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豫红 钟晓红,2
(1.江西开放大学,江西 南昌 330046;2.江西工程职业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9)
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高职扩招100万”,扩招对象主要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1]。2020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今明两年高职扩招200万,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2]。高职扩招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劳动者素质,那么如何有效提升所培养的高职扩招学生质量?通过哪些路径和具体方法将这些已经走上社会的成年人通过高职教育培养成为有理论、懂技术、勤思考、擅动手的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对高职扩招的学生培养进行理性探索及深入思考。
2020年9月9日,在第36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并指出,希望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的更大贡献。[3]
优秀的教师首先是要热爱教育工作,把教师职业当成一种事业,饱含热情,不畏艰苦,享受教书育人的过程。
陈鹏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免试认定教师资格:准入关口前移到培养院校》写到“让真正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后备军,努力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4]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通过高职扩招促进高职教育提质增效,这无疑对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面对全新的生源,面对高职扩招这一新生事物,肯定对高职教师带来一系列的挑战。相对传统的高职教育,高职扩招不仅工作量增加、工作难度增大,且工作重点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参加高职扩招工作的教师调整心态、端正态度、迎接挑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真正热爱高职教育的教师而言,这一全新的课题和挑战,会给自己带给无限的激情和活力。
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更需要很强的实践能力。
张奎明和潘岳林(2020)[5]从教师教学能力谈学生培养。周奇(2020)[6]从“双一流”建设背景论述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路径。王丹莉和胡小舰(2020)[7]则从地方高校视角谈教师能力提升。徐伟和冷静(2019)[8]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进行研究。这些相关论文对优秀教师的专业建设、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较充分论述。
优秀的教师更需要具备较高的情商,能及时灵活处理各种情况的能力,善于构建良性的师生关系。
教师不是全才,也不可能是通才。面对高职扩招学生,总会产生各种新的问题,比如高职扩招学生可能提出一些自己不太了解的问题,或者念错了学生的名字这类小事,教师要勇于承认,这样才更容易得到学生的理解,化解尴尬难堪,通过真心真诚交流,最终可能演绎出一段师生互赏、上下共进的佳话。[9]《杂文选刊》曾刊载过一个故事:著名记者胡展奋被华东师范大学新闻学院聘为教师,在开学点名时念错了几个学生名字中的冷僻字,引起哄堂大笑。胡展奋作为资深媒体人并不顾及自己的面子,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说:“有的字的确冷僻,老师念错情有可原;而有的字虽较生僻,但老师不该念错的。因为自己疏懒的不良习惯,事先没查字典才出这洋相,同学要引以为戒。”当他说道:“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校用我,只是因为我有二十多年从事调查记者工作的经历,擅长案例分析,而绝非因为我学富五车,希望同学们海涵。”课堂忽然肃静,紧接着全体起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9]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师生关系中,教师不必是永远正确的,不必担心出任何疏漏,不必过于谨小慎微。只要教师有一颗爱学生的真诚的心,有一颗坦荡的心,有一颗勇于改正愿意进步的心,高职扩招的学生愿意也更敬佩这样的教师,会与教师更好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高职扩招培养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可从多个角度得出不同答案。从思想或意识的宏观层面说,首先是培养高职扩招学生爱国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其次,培养高职扩招学生具有国际的视野、开阔的胸怀、包容的格局、从容的气度。从技术或知识的微观层面说,高职扩招学生不仅要掌握一些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更要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而不是要找出单一的固定的或者所谓的“标准答案”。因为,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没有那么多既有试题,而要学生自己学会寻找问题,能时时刻刻有创新、创优、提质的思维,处处用脑用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人民有没有信仰,是关系到国家有没有力量、民族有没有希望的大事。[10]可见信仰的重要性。作家史铁生在《病隙碎笔》曾写到:“生命的意义本不在向外的寻取,而在向内的建立。那意义由精神所提出,也由精神去实现”。[11]他道出了生命的意义在于有精神信仰、有追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对“信仰”一词的解释为“对某人或者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为的榜样或指南”。“信仰”一词蕴含着比信心、信念更深层次的发自内心的力量,“信仰”是目标,是理想,是人生的哲学,是生命的意义,是指导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准则。高职扩招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所培养的高职扩招学生必须具有共产主义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些都是基础,也是根本。
从目前的教育实际来说,高职扩招面授课程的教育形式仍是几十人一间大教室,老师难免是“一言堂”式的教育模式,也就是说,以老师的教为主,但对学生的提问或者反问,老师要多一些耐心和尊重。因为学生来自社会,他们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他们不会也不习惯服从于老师传授的既成的观点或结论,而是经常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会提出疑问或不同看法。这个时候,老师不能觉得自己的讲授被学生打断,是学生在挑战自己的权威。相反,应该庆幸是学生在认真倾听自己的教学内容后有了自己的思考,故而学生及时质疑,这样更有利于对同一问题形成不同观点和看法,无疑能丰富教学内容。即使有的内容,事后证明教师讲授的观点或结论是正确的,学生的质疑所提出观点是错误的,但这样更能消除学生对所提问题的学生普遍性的错误认识,达成共识,加深印象。所以,对于学生个性化的表达,不要视为离经叛道的洪水猛兽,给学生多一些自由且充分的表达,尊重学生提出的质疑、激发禀赋,在培养成就有个性会思考的学生的同时造福社会,提升教育的包容度,而教育的包容度是教育质量的试金石。
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思想。人的美,也主要美在思想,美在灵魂,美在有人性、有情趣、有温度、有风度。现在的学生,有的有各种心理疾病,焦躁、抑郁、强迫等症状不鲜见。这一方面是社会因素、学校教育、原生家庭、个人情感因素等各个方面问题综合起来导致的,另一方面,或许与该学生哲学知识较少、思维狭隘、思想固执或僵化有一定关联。要明白“众生皆苦”,人的一生本来就是一场修行。我们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利用各种事例或途径让学生知道,人一生就是一个奋斗的过程、追求的过程。挫折、失败和苦楚是人生的必须,没有苦,怎能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幸福?甚至可以说,平淡是人生的常态,苦痛是人生的必然,幸福和欢乐才是人生的惊喜和意外。哲学家叔本华说,人受欲望支配,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了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因而,我们要培养身心健康的高职扩招的学生,让他们多阅读经典文章,广泛涉猎名人传记,多看历史书哲学书,通过历史人物或故事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在名人不平凡的跌宕起伏的一生中寻找人性的光辉,提高哲学思辨能力,强大自己的内心。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重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肯定了美育工作在思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高校美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政教育的载体。在美育工作中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新时代,弘扬中华美育优秀精神,要让高职扩招学生认识到美育是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德育的重要载体。为了高职扩招青年学子身心健康成长,美育工作具体如何开展?其一,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美育工作的重要性。教师要认识到美育工作重在立德,它关乎学生的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让学生通过音乐、绘画、影视鉴赏等课程,提升欣赏美、体验美的能力,从而内化至涵养、谈吐、气质当中,变成主动追求美,心灵更美、灵魂更美。其二,要善用各种手段和措施激发学生创设美的意境,从而改变生活。美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它不是为了求同,更不是将学生培养当成生产流水线上的统一标准规格的产品。恰恰相反,它是为了培养不同的有个性魅力的活生生的人,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优点,展露自己的独特优势和不同,展示多姿多彩的人生。从这一角度来说,美育是“以美启美”,通过美育激发高职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让学生更具形象思维和更强动手能力,达到“以美益智”“以美悦心”的效果。其三,要从教学实践中创新美育教育工作。除传统课程外,要善于利用互联网资源,在网络中选择利于学生接受的新资源,用新形式,通过新媒体将新的内容传递给高职扩招的学生,比如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上传一些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现代化农业劳动及丰收的美丽图景;传播一些有关生活美学、人生哲学的诗句,让电子书香传递美;分享一些高职扩招学生读书写字、作画吟诗的小视频,让身边的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审美产生多角度的影响,从而让高职扩招的学生感受美、追求美,传播美,从而也自觉创造美。[12]
高职扩招的目的是提升劳动者素质。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高职扩招是为了培养有理论、懂技术、勤思考、擅动手的高层次的技术人才,而技术人才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在灵活就业、新形态就业迸发了蓬勃生机,创造了大量岗位,对稳就业保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即使像快递、网络直播等看似“轻盈”的新就业形态,背后也需要技能的支撑。比如2020年被评为杭州市高层次人才的快递小哥李庆恒,他在浙江省的快递职业技能竞赛中获第一名,一箱经他打包好的鸡蛋从1.6米高往下扔三次都完好无损,各地的邮政编码、航空代码他都熟记于心。[13]今天的高职扩招,需要培养的就是这样的拥有“一技之长”的高职毕业生,让他们在今后工作中善于勤思苦练从而自己积累摸索出高超的职业技能。高职扩招的学生是已经走上了社会的“特殊”的学生,他们可能是下岗职工、退役军人、农民工、应届毕业生,他们通过高职的培养,学会思考、学会自我提升技能,以后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具体做什么工作,都能闯出一条路,实现自身价值。所以,我们对高职扩招学生的教育,不仅要“授之鱼”,更要“授之以渔”。通过培养他们的新思维,让他们在今后的具体工作中学会生存的本领,掌握自己命运的方向盘。
要提升高职扩招的教学质量,让高职扩招的学生真正通过几年的高职教育学到知识,掌握生存的本领,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切实可行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改革。
所谓混合式教学,即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通过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可以把学习者的学习由浅到深地引向深度学习。[14]开展混合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利用网络资源和渠道,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原来的混合式教学,多是将线下内容转移到线上,多是“形式混合”,属于“弱混合”,同一种教学内容或同一种教学方法,在线上和线下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实施,并没有本质的差别。高职扩招学生真正在校的面授学习时间不多,传统课堂授课的教学内容也有限,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如何利用网络环境,教师在虚拟的空间,如何提升课堂气氛的活跃度?如何创设优质的吸引学生的内容?如何抛出一个个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出知识点?如何用更丰富有趣的视听材料增加学生的满意度?教师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使网上在线授课出现更高效的互动、更逼真的模拟、更大范围的覆盖,这样才能从原来的“形式混合”“弱混合”过渡到“实质混合”“强混合”。
1.交融。高职教育是依赖行业的发展,与企业交融,因为高等职业教育是行业企业重要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共生。产教双方要同频共振,才能迸发能量和价值,凸显整合的效能。学校要成为企业人才培养池、人才赋能平台、科研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二者双向依赖、协同共赢。
3.迭代。学校要根据企业受社会、经济、市场的变化做出调整,加大教培研创新,促进企业人才开发创新。企业又成为学校创新的实践基地和成果转化平台。 这种开放迭代的形态中,实现了以院校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与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相融合、同进步,相互作用催生变革,实现了产教融合生态的自适应、自调控、自迭代的健康可持续发展。[15]
习近平2019年3月18日上午在京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16]高职扩招背景下学生的培养,需要一大批爱岗敬业的高职教师,同时需要重新理性思索高职扩招培养目标,加强高职扩招学生的美育教育,培养高职扩招学生的新思维,进行切实可行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改革,提升“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水平,创设高职教育与企业发展“交融 共生 迭代”的新生态,从而为高职扩招院校培养更多主动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去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培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的高质量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