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吉 杨雪虹 郝宇航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目前的资助结构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主要在于有偿资助比例偏低,无偿资助比例偏高。贫困生的资助方式多以各类助学金及其他物质赠予为主,这导致一些贫困生认为各项资助就是发钱发物,钱物发放完毕就意味着资助结束,主要表现在“等、靠、要”,从来不谈应尽的义务,这显然说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不到位。值得一提的是,在现实的资助育人过程中,高校只重视评审发放过程的规范、完整和可被监督机制,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扶困”与“扶志”的有效结合。高校对贫困生的感恩、诚信、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等过程流于形式或者机械简单,极大地忽视了对贫困生内生动力的激发。
部分贫困生由于经济压力的原因,容易产生不利其健康成长的负面情绪,并且已经长期处于这种亚健康状态,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将所学专业和非专业的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主观意识,这导致他们创新实践能力较弱、爱好特长欠缺、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综合素质不强,虽然高校已经开始重视“扶智”育人工作,但是“扶智”育人过程存在不扎实的现象,同时部分贫困生对自己的成长成才要求定位不明朗,缺乏有效的育人平台和路径,长期以往,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贫困生的成长成才。
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团队主要都是辅导员,然而大多数高校都存在辅导员人数不足的现象,同时发展性资助工作为辅导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标准,新时代背景下的精准“扶志”、“扶智”育人模式需要现代信息技术支撑才能有效地、快捷地开展,然而多数的辅导员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认知相对滞后,加之日常事务性工作繁重,导致高质量的“扶志”、“扶智”育人效果不佳。
在现今精准扶贫的攻坚阶段,一方面,应适当调整现行的资助结构,将无偿资助比例降低,有偿资助比例提升。高校可以组织各部门和二级院系大力挖掘,开发多层次、量足质优的勤工助学岗位,同时建立数字信息化帮扶平台,加大对数字信息化帮扶平台投入和精准数据的掌握。对所有勤工助学岗位进行收集、汇总、发布,统筹各类助学经费,完善高校勤工助学薪酬制度,实行按劳取酬、多劳多酬、优劳优酬、少劳少酬,不劳不酬;另一方面,改革德育学分办法,将勤工助学活动与思政课等思想教育实践环节相结合,并计算时长,帮助贫困生消除“贫困意识”。另外,重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重塑自立、自强、自信、自尊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具有爱国、爱党、感恩意识等,实现志向脱贫。
对于高校,要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通过创建“扶智”载体帮助贫困生学好专业和非专业知识,掌握专业和非专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竞争力。首先,高校可以利用寒暑假成立由贫困生组成的“三下乡”服务队、志愿者服务队赴乡村进行“三支一扶”,通过自身锻炼,提高“智育”;其次,高校可通过开展诸如“学生知识能力提升计划”其中包括“创新创业能力”、“胜任力”、“领导力”、“交际能力”等。再次,鼓励贫困生参加校内外学科竞赛、专业知识竞赛,提升自身能力、打造未来职业梦想;第四,高校应组织贫困毕业生积极参加就业服务实践活动,并带领贫困毕业生参观用人单位招聘,同时为他们优先提供用人信息,重点推荐工作;最后,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强化“家校合作”,形成高质量的育人合力,并且加强第一课堂专业知识的帮扶,比如任课教师多与贫困生沟通交流,多指导贫困生中的后进生等等。
在当下辅导员配备不足的困境下,强化辅导员新媒体信息技术培训势在必行,通过培训使其对互联网的特点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针对发展性资助的实施理念,利用新媒体平台量化各类“扶志”、“扶智”测评指标。同时,通过数据了解每个贫困生的“扶志”、“扶智”情况,进而进行“扶志”“扶智”效果评价分析。目前,高校可以建立资助育人新媒体平台,利用新媒体平台(今日校园、易班等)进行“扶志”、“扶智”的精准分析、监督、评价、考核等,通过对高校资助育人实施效果的线上分析、研判,达到育人实效。
通过探索新时代下的发展性资助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与对策,可为未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与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