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300400)
人才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而做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1]。然而,现今社会迅猛发展导致用人单位需求和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供给处于严重错位状态,一方面用人单位反映招不到优质毕业生,另一方面又反映招聘的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很快上手。因此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是否能够在社会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并且拥有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综合能力,已经成为当前高校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角度出发,分析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看重的人才选聘标准,通过信息反馈寻找高校人才培养差距并给出建议措施。
研究对象:课题组对2019 年到河北工业大学进行招聘的部分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在用人单位的选择上遵循广泛性原则,尽量包含多类性质、行业、规模企业。总共发放调查问卷105 份,回收105 份,回收率达100%。其中,有效问卷104 份,有效率达99.05%。
研究方法:对于回收的问卷数据,整理成电子数据,借助SPSS 统计软件分析处理。
本次参与调查的用人单位共计104 家,从单位性质看,国有企业45 家,占比43.27%;民营私营企业40 家,占比38.46%;三资企业 10 家,占比9.62%;党政机关事业单位9 家,占比8.65%。从单位规模看,50 人以下的单位7 家,占比6.73%;51—300 人之间单位20 家,占比19.23%;301—1000 人之间单位24 家,占比23.08%;1001 人以上单位53 家,占比50.96%。从行业性质看,制造业单位38 家,占比36.54%;建筑业单位19 家,占比18.27%;电力等供应单位8家,占比7.69%;软件金融单位20家,占比19.23%;教育科研单位9家,占比8.65%;服务行业单位10 家,占比9.62%。
在参与调查的用人单位中,对我校毕业生情况表示“满意”的占56.73%,“很满意”的占39.42%,“一般”的占3.85%。经过数据分析,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对我校学生的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给予高度肯定,但同时提出学生在抗挫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方面对比其他能力有所欠缺,仍需要加大力度对学生进行锻炼。
在人才培养方面,超半数用人单位希望学校能够在基础知识培养、专业知识拓宽、专业实践环节和校企合作方面多下功夫。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职业能力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学习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沟通与表达能力。其中,深入调查专业知识与技能,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前三项分别为专业应用技能、专业理论基础及社会实践经历。
综合分析用人单位反馈及单位需求,用人单位从两方面判断毕业生是否具备胜任应聘岗位条件,一为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判断毕业生专业素质是否具备;二是通过社会实践及沟通表达,判断毕业生是否具备潜在培养价值。因此,为增加毕业生社会竞争力,高校应从基础及拔高两方面对人才进行培养。一方面是学生基本能力和知识的提高,另一方面应加大学生在校实习实践的比重。
教育教学改革应与社会发展接轨,深入分析社会需求,结合学科特色,共建育人理念,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策略,共同论证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方案,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和课程内容,有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基本思路是在搭建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平台的同时,增加与用人单位接轨的深度实践内容,通过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深度合作、密切配合,以就业能力培养和提升为导向,实现就业市场供需平衡为目标,做到:在专业设置上与用人需求对接,在培养目标上与用人标准对接,在技能训练上与岗位要求对接[2]。
当前大学生对于自身能力认识不足而导致就业期望值过高,因此合理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合理定位是十分必要的。引导学生在了解自身兴趣爱好和专业基础上确定职业定位,转变自身就业认知、观念,积极了解社会用人需求及职业标准,调整对就业能力的认知,使自己的能力结构符合社会需求变化。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践中查找自身能力的不足,提高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