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伟 彭凌霄
(浙江海洋大学 东海科学技术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中指出,要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总书记的讲话为党建工作信息化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舆论生态已经发生了明显改变。传统媒体受信息革命的冲击,既有的话语优势渐趋衰弱,又有难以应对高速发展的时代需求。新媒体以其传播速度快、承载手段多、有效缩短时空差距等特点成为信息承载的主要工具。据统计,截至2018 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8.29 亿人,手机网民占比达到98.6%,互联网普及率为59.6%。在高校,新媒体的应用更加广泛,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是新媒体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对其有很高的认同度。同时,信息化教育和培养新媒体人才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在高校开展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抓手的大学生党建工作,理应占据新媒体平台这一重要战略阵地,利用好这一平台,通过借助其信息承载的工具优势,发挥作用并不断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活力,扩大其主流价值的影响。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的新型媒体形态,包括微信、微博、短视频等。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兴媒体的辐射面不断扩大,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同时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也注入了新的动力。
新媒体开放包容的环境为学生党建工作信息化提供了发展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把握大势,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1]近几年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已经融入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其丰富的手段占领了人们的精神空间,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了信息传递和知识获取的重要来源。在高校,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是新媒体的受众,传统教学理念加信息化教育模式已成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便捷、高效、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密切联系党建工作者(主体)与广大学生(客体)的关系,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实践的舞台。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不仅是学生党建工作的抓手,也是延揽人才、培养学生参与党务工作热情的重要渠道。新媒体的特点使得党建工作者和广大学生的交流更加紧密,进一步加深了主体对客体需求的了解,使得新媒体制作更具有针对性。同时,也有利于追踪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现状,避免政策信息层层过滤导致的失真,使得决策更加科学高效,在每个环节都能经得起考验。
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新媒体更符合大学生的个性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党建工作的自主性,更有利于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效果的有效发挥。一方面,新媒体的运用可以比较充分地利用碎片化时间,传播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另一方面,新媒体将党建成果可视化,使得经验互相借鉴,不断创新新媒体工作的思路,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新媒体技术的使用为党建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以每年新生入学受骗事件为例,新媒体平台可以收集每年上当受骗的相关案例,制作成短视频、微信推送加以宣传,并且可以设置信息交流站,对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回答。遇到紧急情况,还可以通过在线网络联系到各院系的思政工作人员,及时遏制不良信息与恶劣事件的蔓延,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可以说,新媒体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强化了对大学生的管理,在组织喜闻乐见的党建活动、加强入党后的管理等方面皆有积极作用,并促进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实效性。[2]
新媒体的广泛普及及应用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挑战。从外部环境来看,网络信息众多,鱼龙混杂,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容易利用网络途径来达到自己的经济目的或政治目的。高校学生涉世未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还处于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阶段,极其容易受虚假信息的误导发表不良言论,做出不当行为。从内部因素看,新媒体党建还处在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缺少相关经验,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以达到激发活力、长效运营的目的。
当前新媒体的党建工作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创新求变的第一步,全域性的新媒体党建工作网尚未形成。首先,各个学生党支部之间往往是各自为政,网络信息管理分散,缺乏可视化的监督管理机制和应急方案,一旦出现问题,很难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措施。其次,高校关于新媒体管理和应用的培训比较少,主要靠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但学生党员出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对如何发挥新媒体视域下的党建作用还缺乏深刻的认识,需要进一步的思想引领和专业指导。最后,现有的宣传模式比较单一,一些新媒体学生党建工作还处于“孤军奋战”阶段,未能和其他学生党组织及教工党组织形成合力,影响力和传播度还较弱。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高校党建工作者思想上还墨守成规,仍采取传统的讲座、板报等形式,沿袭老路子,创新性不够。组织内部还经常存在对新媒体应用的排斥情况。现有的组织生活仍存在较多问题:首先,传统宣传手段相对单调,没有新意,缺乏活力,使得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例如:活动开展仍保持自上而下、模式化、公式化,未深入了解学生党员思想政治层面的需求。其次,新媒体有效性还未很好发挥,一些潜在因素仍制约着党建水平的提高。例如:以微信推送为例,存在更新速度慢、排版和设计色调单一、形式雷同、内容以会议为主的现象。从而造成审美疲劳,无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对象往往只是内部成员,“公众号”成为了“小众号”。这样的党建网络平台不仅发展空间狭窄,潜力有限,而且不能及时、动态地聚焦学生关注的热点,仅成为学生党建工作成绩的宣传工具。最后,新媒体靠网络媒介相互联系,具有一定的距离感,缺少组织大家庭的温暖,其网络系统监管也不完善,具体学习情况难以评测。由此可见,如何协调好新老媒体的关系,是目前我国促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目前,新媒体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还存在追求形式上的丰富多样,处理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上厚此薄彼的问题。有些活动趣味性很强,但学习效果不显著,有些活动没有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支部、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进行“量体裁衣”,开展工作“一刀切”,使得学生对党建活动认同度不高。还有一些活动过于细碎,对学生实际能力的锻炼不足,投入的时间精力和实际效果不成正比,导致学生获得感不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借助新媒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能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核心价值观“随风潜入夜”地深入学生心中,不能将有价值的内容通过更易接受的方式加以传播,新媒体这个渠道平台也就成了一个摆设,基层党建的战斗堡垒作用也将无从体现。因此,如何寓教于乐,使得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兼具趣味性和实效性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重点问题与难点问题。
就目前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开展情况来看,还普遍存在重活动、轻监管的现象,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新媒体监督管理办法。首先,监管不够及时。网络传播速度快,但高校现有的新媒体监管体系不完善,对于学校出现的热点问题,往往是发酵了几天才有回应甚至没有回应,一定程度上也存在推诿扯皮的现象。其次,审核力度不强。什么样的党建新媒体作品才是一个合格的作品?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这个答案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高校学生党建新媒体作品的审核还流于形式,作品千篇一律的现象仍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同时,也因为层层审核耗费一定的时间,导致新闻滞后甚至沦为废品。最后,网络维护存在缺位。有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空有新媒体的架子而无实际的内容,实际阅读人数寥寥无几,不能很好地衡量活动的传播实效,学生的民情、民意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因此,对高校新媒体学生党建工作加强监督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需要引起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新时代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信息化离不开新媒体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思想引领,以学生为中心,用新思路和新方法迎接新的挑战,力求化被动接受为自主遵循,主要有以下几项措施:
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信息化,新媒体运用是大势所趋,建立体系是重中之重。俗话说“根基不稳,地动山摇”,在新媒体的初始阶段,首先要建立起一套严谨的科学机制和体系,设立好统一的指挥平台,确保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能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不出现任何政治性偏差和问题。通过召开新媒体学生党建工作会议,讨论并制定新媒体党建平台的短、中、长期计划,对新媒体应该达到的效果作好心理预期。其次是对相关人员进行分类部署,成立党建联合会,实现党务有专攻、全员参与的局面。校级层面,建立一个全域性的党建信息网,下分各院系,各院系下分各支部。一些政策性的学习文件由学院的党建网络统一提供,避免重复建设情况的发生,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同时,各院系、各支部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尽量组织与学生知识体系相关的组织生活或服务活动。例如线上了解学生最近热聊的话题,成立相应的话题小组,以感兴趣的话题为出发点,再开展线下活动。建立相应的网络资源共享站,方便同学们获取考证、考级等有用的信息。通过党支部有意识地选派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担任学生社团某项目的具体负责人,使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活动中得到锻炼。[3]还可以通过开设党员电台来加强党员入党后的再教育。在学生党建工作开展的前后,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线上线下“左右手”,利用新媒体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扩大影响力,用新媒体的使用及应用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感,使得党建活动更加公开透明,在实践中得到更多师生的认可。
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念好了人才经,才能事半功倍。”[4]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学生党员想法多、好奇心强,是新媒体活力得以发挥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受到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学生党员在新媒体运营上还存在许多不足,这就需要学校出面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培训,提供给学生们实战的机会。首先是要培养新媒体学生党建工作者的政治敏感性。宣传内容要聚焦新闻热点,推送广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但要注意政治方向的正确性,尽量做到客观,避免偏颇。其次是提高新媒体学生党建工作者联系群众的能力,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要坚持群众路线,增加与广大学生的互动性,宣传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党建内容,激发党建工作活力。再次要切实加强新媒体学生党建工作者的技术水平,制订可供延续的长效人才培养计划。这样一来,既锻炼了学生党员们的交流协作能力,也能真实评测每一位学生党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后,学生党建工作还要走出校门,加强与当地新媒体行业的对接,学习先进党支部在整合资源、媒体运营方面的长处,使年轻人的活力进入更广泛的认知领域。
高校党建工作无论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如何创新,根本要求是要保证党建信息的传播效果和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5]传统媒体的党建宣传模式对学生党员的情感需求不够重视,更多地强调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管理,缺少层次性、有针对性的分级教育,使党建工作活力的激发得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新媒体党建工作应该有更明确的定位,牢牢把握新媒体教育话语权,同时发挥党内民主,增强感召力。线上形成成果一览表,由学生自主选出受欢迎的党建活动,并将优秀成果进行展示,予以表彰与宣传;线下党建活动的开展应更多地聚焦学生的需求,注重个性发展和价值的实现,站在学生的立场为广大学生办实事。此外,还要发展体验式的党建教育模式,避免枯燥的程序化教育。现存的组织生活、走访活动很多时候也只是“到此一游”,缺乏互动性,使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体会到党组织的凝聚力和自豪感的活动还十分缺乏。所以高校党建活动也要关注到学生的情感需要,增强党员的归属感,充分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不只是流水线式的布置任务与完成任务。要加强党员“家”文化的组织建设,组织开展团体性、协作性、趣味性的活动,通过设置良好的文化环境、平等的对话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比如共同布置党员活动驿站、组织户外素质拓展活动、设立“悄悄话”党员意见信息平台等,让广大学生都有参与感与归属感,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网络信息海量而多元,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一着不慎,就会严重冲击学生党建工作平台,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任其蔓延,其危害性是不堪设想的。因此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要特别重视网络监管。首先要严把信息录入关,亮好“红绿灯”。对校园媒体人进行建档备案,对微博、微信的推文实行三级审核制,即党支部书记初审,院系党委书记二审,学校组织部相关工作人员终审。成立舆情监督小组,组织同学们参与网络监管活动,确保在发现不良信息之后能及时有效地控制。其次要组织典型案例的学习,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宣传力度,提高同学们对信息的辨别能力。最后要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新媒体使用素养,加强对学生上网行为的管理、教育和引导,当校园内出现舆论热点或敏感事件时,新媒体平台应该及时予以回应,从而保障网络传播的真实性、安全性与可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