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刚
(抚顺市中医院,辽宁 抚顺 113000)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是因为患者的全身性骨密度均明显的降低,显著降低了骨质量,骨组织微结构发生退化。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大部分为老年人,该病会明显增加患者的骨脆性,从而容易出现骨折,比较多见的骨折类型为椎体压缩性骨折,其会使得患者出现顽固性腰背部疼痛、脊柱畸形等病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1]。近些年脊柱微创手术得到了普遍的使用,本次研究中对46例患者运用脊柱微创手术进行治疗,46例患者采取保守治疗,均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现将详细内容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在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期间进行本次研究,研究对象为我院诊治的9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将患者随机均匀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本次研究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且所有患者均已正确填写知情同意书。观察组中有26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龄分布阶段为64-88岁,年龄中间值为(75.6±2.6)岁;对照组中有25例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龄分布阶段为65-87岁,年龄中间值为(76.2±3.0)岁。比较上述数据,P>0.05。纳入标准:患者具有完整的临床基础资料;诊断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患者。排出标准:患者存在病理性或陈旧性骨折;患者存在有神经系统急慢性疾病,并存在老年性精神障碍;患者存在肢体功能障碍。
2 方法: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患者在医院治疗期间,医生有效评估患者的疾病情况,并按照患者的骨折类型与位置等信息,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处理措施;若患者没有存在神经损害和骨折移位,则在其治疗时运用石膏固定;使用牵引复位疗法来治疗发生骨折移位但不存在神经损害的患者;对同时存在骨折移位与神经损害的患者采取牵引复位疗法,并对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变化进行密切的观察,若病情需要则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运用脊柱微创手术进行治疗,患者保持仰卧位,并对其展开全麻处理,对患者骨折部位进行观察时运用C型臂和X线机,选取合理的置钉位置,在患者骨折部位的中间切开1个2.5mm左右的口子,在患者的腰背筋膜和骶棘膜部位放置椎弓根钉棒,并将骨水泥穿刺针放置进去,在符合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拉丝期骨水泥的注入。如果发生渗漏,则不再进行注入,等到骨水泥已经凝固之后,实施骨水泥的2次注入,最后进行填充时使用明胶海绵。
3 观察指标[2-3]: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部高度、Cobb角等临床指标,比较2组患者骨水泥渗漏、神经损伤、脊髓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个维度,患者脊柱可以彻底伸直,恢复正常日常活动即可定义为显效;患者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生活能力有所恢复即可定义为有效;患者没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即可定义为无效;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无效率之和。
5 结果
5.1 2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26.7±2.9)mm、(18.0±1.1)mm;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椎体中部高度分别为(27.8±3.5)mm、(18.1±2.0)mm;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Cobb 角分别为9.8°±3.1°、17.5°±5.0°。观察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部高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obb角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5,0.014,0.008,t=9.847,5.841,6.824。
5.2 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神经损伤、脊髓损伤等并发症的例数分别为3例、0例、0例,总计3例,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52%;对照组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神经损伤、脊髓损伤等并发症的例数分别为4例、1例、2例,总计7例,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22%,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5.906,P=0.038。
5.3 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患者表现为显效、有效的例数分别为20例、23例,总计43例,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93.48%,无效3例,占比6.52%;对照组患者表现为显效、有效的例数分别为15例、20例,总计35例,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76.09%,无效11例,占比23.91%。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x2=11.721,P=0.001。
临床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患者大多为老年人,且在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该类患者的临床数量正以较快的速度在增加,已经成为威胁老年群体健康的常见病症。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可分为2种类型,一种是原发性骨质疏松,另一种是继发性骨质疏松,患者患上骨质疏松症后,会感觉到腰酸背痛,患者脊柱容易出现变形的情况,且还会导致患者出现驼背,若患者的椎体已经存在压缩性骨折时,则会严重危害到患者的心肺功能。患者的骨折大多为脆性骨折,如果不是受到暴力影响,通常情况下患者极易出现腰椎、耻骨、胸等骨折,其中以椎体骨折最为常见,患者在受到外力的冲击时,极易出现胸腰段的脊柱骨折,情况较为严重者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4]。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是因为患者已存在骨质疏松症状后,其骨密度显著下降,显著降低了骨骼的抗压能力,患者只需要受到极小的外界冲击都会导致椎体骨折的发生,这是一种病理性骨折[5-6]。为充分保障对该类患者治疗效果,更需要对临床治疗方案进行优化。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过去常用保守治疗法进行医治,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保守治疗虽然能够得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其不可以使得患者的脊椎畸形得到有效的纠正,治疗期间患者会出现长时间的腰背疼痛,且会出现比较多的并发症。微创脊柱外科治疗方式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治疗方法,脊柱微创手术是经皮椎体形成骨水泥注入,使得患者的骨质疏松性压缩骨质得到有效的修复,注入骨水泥之后[7],可以使得患者的椎体稳定性得到显著的增强,可以预防发生椎体塌陷。对患者进行科学的治疗,能够让患者的不良反应得到有效的缓解,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做好患者的病情分析工作,骨水泥具有显著的填塞优势,可以加快患者骨折的康复,除此之外还可以对一系列的轴向定力,使得患者的骨折线得到显著的降低,可以使得患者的治疗稳定性得到明显的提高。脊柱微创手术能够使得患者的椎体力学强度得到有效的恢复[8],避免患者的椎体发生进一步的压缩,其能够使得患者的腰部疼痛情况得到有效的消除,可在患者腰椎解剖结构和功能恢复中起到促进作用,帮助患者消除各种临床症状,帮助患者早日恢复日常活动。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运用脊柱微创手术进行治疗,结果数据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部高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obb角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因此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治疗中运用脊柱微创手术可以取得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综合以上叙述可知,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治疗中运用脊柱微创手术可以取得确切的治疗效果,使得椎体前缘高度与椎体中部高度得到有效的增高,并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以在临床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进行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