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对防范临床输血风险及输血误差的影响分析

2020-12-08 18:47李彩红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20年42期
关键词:针对性误差发生率

李彩红

(丰顺县人民医院,广东 梅州 514300)

输液过程中因各种主客观因素较易发生风险和误差,给治疗效果造成负面影响,甚至给患者生命健康带来威胁[1]。本文观察并探讨针对性护理对防范临床输血风险及输血误差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利用excel表格将2018年11月~2019年12月间在我院输血治疗的128例患者平均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64例。参照组基础资料中,男、女性别比为35:29,年龄分布在20岁~79岁之间,平均(48.92±4.18)岁,其中A、B、AB、O血型的比例为15:17:21:11;研究基础资料中,男、女性别比为37:27,年龄分布在20岁~80岁之间,平均(49.05±4.21)岁,其中A、B、AB、O血型的比例为14:18:20:12。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可实施对比。

1.2 方法

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研究组: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

(1)护理评估:对患者病情准确评估,针对患者病症严重程度实施护理,做好输血前准备,对患者诊断,其中包括心理状态、潜在并发症等。

(2)健康知识教育: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护理人员要耐心解答,同时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其中包括输血治疗的目的、重要性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叮嘱针对性注意事项,提升患者和家属对于治疗的配合程度。

(3)心理护理:在准确评估患者心理健康状态的前提下做好心理护理准备,若患者存在焦虑、紧张、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要予以针对性疏导。

(4)输血中护理:严格按照无菌标准实施输血,使用一次性输血器并及时更换,降低感染发生率,同时密切关注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对输血剂量和速度进行针对性调整。

(5)输血后护理:在输血后不要放松对于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一旦发生不良反应要立刻同时医师并实施针对性干预。

1.3 疗效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进行对比,对比指标包括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对两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其中包括紫癜、过敏性反应、非溶血性发热以及枸橼酸钠中毒。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心理状况对比

两组护理前心理健康状况差距,经过护理,研究组患者SAS评分为(39.08±3.15)分,SDS评分为(37.95±3.37)分;参照组患者S A S评分为(4 7.3 9±3.61)分,S D S评分为(46.54±4.2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发生风险事件3例,其中1例紫癜,1例过敏性反应,1例枸橼酸钠中毒,风险事件发生率为4.69%,参照组发生风险事件9例,其中2例紫癜,3例过敏性反应,2例非溶血性发热,2例枸橼酸钠中毒,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4.06%,研究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

3 讨 论

因输血过程较为复杂,其中所涉及的主客观因素较多,虽医院多已进行规范化管理,但是输血风险和输血误差仍然时有发生[2]。临床护理是保障输血安全、规避输血风险的关键步骤,必须予以重视,实施有效护理干预成为必然。针对性护理干预作为新型科学护理模式,以“针对性”为重点,在切实了解患者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的前提下实施相应护理干预,总结既往经验,寻求患者及家属配合,做好护理防护,准确找出输血安全隐患并将其扼杀在萌芽阶段,进而有效提升输血安全性、降低输血风险和输血误差发生概率[3]。有研究表明,加强患者及家属对于输血治疗的了解程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提升患者治疗配合度,进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达到降低输血风险的目的[4]。本次研究中,给予参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给予研究组患者针对性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心理状态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显示,经过护理,研究组患者心理状态更佳,且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

总而言之,对输血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提升护理效果、改善患者心理状态、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可进行推广。

猜你喜欢
针对性误差发生率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肾结石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应用
急诊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昏迷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加州鲈烂身病因复杂,准确诊断,针对性用药十分重要
晓有机化学必考方向 提升备考针对性
隧道横向贯通误差估算与应用
隧道横向贯通误差估算与应用
精确与误差
九十亿分之一的“生死”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