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时代少儿报刊的创新与坚守

2020-12-08 11:57:04赵颖
魅力中国 2020年30期

赵颖

当前,媒体的变革如滔天巨浪,正汹汹而来。从呈现方式上,视频、直播,新事物令人眼花缭乱;从合作平台上,抖音、快手,新力量令人目不暇接。可以说,视频化表达的大趋势已成定局,而视频的特点是,7岁的未成年人和47岁的成年人具备同样的接受能力。视频化表达必将导致大众传媒加速向少年儿童打开大门,这意味着影响未成年人成长的“外环境”①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大众传媒对未成年人发展造成的影响将更加深远。

在这样的背景下,少儿报刊一方面应该顺应时代大势,在表现手段上、在内容创作上不断创新,同时,更要不忘初心,坚守使命。

一、视频时代的儿童

早在20世纪五60年代,当电视开始普及时,媒体文化研究学者尼尔·波兹曼就曾批评说,由于图像十分具体,儿童也能理解,所以,电视可以说是一种一览无余的媒介,它对所有人敞开大门,无论他是什么年龄。

在电视媒介开始成为主流之后,儿童接触大众传媒的机会开始增多,受大众媒介的影响也越来越深。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位14岁的少年每天看电视超过3个小时,那么他有可能会出现注意力涣散等不良情况,家庭作业完不成的概率、学业失败的风险将大大增加,甚至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也将大大降低。

与电视相比,以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为媒介的视频作品,更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以不可抵挡之势席卷儿童,影响儿童成长的能量和机会都大大增加。

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机构于2018年9月10日发布了《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和阅读实践报告(2017—2018)》。报告指出,根据2017年底的调查数据,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总体普及率达到了98.1%,10岁之前就开始接触互联网的未成年人比例达到了72.0%,7岁(学龄前)接触互联网的未成年人比例为27.9%。

截至2017年,被调查未成年人拥有自己的手机的比例率达到73.1%,其中,小学生“拥有自己手机”的比例达64.2%。数字是惊人的。数字背后,是视频时代,少年儿童所处的外环境更加复杂的事实。

一方面,网络视频充斥着大量不合适的内容,给未成年人展示了负能量;另一方面,被视频时代推波助澜大行其道的网红经济、文化等也让未成年人陷入与年龄、现实均不相称的幻想和焦虑。

二、视频时代的少儿报刊

教育有三个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用“社会教育的主要工具之一”来定义大众传媒。作为少年儿童的专属报刊,为社会教育贡献正能量,这是少儿报刊的使命和义务。

但令人尴尬的是,纵观国内的大多数少儿报刊,虽然有“报”之名,却无“报”之实。它们把自己界定在知识教育领域,一味追求与学校教育的匹配。由于缺乏创新,少儿报刊在新的时代主动走进了边缘地带,缺乏必要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与社会脱节,更谈不上社会教育。

翻开很多少儿报刊可以看到,纸张低劣,色彩杂乱,形式陈旧,文章风格十年如一日,甚至用成年人的语言说着孩子听不懂的话。

事实上,在没有接受门槛的视频时代,很多儿童已经不仅仅是受众,更是变成了创造者。例如13岁的少年网红在抖音平台上,拥有超过338万粉丝。

短视频方兴未艾,几乎已经成为“过去时”的电视媒体也在奋力追赶时代,试图以创新换来新生。例如《少年说》节目,以倾听国内中小学生诉求、“吐槽”为主旨,以“天台告白”“心愿屋”等创新性的节目表现形式,吸引了不少青少年群体的关注。在布局融媒体的过程中,《少年说》更是大有斩获,在抖音平台上已经拥有超过746万粉丝,累计获赞超9381万。反观少儿报刊的缺位,令人深思。

19世纪最伟大的作家、艺术家奥斯卡·王尔德说:“我们每个人,每一时刻,都是过去的我们和将来的我们的结合。”视频时代在儿童心灵世界中投射出的消极的影子,必将影响儿童的未来。这种影响,甚至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作为少年儿童阅读主阵地之一的少儿报刊,亟待破局。

三、创新与坚守互为统一

在视频时代,少儿报刊的创新与坚守,其实是一个统一的命题。通过内容、形式等的创新,回归主流,回归报的本质,从而实现对社会教育这一使命的坚守,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实现正向引导。

首先,从方向上,跳出知识性教育的窠臼,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

少儿报刊应该关注社会热点,为少年儿童提供全面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少儿报刊更应该聚焦新时代道德风尚,帮助少年儿童塑造健康人格、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少年儿童的成长积蓄正能量。

一个要求即刻满足的孩子,很容易产生不良行为,甚至会成为问题少年。反之,一个成就动机比较高的孩子,会废寝忘食地学习,成年后也会以更大的热情对待生活和工作。青少年时期的人格教育,将影响青少年一生的发展。坚持做好教育、做好引导,这才是少儿报刊最有价值的初心。

其次,在内容上,用儿童喜欢的方式,蹲下来和儿童说话。

儿童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有具体化、形象化的特点,对于抽象的道理,他们是排斥的。很多少儿报刊虽然名为“少儿”,其实都是成人化的表达。这些文章,在少年儿童看来简直是佶屈聱牙,这也是“很好的道理,很难讲好”的主要原因。

少儿报刊要坚持讲具体生动的故事,坚持用故事潜移默化传递道理。同时,要实现儿童化的表达,编辑团队必须走专业化道路,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知识,才能打造出真正贴近儿童的优质内容。

其次,在形式上,“三管齐下”融合出版。

在坚持纸质阅读的基础上,合理地开发音频和视频,实现融合出版。少儿报刊的纸质出版必须向时代看齐,实现精品阅读,纸张应更加环保,印刷应更加健康,色彩上应有高级审美。在产品结构上,用音频和视频为阅读升级,三者互为补充,而不是互相替代。

最后,在互动上,从线上走到线下,拉长产业做强主业。

青少年的积极行为习惯,仅靠阅读并不能完全实现,更多的是在行为中习得。少儿报刊应该积极策划、命题,从线上走向线下,创造与少年儿童沟通、互动的机会。拉长线下产业链,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影响少年儿童,做强“社会教育”的主业。

创新,是新时代的命题,少儿报刊必须主动破解;坚守,则是艰巨的使命,少儿报刊必须坚定扛起。

时代正在倒逼改革。只有坚持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进行正向引导,守稳社会教育的主责,少儿报刊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注释

①“外环境”是一个心理学概念。环境是指个人的生活场所、影响个人的事物整体或其中的一部分。环境可以分为外环境和内环境。外环境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