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臻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 300222)
英语电影为缺乏母语环境的学生搭建了最接近现实的体验空间,教学设计也体现了先进的语言学习理念,所以吸引了大批非外语专业的本科生积极参加,为此开设公共选修课是必然的选择。目前在各级高校中,影视英语课广受欢迎,但实践环节中还存在着有待探索的问题。
影视英语课的首要指导思想是CBI教学论(Content-Based Instruction),其特点是将语言教学基于某个学科或某种主题的教学之上,是把外语与其他内容相结合而学习的教学途径,已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运用。CBI教学理念改变传统课堂以语言本身为学习对象、全面围绕单词、语法、语篇和测验练习题进行显性学习的方式,而在课堂上以其他学科知识为主题,将目标语作为掌握其他知识的媒介,让学生用目标语作为工具来探索知识,以隐性的学习方式获取外语运用能力。它的优势是在具有真实感的背景下将学习者注意力集中在语言功能性的运用上来促进听说读写等技能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它能够有效地消除焦虑、激发动机,大幅提高外语习得的效果。
以CBI理念为指导的学习模式有四种,包括主题模式、辅助模式等,可视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条件而分别运用或结合运用。面向英语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普通高校本科生,主题模式比较适用,其教材选自目标语原创的主题或话题,围绕主题、话题,结合各项语言技能,开展综合训练。主题模式的教学难度可灵活掌握,主题来源于任意学科知识或社会生活,以能引发学生浓厚兴趣为宜。因此,蕴含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日常对话情境和戏剧审美体验的英语影视作品,成为最佳的学习对象之一。当今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多媒体课堂,带来了海量的信息和情境,但是如果课堂提供的多媒体信息繁杂而零散,反而会让学生注意力分散。英语影视剧将视觉和听觉信息融合为有机整体,并激起积极的情绪关联,使多媒体教学的功效最大化。学生可以描述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心理和作品寓意,部分影片可作为跨文化研究案例,生成从易到难、富有趣味的主题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英语运用情境的体会和语言现象的解读,与对影片内容的吸收和探讨同步进行。
21世纪以来各高校和专业出版社编写的影视英语学习教材已汗牛充栋,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多数教材有一些通病,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不同电影的内容和语言风格差异很大,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差异也大。在授课时间仅为一个或两个学期的公选课上,教材所选用的多部电影应该是语言难度比较接近的,否则不同单元之间会有较大落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不易巩固。同时,在不同类别的高校之间,学生的水平差异也很大,影视英语课教材必须与本校学生的接受水平相符。但目前被使用较多的教材,大都没有注意区分难度,使之与特定授课对象相接轨。例如,《指环王》《哈利·波特》等系列影片中有大量指涉欧洲古代和复杂神话概念的词汇和表达法,对于普通高校本科生来讲既艰涩又不实用,不宜入选教材。
虽然本课程的理念是英语的隐性学习,但本质上仍然是二语习得课程,教材的选择必须以适合语言学习为标准。教材中的影片中的发音和语法应该标准化。同时,可供学习的语言应该丰富。但有很多教材倾向于选用影片或主演名气大或获奖多的影片,忽视了影片中的语言特点。比如《阿甘正传》和《荒岛余生》,这两部影片在专业领域声誉很高。前者常被英美历史文化类课程引用为参考资料,后者常被影视鉴赏或表演课程作为案例。不少影视英语教材也选用了它们。但《阿甘正传》中占主要篇幅的独白发音怪异,而《荒岛余生》是独角戏,靠表情和动作来表现情节,说话较少,都不适合作为教材。
普通高校本科生的英语水平大都处于中等或偏下,教师在教学理念的贯彻方面不能过分理想化。CBI教学设计也必须与学生的语言和认知水平相接轨。大部分影视英语教材把整部电影的台词全文印发,对于公选课的设计来说,这其实是不必要的,因为大多数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读全部台词。另外,大部分教材都只是将大量单词的简要含义列出,习题则以情景对话为主,对电影中含义复杂的长句只做一两句话的简单翻译,对与情景紧密关联的幽默、含蓄、修辞等表达方式及其文化背景,都没有足够详尽的解释,以至学生在读完教材后,仍对很多重要台词一知半解,最终掌握的语言点也很有限。
考虑到前文所述的问题,笔者在讲授课程时,没有使用任何一部已经出版的教材,而是在参考多方资料的基础上自行编写了新教材。
新教材选择了《狮子王》《音乐之声》《罗马假日》《卡萨布兰卡》《飘》《理智与情感》《特洛伊》《超人家族》八部影片,这些经典电影各方面均属上乘,受到全世界喜爱,能保证学生对教材的认同和兴趣。笔者对影片的选取和编排遵循以下原则:
1.注重语言规范以及难度的循序渐进
以上影片的共同特点是对话所用语言规范,发音清楚。因为影片的主题是积极和严肃的,主人公比较注重礼仪,故而其对话中没有过多俚语、俗词和语法瑕疵。除《飘》之外,各单元语言点数量和难度相差不太大,总体上比较浅显,不涉及过分冷僻艰涩、远离现实的话题。单元顺序按照由易到难排列,从最浅显易懂的《狮子王》开始入门,继而用《音乐之声》的载歌载舞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再过渡到语言多但情节简单的《罗马假日》,然后进入语言和情节都复杂、背景知识更多的《卡萨布兰卡》等。
2.文化内涵丰富
所选影片与重要的西方社会文化知识相联系,有充分的扩展学习空间。例如《狮子王》是将莎翁名剧《哈姆雷特》改编为喜剧;《卡萨布兰卡》的故事基于二战时代欧洲和北非的动荡时局;《飘》再现了美国内战,阐释了美国人的精神内核;《理智与情感》来自简·奥斯汀的名著,描绘了18世纪英国社会的风貌;《特洛伊》带人领略壮丽的《荷马史诗》,了解西方文明发源地的历史。与所有这些社会和历史知识交相辉映的,是西方文化传统对人性的思索和对凄美爱情的咏叹。学习上述内容,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3.题材广泛,有时代感
所选影片包括爱情片、战争片、历史片、音乐片、动作片、动画片,有的是几种类型的综合,尽可能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新鲜感。为了使教材具有足够的当代视角,笔者编入了《超人家族》,这部动画片经典地位略逊于其他几部,但也是精品,在美国的英语学习网站上,该片已经被广泛地使用为学习材料。这部影片以科幻元素为外壳,伦理和情感为内核,情节场景涵盖了公司、家庭、学校等典型生活环境,所用词汇和表达法是现代美国的地道语言,学生学习的获得感强。同时,超级英雄作为当代美国重要的亚文化之一,也有很大的扩展学习空间。
1.与影片内容有关联的全方位背景知识的输入
每单元教材先介绍该影片的制片商、主要演员和导演及其代表作品等。历史悠久的影视公司和历代明星是构成流行文化的基本要素,相关知识能帮助学生理解当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同时满足学生为融入流行文化而学习的愿望。
在赏析过程中,教师通过教材和补充资料,随情节而提供丰富的背景知识解释。例如《狮子王》涉及的非洲草原自然生态,尤其是各色趣味动物;《罗马假日》展现的欧洲都市和贵族生活,涉及白金汉宫、古罗马斗兽场等名胜;《卡萨布兰卡》反映的二战风云,包括法属摩洛哥、自由法国、盖世太保等概念;《飘》中谈论的北方佬、萨姆特堡、谢尔曼等历史名词;《理智与情感》的作者奥斯汀的创作生平和人生感悟;《特洛伊》讲述的迈锡尼与阿伽门农、伊萨卡与奥德修斯等传说,以及希腊众神的故事;《超人家族》使用现代科技和生活名词。以上文化知识的全面输入,对学生代入故事情景、实现深入的语境体验和准确的语言理解起到重要作用。
2.对重要语言点采取隐性和显性学习相结合
与同类教材相比,新教材不收入整部台词,且单词表也略小,主要列举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常用词汇和影响情节理解的关键词,其他的普通生词留给学生自行查阅,因为当代学生使用智能手机查阅单词非常便捷,教材不需要大而粗略的词汇表。真正的难点在于影片中多义的词汇短语、修辞性表达法和习语等复杂语言现象,词典提供不了足够详尽的解释,普通本科生很难自行研判,必须由教师讲解,而且要与使用环境相结合来解释,所以新教材把这部分内容与困难句的解读结合,设立较大的Interpretation of sentences板块。诸如Will you knock it off、He looks blue、Home is where your rump rests、Truth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The wool of a black sheep is just as warm after all、Sometimes you have to serve in order to lead之类不宜从字面翻译的表达,都被教材列出并在课堂上得到充分解析,确保学生的深入理解。
为巩固学到的语言点,教材设计的练习的种类和数量多于同类教材。除了常见的影片话题讨论、情节理解问答、角色扮演和配音之外,还设置了台词听写、短语填空和汉英互译的练习,并且每部电影分为4—6个片段,片段后都插入多样的练习,以保证重点词句和语言点的复习的及时性,让学生能够始终明确学习目标,充分消化。此外,新教材高度重视英语歌曲作为学习手段的作用,整理了影片中的所有易学的歌曲,附于影片之后。
经过数学期的教学试验,公选课的教学效果显著,由于新教材和课堂对背景文化的重点输入和对语言点的重点学习,学生不仅清楚地翻译了电影里的语言,而且能够理解其成因和内涵,在此基础上尝试将其运用到口语和写作实践中去。不少学生掌握了用英语对有思想深度的话题进行多层面探讨的技能。目前这部教材已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多所高校试用,反应良好。此外,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英语影视中的各类教学资源极多,仍然有待更深入的发掘,而且教材改编工作本身也可以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调动学生集思广益,教学相长,在未来推动影视英语公选课向更加开放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