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闭合复位髓内针内固定的临床效果

2020-12-08 13:09:43肖凤呈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导针髋部髓内

肖凤呈 王 鑫

(辽宁省盖州万福医院,辽宁 盖州 115206)

股骨粗隆间骨折常发生在老年人群中,对于患者功能恢复与降低并发症的关键在于发病之后及时进行早期复位和有效固定的治疗。临床上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通常采用的是髓外、髓内固定方式,髓外固定主要应用的是动力髋螺钉,具有操作简捷和术后暴露较少等特点[1],尤其是在固定稳定性骨折上效果显著,但同时也会存在一些缺点,例如术后易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并发症,不利于患者的预后;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方式是闭合复位髓内针内固定,具有创伤小、固定力臂短以及抗旋转能力较强等优势。基于此,本次研究对我院在2018年1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5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分别应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观察其临床疗效,详细内容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8年1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5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盲选法原则分为对照组有观察组,2组患者各29例。对照组男19例,女10例,年龄62-89岁,平均年龄(72.1±4.7)岁;骨折部位:15例左侧、14例右侧;致伤原因:3例交通事故,26例摔伤。观察组男18例,女11例,年龄19-52岁,平均年龄(33.3±4.5)岁,骨折部位:16例左侧、13例右侧;致伤原因:2例交通事故,27例摔伤。2组患者对比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切开复位髓外固定治疗:于患者髋关节前外侧部位作一切口,并在患侧髋部前置入第1根导针,应用C型臂X线机,在仪器的视野下对导针位置进行调整,以股骨大粗隆中上1.5mm处为准,和股骨颈中轴线保持平行方向,之后在平行股骨干股外侧置入第2根导针,于2根导针交接处经过皮肤在股骨颈内钻入导针,钻入深度控制在股骨头软骨下8-10mm为准,以导针为点向远端作3-5mm的切口,对加压螺钉长度进行测定,之后拧入螺钉,等待螺钉经WAED角取出导针,应用MIPPO技术在接骨板套上95℃套筒钢[2],确保骨皮质和接骨板之间充分贴合,妥善固定钢板并进行冲洗,止血后放置引流管,逐层对切口进行缝合处理。观察组患者给予闭合复位髓内针内固定治疗:患者于牵引床上取其仰卧位并给予全麻,将侧臀部垫高与手术台约成30°,使用C型臂X线机视野下对骨折给予牵引和旋转进行复位,在股骨大粗隆5cm处的皮肤切开约长3cm,钝性分离臀中肌直至股骨大粗隆顶端,并在股骨颈中轴线和股骨大粗隆前1/3平行处进针,采用正侧为透视方式,在股骨颈处经皮肤置入球形导针,顺着导针的方向近端扩髓,直径保持在15-17mm,远端则不需要扩髓,之后选用直径和长度适宜的ASIAN-IMHS主钉与部分外瞄准架进行连接并插入在髓腔内[3],确定导针的具体位置,保持导针处于股骨颈下半部的中心线位置,采用侧位透视方式保证导针处于股骨颈中心位,应用导管将髋螺钉导引钢针钻入在股骨颈处,骨折线和钢针顶端之间的距离需要>25mm,使用导针和保护套筒将配套空心钻头进行钻孔,随后拧入股骨颈螺钉,依据实际情况选用加压骨折线与静力交锁远端,选择适当的近端螺帽并拧紧[4],充分清洗之后并进行止血处理,应用逐层方式对切口进行缝合,一般情况不需要再置引流管。2组患者术后均持续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约3天。

3 观察指标:患者治疗后髋部疼痛完全消除且日常活动恢复正常,无需应用拐杖行走代表优;患者治疗后髋部疼痛有所改善且能够进行简单日常活动,需要应用拐杖行走代表良;患者治疗后髋部疼痛感剧烈且不能进行简单日常活动代表差。详细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5 结果

5.1 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对照组患者中优14例(48.28%),良9例(31.03%)、差6例(20.69%),优良率为79.31%,观察组患者中优18例(62.07%),良10例(34.48%)、差1例(3.45%),优良率为96.55%,比较结果为(x2=14.002,P=0.000)。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5.2 2组患者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功能评分对比:手术用时对照组(80.26±5.28)分钟,观察组(57.48±3.57)分钟,比较结果为(t=19.247,P=0.000);术中出血量对照组(187.39±10.03)ml,观察组(142.57±9.18)ml,比较结果为(t=17.751,P=0.000);术后功能评分对照组(5.14±0.14)分,观察组(7.27±1.24)分,比较结果为(t=9.192,P=0.000)。观察组患者的手术用时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术后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5.3 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对照组患者中发生2例关节僵硬、1例肌肉萎缩、2例褥疮、2例支架松动;并发症发生率为24.14%,观察组患者中发生0例关节僵硬、0例肌肉萎缩、1例褥疮、0例支架松动;并发症发生率为3.45%,比较结果为(x2=14.002,P=0.000)。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讨 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常见于老年人群中,由于老年人的粗隆部血运丰富,导致骨折之后难以愈合,并且容易发生髋内翻情况,主要有间接外力所造成,当下肢受到突然扭转和跌倒时的强力外展、内收均可引起,该类骨折情况多为粉碎性[5]。由于老年人的骨质疏松情况较多,在下肢受到突然扭转和跌倒时极易出现骨折,临床以局部存在肿胀、疼痛、压痛及障碍等为主要表现[6],患者受伤之后日常活动会受到局限,如站立和行走,若治疗不及时会给患者带来多种并发症,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与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目前临床上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常通过手术治疗来稳定复位,以此来恢复患者日常生活功能,而手术治疗往往应用的切开复位髓外固定和闭合复位髓内针内固定2种方案[7],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应用闭合复位髓内针内固定治疗其治疗效果、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手术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更适用于闭合复位髓内针内固定治疗方案。临床实践证明,髓内固定相比起髓外固定稳定效果更佳,主要是由于缩短力臂内移,使用拉力螺钉对骨折端进行加压,能够增加骨折近端的接触面,进而缩短骨折部位的愈合时间[8]。闭合复位髓内针内固定应用的髓内钉支撑作用强,不需要切开再复位,髓内钉可直接利用骨折处的压应力和弯应力,以此来达到固定牢固的效果,进而促进患者骨折功能愈合速度。

综上所述,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中应用闭合复位髓内针内固定能够有效加快患者骨折部位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导针髋部髓内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高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初级篇)
中老年保健(2021年8期)2021-08-24 06:23:40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中级篇)
中老年保健(2021年9期)2021-08-24 03:51:10
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髓内钉治疗:新设计的具有远端导针定位器的导向开口器的应用
“触摸和漏斗”法快速置入PFNA导针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导针定位装置的临床研究
交锁髓内钉联合钢板在胫骨近端斜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