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莉萍
(敦煌七里镇青海油田第二中学,甘肃 酒泉 736202)
(一)统一作文修改符号
这是制定并实施“梯度表”的前提条件。比如,He wants # 3 dog #.其中“#”意思是number or agreement。I went ^school yesterday morning.其中 “^”意思是落了某个单词。I didn’t buy something ww.“ww”意思是单词使用错误。His English is very well wf.“wf”意思是单词词性错误。I saw a nice sweater and I buy T it.“T”意思是时态错误。错误单词的拼读“s”,错误标点符号使用“P”表示等等。作文修改的符号越详细、越容易记、越好。
(二)“梯度表”的制作内容
通过实际操作后,个人认为应该根据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英语课程标准》相应的初中英语三到五级的写作要求。
第二,同学普遍犯的错误。比如,初一上册,开头字母大写的习惯,标点符号误用,名词忽略单复数,动词三单不加-s等等。初二阶段,非谓语动词的使用出错率很高,状语从句中时态容易被学生忽略等,在制定“梯度表”时,可以将这些纳入表格中,给予学生相关的提示,帮助学生自查。
第三,每个单元都有其写作任务,要求落实目标语言的运用。譬如,初二下册第七单元“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功能区域为最高级的应用,制定表格时,可以提示学生运用表示三者或三者范围的介词:in,of;运用比较级any other加名词单数,或者the other加名词复数表示最高级含义;one of 后加最高级,再加名词复数等句型结构。
原则上“梯度表”的内容不宜多,每张梯度表的内容五到六条即可。而且,一段时间后,应当做出适当的调整。比如当学生们都能够重视“句子开头字母大写”这一问题后,就可以将该项替换成多数学生们易犯的错误,如“忽略名词单复数形式”等,帮助学生们有意识到他们的弱项,逐步推进,不断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三)“梯度表”的使用
首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自己的习作,然后,参考“梯度表”,进行第一次修改,即学生自己逐条修改习作,并在“梯度表”中作好标记。再进行第二次修改,即让同伴逐条修改习作,同伴在“梯度表”中作好标记。学生经过两次修改后,再次编辑习作,并完成表格中“习作反思”部分。老师最后进行第三次修改,分别对二人合作后的习作、原作者的反思收获部分作出评价。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梯度表”的目的在于通过这三次修改的过程,来逐步培养学生习作能力,而不是关注最后完成的习作本身。
(一)部分学生对“梯度表”的使用态度不够严谨
他们认为,填写“梯度表”是习作的一项附属部分,急于完成填写任务,草草了事,非常敷衍,“勾画”完了就好。例如,习作中,学生本人有拼写错误,但他仍在表格“无拼写错误”栏划了“√”,其他同学看见了“无拼写错误”栏划了“√”,为了省事,也划了“√”。显然,他们“架空”了“梯度表”的辅助检测功能。需要教师耐心地、不断地帮助学生们认识到“梯度表”的作用。
(二)时间问题
班里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好学生能很快地完成了“习作、自我检测”两个环节,而差点的学生紧赶慢赶,迟迟进入不了下一个环节。无形中,打乱了整个的课堂节奏。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小组习作批阅的合作顺序或者习作批阅的时间。
(一)为了便于学生了解本人习作能力逐步提高的进程,每个学生应该有一个单独的作文本(最好一个学期或者是一个学年一个作文本)。每个单元的“梯度表”应贴在其作文的旁边。方便学生反思自己的习作轨迹,了解自身习作中经常犯的错误,及时更正自身存在的问题,纵向检测自身习作能力在某个阶段是否得到提高。
(二)老师和学生都应该改变“速成”的观念,注重修改过程,特别是第一、第二次的修改及再次编辑环节。第一次修改时,学生只有在借助“梯度表”,认真逐条的自我批阅中,发现自身习作存在的问题,并完成自我完善环节,这是一个较为艰难的“蜕变”过程。第二次修改时,学生是在借助“梯度表”,认真逐条地批阅他人的习作,这是一个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改进的阶段,它与第一阶段同等重要。两次的修改与再次的编辑,以及最后的反思部分,它们是过程性写作的核心要素部分。
(三)习作修改分组的改革。首先,分组时应考虑各小组之间的均衡性。例如,各小组的一号组长为A+级学生承当,二号组长为A级学生,三号组长为A-或B+级学生,四号组长为B或B-级学生,五号组长为C级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如作文批阅难易程度等),某个阶段,各小组的一号修改二号习作,二号修改三号习作,以此类推。下一个阶段,第一组的一号修改第二组的一号,第二组的一号修改第三的一号,以此类推。另一个阶段,第一组与第二组相互交换,第三组与第四组相互交换。这样做的好处是,拓展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空间及资源,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初中阶段对学生英语习作能力的要求没有高中阶段的高,很多初中老师甚至不上作文课,用“背诵课文、范文”代替“习作”,忽略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从学生自身发展来看,这种做法是极为不利的,因为输入得再多,如果不输出,等同于无效。借助“梯度表”的过程性写作,对于初中教师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效果显著,值得我们深入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