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教学情境在低年级美术中的巧妙运用

2020-12-08 18:37:20刘鑫淼
山西青年 2020年12期
关键词:创设美术教学内容

刘鑫淼

福州市乌山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0

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动力是兴趣,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可激发性的特点,而激发的着力点就是兴趣。所以低年级美术教学的有效性与激发其浓厚和持续的学习兴趣紧密相关。

如何激发低年级学生美术学习兴趣呢?我在实践探索中感受到,巧妙创设和运用教学情境是重要策略。情境是指情景或场景包括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场景。教学情境则是用具体的物体、模型、图片、图文、视频或表演等方式创设的与教学内容有一定联系的自然景观或社会生活场景,不仅能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而且有助学生在观察情境中发现特征理解和感悟相关教学内容,从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要求积极探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中就包括“教学情境”的精心策划和设计,还包括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如“引导学生观察,灵活运用影像、范画以及故事、游戏、激发他们的学习美术的兴趣。”

一、教学情境的基本特点

(一)联系性:教学情境的情境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所以情境的选择必须与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且有利于某一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可感性:教学情境的情境基本上是周围环境中学生较熟悉且可以具体观察感知的自然景象或社会生活场景,有利于学生在具体观察感知中发现特征,受到启发,展开对相关教学内容的思考、联想或想象,从而在激发对相关教学内容兴趣的同时,促进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三)多功能性:教学情境在课堂上的运用具有多功能性特点。既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用来引发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或已接触过的自然景观或社会生活现象的回忆;既可以让学生从中细致观察、有所发现。从而对相关学习内容展开联想,加深理解也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情境的启示练习朗读、演唱、表达、表现、交流、评价等。

二、教学情境的巧妙运用

(一)化静为动,动静转换

小学美术教材中,围绕教学内容,往往都有一副静态主题情境画面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其实这幅主题情境画面就是课堂中的教学情境。不过平时大家只是在导入时不加改造地搬到视频上引导学生观察后引出话题,作用不大。

如何改造呢?我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化静为动、动静转换”的方法。所谓“化静为动”就是根据教材提供的静态主题情境的画面,我上网查找相同或相似的动态主题情境视频来作为课堂上的教学情境,使静态的主题画面动起来,更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观察兴趣的功能,吸引学生专注地去观察发现与思考,从中引出话题。

例如:浙美版美术二年级上册中的《游乐园》、《船儿出航》、《光荣的奖章》,

首幅都是静态主题情境的画面,可以在视频中下载相应的动态主题情境。

以《光荣的奖章》一课为例,我就从2015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庆祝大会视频上下载了抗日战争老兵胸前佩挂军功章,充满自豪感,面带笑容的坐在观礼台上的动人情境,以及观众们对这些佩挂奖章的老兵热烈鼓掌、热烈欢呼的动人情境,在课堂上播放时,孩子们兴趣浓厚,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情绪氛围顿时调动了起来,这就是化静为动。

所谓动静转换就是视频播放到孩子们激动之时,马上定格到其中一位奖章挂得又多又大的老兵身上,引导孩子们专注观察静态的老兵身上看到了什么。这时孩子们自然而然会说出他们身上的“奖章”真多,又大又好看,他们真光荣。从而顺理成章的引出本课题学习的话题——光荣的奖章,并板书课题导入新课。这样的教学情境巧妙创设与运用,对营造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从中渗透“立功授奖”光荣的人文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化繁为简,聚简为繁

低年级教材中有些主题情境图画面是生活中真实情境,画面比较复杂,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对激发兴趣效果良好。但教学中只需要学生用简单的方法来表现,如绘画、手工制作等。这就需要在导入之后,再次化动为静,而这次的化动为静不是回复原态,而是截取其中的某个特征鲜明的部分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特征,这不是简单的动静转化,而是化繁为简。

例如:浙美版美术一年级下册《五彩的阳光》、《卷纸动物》、《美丽的盘子》、《手指印画》、《奇妙的昆虫》、《神气的大公鸡》等,主题情境画面都比较复杂,

在导入之后必须运用化繁为简的方法来创设“简”的情境来指导学生重点观察。例如《五彩的阳光》上课开始,先播放节日放烟火的动态实景画面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引导画《五彩的阳光》的主题,而后就要化繁为简,截取其中简单的线条与色彩,特征鲜明的烟花情境静态展示,而后指导学生观察发现表达,从中梳理出烟花的几种线条和常见色彩,从而让学生掌握和理解画烟花的基本技能,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就是化繁为简。

至于聚简为繁,则是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烟花之后,教师发给每个小组夜空烟花为背景的纸板,让组内将各自画的烟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摆在纸板上,就构成了一幅复杂的夜空图,并摆在讲台上展示,而后引导学生观察评价,说说自己喜欢哪一幅夜空的展示图。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导众多的线条和色彩如何多样化组合。

三、局部夸张,引发想象

低年级美术教材中的内容需要引发学生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并在绘画或制作中展开想象,大胆创作。例如浙美版美术一年级上册《巧用碎纸片》、《纸袋玩偶》、《花式点心》、《动物身上的斑点》、《心中的太阳》等,均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局部夸张的方法来创设教学。以《巧用碎纸片》一课为例。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利用碎纸片的不规则形状想象添画,这对于喜欢无拘无束、富有想象力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但想象力基于观察力,又源于对原有经验的联想能力。教师应利用学生想象力的心理优势来创设能引发学生在观察发现进行广泛联想的情境。使情境观察的视觉活动能如《课标》所要求的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力能力。为此,我一方面在碎纸片的“碎”上深入思考,力求做到课上向学生提供的碎纸片虽破碎但不随意碎,尽量“碎”有特征,并夸大其局部特征,引发学生多联系已有旧经验来联想与想象,从而大胆进行添画,创造出富有想象力的新形象。

四、多维综合,引发创新

低年级美术教材中,有些内容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不是单一的,在浙美版二年级《我的爱心卡》、《折剪蝴蝶》、《印印画画》、《美丽的丝巾》这类的教学内容,教师就要围绕主题多维的技法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观察发现,并从中受到启迪,创造性运用其他技法来创造作品,从中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体验创造的乐趣和成功感。

以《折剪蝴蝶》为例,教材中的主题情境图是真实的单只蝴蝶采花粉。教学时,我将其加以改造,创设一幅百花园里蝴蝶飞的主题情境,让学生欣赏,激发学生观察感知兴趣,而后启发学生说说自己观察后的感受与发现。学生都会说感受到百花盛开美,蝴蝶飞舞美。接着他们惊奇地发现百花园中的百花,有画的花,有折的花,还有真实花片拼贴的花。而飞舞的蝴蝶也有水彩的、剪的、折的和水墨画的、蜡笔的、油棒画的……这样的主题情境图既是主题鲜明突出,又是表现技法多样。从中发展学生美的个性化表现与美的创造力想象的艺术修养,这种教学情境运用,可谓是一举多得。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的共同规律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情境在小学低年级美术的教学中运用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无固定不变的方法,巧妙运用之妙就在于“得法”,这是我们要在教学时间中持续探索的。

猜你喜欢
创设美术教学内容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20
创意美术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