子活动,拓宽感情磨合期;其次,增强大孩责任感,让大孩不拒绝小孩爱的索求;最后,小孩未独立之前,家长应多照顾小孩,不应将照顾小孩的责任过多的分给大孩[3]。
例如,可以通过一起旅游来加深大孩和小孩的情感,此外,很多家长不应以“忙”为借口,让大孩照顾小孩,这样会降低大孩校外交际活动时间,应当尽可能的照顾小孩,借助此,还可避免大孩抵制小孩爱的索求。
同胞关系调适机制基于不同视角具备不同内容,在加强同胞关系的问题上,家长可以从家庭关系方面预控纠纷产生风险,从孩子特征角度教会学生如何爱与被爱,以爱来感化一切矛盾纠纷,从年龄差异角度教会大孩责任,拓宽同胞感情磨合时间,并要求家长将照顾小孩的责任尽可能独立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