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骨折病人尿路感染的临床护理要点研究

2020-12-08 13:09:43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尿管尿路感染骨盆

卢 岩

(辽阳市中心医院,辽宁 辽阳 111000)

骨盆骨折是骨外科中严重的、常见的创伤类型,发病率较高,尤其是不稳定骨盆骨折,多数患者合并腹内脏器与血管损伤,致残率、致死率均处于较高水平,降低患者躯体健康水平。依照骨盆骨折的解剖与生物力学特征,内固定法是临床治疗骨盆骨折的常用手段,其能挽救患者生命,优化生存质量[1]。骨盆骨折患者治疗期间通常要留置导尿管,这会增加尿路感染的风险,尿路感染会延长患者住院治疗的时间,降低疗效。现就骨盆骨折病人尿路感染的临床护理研究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许可后,采集50例骨盆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于2017年4月-2018年12月前来我院进行治疗,经X线、MRI与CT检查及临床症状均确诊,符合骨盆骨折的临床诊断标准[2],排除肝肾功能不全、膀胱功能异常、血液系统疾病、合并精神类疾病家族史及不具备正常沟通能力者。分为2组,对照组(n=25)中男女构成比为14:11,年龄23-57岁,平均(49.4±2.8)岁。观察组(n=25)男女构成比为15:10;年龄22-59岁,平均(49.8±3.0)岁。2组病例以上资料经对比分析,皆不显著(P>0.05)。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针对失血性休克者,及时给予抗休克、输血治疗,评估患者伤情,采用暂时固定复位处理,拍摄X线入口位、出口位片,进行CT三维重建,确定骨折所处部位及移动方向、严重程度等,以此确定手术入口及固定方法。手术治疗过程中,患者取仰卧位,全麻,做Pfannenstil切口进行耻骨联合分离,逐层切开直至骨折端,使用复位钳解剖复位以后,选择适宜的重建钢板,进行预弯处理后,将其安置在适宜部位,予以固定。术后患者卧床,对伤口负压引流1-2天。在确定患者病情稳定后,拍摄骨盆X片。

2.2 护理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包括观察患者病情与生命体征、嘱患者定时排尿及多饮水等。观察组结合骨盆骨折患者泌尿感染的成因,实施针对性护理,具体措施有:(1)心理护理。多数骨盆骨折患者是意外创伤造成的,外加部分患者对内固定术缺乏全面了解,过度的顾虑预后,很多患者形成了焦躁、恐惧等多种心理状态,担心排尿过程会引起骨折错位或加重疼痛,故而不愿意排尿,人为抑制排尿,会造成尿液在体中蓄积时间过长,为细菌生长繁殖创造良好基础。针对以上情况,护士积极与患者沟通,掌握他们的生活习惯,多采集患者入院前的信息,耐心倾听患者的讲述,并详细解答他们的提问。告知患者排尿对病情转归的意义,尽量减轻或消除用力排尿、排便引起的疼痛心理,早期监理床上排尿、排便的习惯。(2)饮食指导。饮水量不足是造成患者排尿量、排尿次数少的主要原因。部分患者因为担心饮水增加尿量,而故意减少饮水量。护士应及时对患者及其家属宣传营养知识,科学调整饮食,协助患者纠正不良饮食习惯,鼓励患者每天多摄入新鲜瓜果、蔬菜等,补充维生素C,以提高尿液的酸度,破坏各种细菌的生存环境,且保证每天饮水量≥2000ml。(3)减少污染。大肠杆菌是诱发感染的常见细菌,正常情况下,其会寄生在肠道中,并不会诱发病症,但若其由肛门进入到尿道口,引起尿道发生炎症反应。故而,护士应告知患者便后用洁净的卫生纸擦拭,要依照由前至后的次序,以防对阴道口形成污染,若洗手间有冲洗设施,最好认真冲洗肛门处。(4)留置导尿过程的护理干预。为保护膀胱功能,需使用止血钳夹住尿管,定时开放。导尿管应选用硅胶尿管,因硅胶尿管表层顺滑、柔软、壁薄、管径较粗,对尿道黏膜不会形成明显刺激,有益于减少尿道感染的概率。结合排出尿液外观和性质及患者年龄、性别等选用相应的尿管,导尿管应比尿道稍细一些。若患者尿液浑浊或有沉淀情况,则建议选择口径稍粗的尿管。留置导尿过程中应选用无菌封闭式引流系统,尽量维持其密闭性,减少分离尿管和尿袋接头的频次,维持尿管和尿袋外壁的洁净度,每天均需更换1次尿袋,每7-10天更换1次导尿管。维持尿液引流过程的畅通性,减少或规避尿液逆流情况,导尿引流管不能弯曲、受压,也不能低于大腿部,尿袋应在膀胱以下。

3 观察指标:(1)尿路感染的评价标准。①尿常规:尿沉渣白细胞≥5个/HP;②尿培养:检出病原菌,细菌计数为革兰阴性菌≥105CFU/ml,革兰阳性菌与真菌≥104CFU/ml。(2)治疗效果评价。采用Majeed评分标准[3],该标准中包括疼痛、工作、性功能、行走4项内容,分别对应30分、20分、10分、4分、36分。总分100分。优≥85分,良70-84分,尚可55-69分,差<55分。(3)生活质量评估量表 (QOL-AD)。所有患者出院后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评估生存质量,得分与生活质量存在正比关系。

5 结果

5.1 2组尿路感染情况对比:观察组中有1例出现尿路感染,发生率为4.0%(1/25);对照组中有5例,占20.0%(5/25)。观察组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5.2 2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符合优、良、尚可、差评价标准的分别有15例、6例、3例、1例,优良率为84.0%(21/25);对照组符合如上评价标准的依次为7例、9例、6例、3例,优良率为64.0%(16/25)。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3 2组随访情况对比: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中均无失访病例,观察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社会关系评分依次为(79.5±5.3)分、(79.6±7.7)分、(82.0±5.9)分、(79.0±7.8)分,和对照组(57.6±5.1)分、(57.6±5.1)分、(63.5±5.8)分、(59.47±7.7)分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尿路感染又被叫做泌尿系统感染,是尿路上皮细胞对细菌侵入诱发的炎症反应,一般会伴有菌尿与脓尿。依照感染部位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上尿路感染与下尿路感染,患者临床症状有尿频尿急尿痛,膀胱或会阴部不适等。且有研究表明[4],尿路感染95%以上是由单一细菌引起的。大肠埃希杆菌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若不能及时处理尿路感染,则会增加肾盂肾炎、败血症等发生的风险。

导致骨盆骨折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因素较多,(1)细菌经由尿道进入膀胱;尿管与尿袋连接处被污染;(2)医源性的交叉感染;(3)导管插入过程中对尿道黏膜结构完整性造成损伤,抑制中性白细胞的抗菌能力降低[5]。

故而,加强骨盆骨折患者尿路感染的预防与护理具有很大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分析针对性护理在骨盆骨折患者泌尿感染预防中的作用,从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减少污染以及加强留置导尿过程护理等方面着手,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国内部分研究结果相一致。由此可见,骨盆骨折患者治疗期间结合尿路感染发病原因实施针对性护理,能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的风险,优化疾病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有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尿管尿路感染骨盆
PKEP术后短期留置尿管的可行性分析
憋尿是尿路感染的重要诱因之一
基层中医药(2021年6期)2021-11-02 05:46:16
你的翘臀!可能是假的
饮食保健(2019年24期)2019-12-24 08:44:40
老年尿路感染的抗生素合理应用
6岁儿童骨盆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翘臀”腰疼,警惕骨盆前倾
介绍1种预防留置尿管堵塞的方法
剖宫产术后患者拔除尿管时机的探讨
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哈尔滨医药(2015年2期)2015-12-01 03:57:25
一例犬骨盆骨骨折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