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远
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二十世纪是世界史学发展大有为之时代,正可谓称之为“史学之世纪”。各种史学流派和各派史家跃于案上,大有赶超以往时代之势。特别是70年代以来,以生态环境史为翘楚的西方史学界,将世人关注之视角引领于业内。
斯蒂芬·布莱恩(Stephen Brain),是英国当代著名生态史专家。《森林之歌》一书是其代表作之一。该书致力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俄国和苏联森林环境保护的理论演变与实践研究。首先,该书强调了森林在俄罗斯文化认同中的作用,并质疑了德国学者对俄国环境实际和独裁统治对自然保护问题的态度同时,还意识到了俄国和德国森林之间的差异性,并将森林作为他们所参与的更广泛环境的一部分,并认真审视了人类对于森林的需求。其次,该书意识到了莫罗佐夫对于苏联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其毫不掩饰地指出,即使在1920年莫罗佐夫不幸逝世后,其仍继续影响着苏联林业政策。在布莱恩看来,在1928至1932年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森林开发是司空见惯的;而充分利用森林资源的愿望来自“年轻科学家”,即:莫罗佐夫。再者,叙述了斯大林(包括希特勒,墨索里尼)对森林保护的态度和举措。布莱恩写道,斯大林和联共布抑制了过度开发森林的热情,其根据莫罗佐夫和其他俄国科学家的建议,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保护了苏联的森林资源。最后,该书最值得一提的是,叙述了1948年斯大林旨在南俄草原种植大规模防风带,试图缓解该地区的气候和沙化问题。由上可知,布莱恩对“斯大林环境保护”的论证,对于苏联生态史研究是大有裨益的。可以这样说,其正面回应了西方生态史家,如:道格拉斯·韦纳等,对苏联环境恶化和自然保护不利的论断,特别是将斯大林的工业化和计划经济视为苏联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大卫·穆恩,在2013年出版刊行《打破草原的犁:俄罗斯草原农业与环境(1700—1914年)》。该书主要介绍了俄国乌拉尔山西部南俄草原的生态史。从18世纪初开始,来自于俄国中部、北部、乌克兰和中欧等地区大量移民至南俄草原,直至19世纪末,南俄草原已经成为俄罗斯帝国乃至欧洲最重要的粮仓。但与此同时,也给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沙尘暴等等,进而导致了农作物的减产和歉收,乃至饥饿和恐慌。
俄国草原生态研究最早应归于以德国科学家彼得·帕拉斯,至19世纪俄国科学家才开始投入该项研究之中。其中最具创建性的是瓦西里·多库恰耶夫,其提出了遗传土壤学的概念。将肥沃黑土带的形成归于草原环境作用的结果。此外,其还讨论了俄国草原环境变化,包括气候变化在内,应归于人类活动或是自然力量?在欧亚草原生态保护的问题上,其提出了诸多困难,针对困难提出了卓有成效的建设性意见。并在很长一段时间,致力于草原植被的种植和灌溉,试图使草原成为环保者之家园。此外,还提出了可持续的生态保护方法,如:注重草原土壤水土保湿,以及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理念。
而法国著名生态史学家马克·伊利,同样对俄国草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致力于整个欧亚大草原研究。侧重于自然灾害为研究重点,包括:泥石流和风蚀,并试图在20世纪致力于将欧亚草原的上诉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此外,马克·伊利还将苏联与北美的自然灾难进行了比较,从而将苏联的生态史纳入到在全球生态体统之中,而不是作为孤立的例外存在于世。
综上所述,西方学术界生态史研究已经超脱了自然环境恶化和保护的历史语境,其更多地开始涉猎人与自然之间互动,以及向更加广泛地领域不断深化和研究。可以这样说,“其已经不仅限于对自然界之负面影响或试图保护它,而且还涉及人类与非人类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该如何认知这一关系”。其调查内容而言,包含森林,草原,永久冻土等;而其研究范围而言,包括北太平洋、北亚和中亚在内的广袤地区。西方生态史学家,开始将视角引向了俄国和苏联各地区环境的历史与现状问题进行全面阐释。其无论就发展态势,还是史学影响而言,都大有赶超传统史学之趋势。进入本世纪以来,以斯蒂芬·布莱恩、大卫·穆恩、彼得·帕拉斯为代表的生态史家,致于俄国生态环境史人与自然问题研究,将生态史提升到全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