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欢 李秀惠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 (北京, 100069)
原发性肝癌 ( HCC) 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WHO 2008年癌症报告》指出,在每年新发现的62万肝癌患者中,有超过1/2的患者为中国人,而在我国癌症致死率中,HCC排在第三位[1]。HCC属于中医学的 “癥积 ”、“臌胀”、“肥气”等范畴[2]。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侵袭等因素导致肝的疏泄畅达气机等功能受损,气滞则血瘀,最终发展为积证,治疗本病的重点在于补虚祛瘀、活血化瘀通络[3]。在我国,已有诸多文献研究表明中医药对肝癌疗效确切,尤其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预防术后复发等方面效果明显[4-9]。
1.1 “体用同调”理论的来源 “体用同调”理论由国家级名老中医钱英教授提出[10]。在“ 调整阴阳、以平为期” 的中医治疗思想指导下,钱老根据叶天士提出的“ 肝体阴而用阳” 理论[ 11]和慢性肝病常见的证候、病机特点提出要以体用同调作为治疗大法。 体用同调是指调治肝体和肝用,即在补益肝阴、肝血的同时,还应调理肝气的功能。
1.2 运用“体用同调”需有侧重 肝在生理上:肝藏血,是肝脏生理活动的物质表现,肝阴肝血,属阴。经络学说中肝厥阴经,其经脉属阴经。肝主疏泄,生理功能活动表现为肝阳、肝气,属阳。病理上:肝阴肝血易损易虚,肝阴血虚损常致肝肾不足;肝阳肝气易动易亢,肝阳气亢盛常致情志不舒。治疗上体用同调,肝体充盛,方能肝用条畅。需和肝血补肝阴以柔肝体,疏肝气补肝阳以调肝用,李秀惠教授认为运用体用同调理论治疗肝癌时需有侧重。
1.2.1 第一阶段补肝体为主,调肝用为辅 李秀惠教授认为体用同调治疗肝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初来就用药过猛,在治疗肝癌时,应在肝体物质基础充足的情况下,再调节其肝用的功能。当先以养肝体为主,调肝用为辅,在生理上肝主藏血,是生理活动物质基础,肝阴肝血充沛,物质基础丰富,肝主疏泄,条畅气机的生理功能才能得以发挥。肝体以肝阴、肝血为主,补肝体以“和血”为主。《丹溪心法·六郁》“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和血者,气血冲和之谓”。和法,既是治疗法则,也是治疗目的。“和血法”的基本治则:“血以调为补”,“调”涵盖气血、阴阳、寒热、虚实、表里、脏腑、经络等,李秀惠教授总结前贤诸论,认为“和血”主要包括:补血、活血、化淤消徵3个方面,且三者为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补肝血阶段,李秀惠教授常用丹参、生地、熟地、三七、阿胶珠、白芍、当归、何首乌、阿胶、龙眼、枸杞子。代表方有四物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等;活血阶段常用川芎、当归、郁金、鸡血藤、川牛膝、丹参、归尾、王不留行、茜草、泽兰等;化淤消徵阶段常用莪术、三棱、水蛭、桃仁、红花。
1.2.2 第二阶段肝“体用同调” 在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补肝体,肝肾物质基础较前坚实,肝血肝阴较前充沛后,再加大调肝用的力度,来增强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的作用,此阶段李秀惠教授常用的调肝气的药物为醋柴胡、白芍、香附、川楝子、元胡、枳壳、青皮等。同时可配合一些具有清热解毒祛邪抗肿瘤作用的药物如白英、山慈菇、金荞麦、半枝莲等。李秀惠教授认为肝癌发病的内因是正气不足,外因是毒邪侵袭。肝体受损是肝癌发生的根本,故扶正应重于祛邪。若本末倒置,则恐有体用衰竭之虑[12],常用方剂为槲芪散加减。
1.2.3 注意顾护脾胃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病最易犯脾,在治疗肝病的同时要注意顾护脾胃。李教授常采用以下方法。①在运用大量的清热解毒等药性寒凉的药物时,可加用调理脾胃的药物如麦芽、稻芽、茯苓、白术等。②不能长期使用同一种抗肿瘤的清热解毒药,要交替使用。如山慈菇用一段时间后,更换为金荞麦等,可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造成的不良反应。③破血药及大剂量的活血药不可久用,如水蛭、桃仁等。④肝癌患者的治疗周期较长,尽量选择毒副作用较小,较安全的药物。李秀惠教授在治疗疾病时善于选择运用一些药食同源的药物,口苦时,常用生麦芽,配合一些清肝胆热的药物;食后腹胀,常选用焦山楂、莱菔子等健胃消食;口淡乏味常选用炒麦芽、焦山楂健脾开胃;睡眠差常选用百合、酸枣仁养心安神;大便次数多或不成形者可加山药以健脾;口鼻干燥者常选用西洋参、枸杞、百合、麦冬养阴清热。这些均为药食同源之品,安全性高,能明显降低因长期服用而引起的肝肾功能损害的风险。
患者,男,49岁,患者自幼患慢性乙型肝炎,未予治疗。2011年于宣武医院诊断肝硬化,开始口服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目前患者HBsAg(+)、HBeAg(-)、抗-HBc(+),HBV DNA<100。2016年11月腹部核磁共振检测发现肝内占位性病变。2017年1月于李秀惠教授门诊就诊。
一诊(2017-01-03):患者时有肝区不适,口干,口苦,无腹胀腹痛,纳、眠可,小便调,大便偏稀,舌质红,苔黄,舌下静脉延长增粗,脉沉,右弦。实验室检测ALT 61.1 U/L、GGT 114.6 U/L 、ALP 1645 U/L、AFP 1.8 ng/ml、凝血酶原25 μg/L,腹部增强CT检测示肝脏肿瘤,最大直径28 mm。辨证为肝郁气滞,瘀毒阻滞。治法:疏肝理气、解毒化瘀。处方:半枝莲、薏苡仁、金荞麦、车前子各30 g,苦参、赤芍、百合、茯苓、水红花子、鸡血藤各15 g,白英、槲寄生各20 g,郁金、麸炒枳壳各12 g。14剂,1剂/d,水煎服,取汁150 ml/次,早晚各服1次。
二诊(2017-03-21):肝区不适较前减轻,口苦缓解,无腹胀腹痛,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舌下静脉延长增粗,脉沉弦。腹部增强CT示肝右叶多发结节型肝肿瘤,较前稍进展,肝癌可能性大。实验室检测:ALT 43.8 U/L、GGT 55.8 U/L 、ALP 164.5 U/L、AFP 1.63 ng/ml,凝血酶原102 μg/L在上方基础上去苦参、金钱草、枳壳,加叶下珠30 g、白花蛇舌草20 g加强清热解毒抗肿瘤作用,全方以槲芪散为基础方进行加减。28付,嘱患者每月复诊1次。
最近1次就诊(2019-08-06):患者诉无不适,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B超示肝右叶可见58×50 mm的高回声团,边界不清,最大直径58 mm。实验室检测ALT 26.3 U/L、GGT 37.6 U/L、ALP 149 U/L、AFP 4.62 ng/ml。凝血酶原326 μg/L。处方:白花蛇舌草、槲寄生、麦芽、叶下珠、半枝莲、白茅根各30 g,半边莲 、白英各15 g,郁金、醋莪术各10 g,山慈菇5 g,麦冬、赤芍各12 g,黄芪、党参各20 g。28付,1剂/d,水煎取汁150 m1/次,2次/d。
患者2017年1月至今口服中药汤剂抗肿瘤治疗,未行手术及介入治疗,期间未诉不适,腹部增强CT呈肝癌较前缓慢进展,无其他并发症发生,带瘤生存两年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