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喜惠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系,陕西 西安 710100)
在唐玄宗朝,边将杨敬述、盖嘉运和郭知运分别向皇帝献了《婆罗门》《伊州》和《凉州》。对这一问题,一些学者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在《婆罗门》研究方面成果颇多,其中代表性的有欧阳予倩《唐代舞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任半塘《弄婆罗门》(《唐戏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秦序《唐玄宗是<霓裳羽衣曲>的作者吗?》(《中国音乐学》1987年第4期),王元明、赵瑞《<霓裳羽衣曲>的著作者究竟是谁?》(《河南大学学报》1993年第5期),韩宁、徐文武《乐府曲调<婆罗门>考辨》(《文献》2017年第2期)。这些学者对其中一些问题存在较大争议,如《婆罗门》何时传入西凉?《婆罗门》是由谁献给朝廷的?《霓裳羽衣曲》是不是由《婆罗门》发展而来的?
在《伊州》研究方面重要的成果有:郝毅、晓莹《敦煌石窟乐谱<伊州>考》(《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雷乔英《论<伊州>》(《乐府学》第一辑,2006年),马运新《<伊州乐>考》(《新疆地方志》2007年第4期),王安潮《<伊州>考》(《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这些成果对《伊州》的来源和创作过程等问题论述得不够详尽。
在《凉州》研究方面成果较少,代表性的有杨青《大曲<凉州>小考》(《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王雪《唐代乐舞<凉州>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这两篇论文偏重于研究《凉州》本身,而很少论述郭知运献《凉州》之事。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唐玄宗朝藩镇献乐的研究还有需要补充之处,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也存在争议。因此,笔者拟继续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当然还有个别问题,由于资料所限,至今尚无法给出准确的结论。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〇记载:“《婆罗门》,商调曲。开元中,西凉府节度杨敬述进。”[1]1128《新唐书》卷二二《礼乐十二》载:“其后,河西节度使杨敬忠献《霓裳羽衣曲》十二遍。”[2]476《全唐诗》卷四四四白居易《霓裳羽衣歌》记:“由来能事皆有主,杨氏创声君造谱”,其后注:“开元中西凉府节度杨敬述造”。[3]4970在这三条史料中,出现了三处分歧。第一,进献者是谁?《乐府诗集》和《全唐诗》都记载为杨敬述所献,而《新唐书》中则显示为“杨敬忠”献。根据《唐方镇年表》可知,杨敬述曾于开元七年(719年)至开元九年(721年)担任河西节度使[4]94—95,而史书中并无“杨敬忠”担任河西节度使的记载,因此,《婆罗门》当系杨敬述所献。第二,杨敬述的身份是什么?对于他的身份,《乐府诗集》和《全唐诗》均记载为“西凉府节度”,而《新唐书》则载为“河西节度使”。据《唐方镇年表》载:“河西节度、凉州观察处置等使兼凉州都督,领凉、洮、西、鄯、河、临六州。”[4]94可见,当时河西节度使兼任了凉州都督。而唐之“凉州”就是宋代的“西凉府”,这在《元史》中有载:“唐凉州,宋初为西凉府,景德中陷入西夏”[5]1450。 可见,“凉州都督”即“西凉府都督”,因此这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只是不同作者根据自己生活的时代选择了当时的名称。第三,《新唐书》和《全唐诗》皆把杨敬述所献记载为“《霓裳羽衣曲》”,而《乐府诗集》则载为“《婆罗门》”。那么,杨敬述所献究竟是《婆罗门》还是《霓裳羽衣曲》?实际上,当时杨敬述所献的是《婆罗门》,后来唐玄宗把它加工改造成了《霓裳羽衣曲》。关于《婆罗门》和《霓裳羽衣曲》之间的关系,历来就存在争议。早在20世纪50年代,任半塘在《弄婆罗门》中就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霓裳羽衣曲》并不是由《婆罗门》发展而来的,因为“《霓裳羽衣》是道家仙女舞服,绯袍锡杖是佛教胡僧戏装,彼此如何可以改就乎?……《霓裳羽衣》全是道调道曲情形,与梵曲《婆罗门》之属于佛教者,截然二事,尤属显然”[6]311。任先生认为,二者性质完全不同,因此《霓裳羽衣曲》不可能由《婆罗门》改就而成。另一种观点是:当时杨敬述进献的是《婆罗门曲》,之后玄宗把它改编成了唐代著名法曲《霓裳羽衣曲》。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常任侠、欧阳予倩、秦序等。常任侠先生曾说:“《霓裳羽衣曲》为《婆罗门曲》。”[7]145欧阳予倩《唐代舞蹈》亦称:“事实上我们可以想见这个曲子原是唐玄宗的创作,后来又把杨敬述所呈进宫廷的《婆罗门曲》加工改作,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霓裳羽衣曲》,舞是望仙山有感,根据曲子编制成的。”[8]141秦序也持这种观点:西凉节度使杨敬述于开元九年(721年)前进献《婆罗门曲》,至天宝十三载(754年),改名为道教色彩极浓之《霓裳羽衣曲》。[9]107本文也认同这种观点,因为第一种观点完全否定了佛教乐曲被改造成道教乐曲的可能性,太绝对化和片面化,第二种观点则有史籍可查。据《唐会要》卷三三记载:“天宝十三载,改《婆罗门》为《霓裳羽衣》。”[10]167王灼《碧鸡漫志》亦载:“霓裳羽衣曲,说者多异。予断之曰西凉创作,明皇润色,又为易美名,其他饰以神怪者,皆不足信也。”。[11]70
《婆罗门》来自哪里?据《旧唐书》载:“歌舞戏,有《大面》《拨头》《踏摇娘》《窟垒子》等戏。玄宗以其非正声,置教坊于禁中以处之。《婆罗门乐》,与四夷同列。《婆罗门乐》用漆筚篥二,齐鼓一。”[12]1073由“《婆罗门乐》,与四夷同列”可以看出,《婆罗门乐》也源自域外。《婆罗门乐》到底来自哪里?唐朝四夷乐中有《西凉乐》《高丽乐》《扶南乐》《高昌乐》《北狄乐》等乐,且都是以国名或边地名命名的,因此《婆罗门乐》也当属此类,即《婆罗门乐》是以其发源地婆罗门命名的。婆罗门即印度。《大唐西域记》有载:“印度种姓、族类群分,而婆罗门特为清贵。从其雅称,传以成俗。无云经界之别,总谓婆罗门国也。”[13]162可见,由于婆罗门是印度最尊贵的种姓,人们也习惯以婆罗门代指印度。
据前文可知,《婆罗门》是由西凉府节度杨敬述进献的,那杨敬述又是如何得到《婆罗门》的?这应当是《婆罗门》传到了西凉之地,杨敬述才得而献之。如前所述,西凉即凉州,是今武威县及其邻近地区,这里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也是异域乐舞传入中原的必经之地,因此,《婆罗门》传到了西凉之地是可信的。
《婆罗门》何时传入西凉?目前学术界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是在384年,当时前秦氐人吕光讨伐龟兹国获胜,西域各国归附者达30多国,“光于是大飨文武,博议进止。众咸请还,光从之,以驼二万余头致外国珍宝及奇伎异戏、殊禽怪兽千有余品,骏马万余匹。”[14]3056而《婆罗门》就是于此时传入西凉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婆罗门乐》很有可能是于隋时传入中国的。”[15]145该观点的依据是张德瀛《词征》考《婆罗门引》中的记载:“婆罗门,胡曲,属太簇商调……今考隋大业中,遣常骏等使其国,赤土王遣婆罗门鸩摩罗以舶三十艘,吹螺击鼓以迓常骏。迄唐开元中,西凉府节度杨敬述始进婆罗门曲。”[16]4091—4092因此作者认为,既然隋时印度以《婆罗门乐》欢迎使者常骏,那么《婆罗门乐》很有可能也于此时由常骏带回了隋朝。本文认同第一种观点,因为吕光于384年从龟兹带回西凉的“奇伎异戏”中很有可能就有《婆罗门》。龟兹是沟通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的重要桥梁,它“去长安七千四百八十里……南与精绝,东南与且末,西南与扜弥,北与乌孙,西与姑墨接”[17]3911,位于西域的中心地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来都是中原经营的重点。班超曾说:“若得龟兹,则西域未服者百分之一耳。”[18]1575吕光也论道:“唯龟兹居三十六国之中,制彼王侯之命。”[19]3972—3973而龟兹对印度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阿育王曾征服过龟兹,并把其中一些土地“赐与太子法益”治理,这在《阿育王太子法益坏目因缘经》中有载:“阿育王闻喜庆欢怡,和颜悦色,告耶奢曰:‘吾获大利,其德实显。法益王子,以理治化。率以礼禁,导以恩和,人民之类,莫不戴奉。今当分此阎浮利地,吾取一分,一分赐子。使我法益长生寿考,治化人民,如今无异。新头河表,至娑伽国,乾陀越城,乌特村聚,剑浮、安息、康居、乌孙、龟兹、于阗至于秦土,此阎浮半赐与法益。’”[20]187而阿育王是致力于传播佛教的,因此带有鲜明佛教色彩的乐曲《婆罗门》很有可能也于此时传入了龟兹。在吕光征服龟兹后,就把《婆罗门》带到了西凉,至玄宗开元年间,西凉府节度杨敬述又把它进献给了唐玄宗。第二种观点之所以错误,在于作者不了解这段历史,因此把《婆罗门》传入西凉的时间推后了200年左右。
《乐府诗集》引《乐苑》云:“《伊州》,商调曲,西京节度盖嘉运所进也。”[1]1119陈旸《乐书》载:“西凉节度盖嘉运所进北庭伊州,亦北歌之一也。”[21]14明高棅《唐诗品汇》亦载为“西京节度使”[22]2。而据《唐方镇年表》载,开元二十二(734年)至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盖嘉运为北庭都护。之后,他又担任了碛西节度使。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他又因战功卓著而兼任河西、陇右节度使,负责经略吐蕃。[4]109-110盖嘉运向朝廷献《伊州》,其目的之一就是想使皇帝藉此曲了解伊州的情况。因此,当时伊州当处于盖嘉运的统治之下。而伊州隶于北庭[12]1645,北庭又隶于陇右道[2]1132,不管盖嘉运任何官职,伊州都在他的统治范围之内。因此,文献中的“西京”“西凉”也不能确指某个地方,但肯定在陇右道内。
《伊州》亦是胡曲。《宋史》载:“《伊州》《石州》《甘州》《婆罗门》者,胡曲。”[23]2062它究竟来自哪里?《碧鸡漫志》卷三记载:“予谓凉州定从西凉来,若伊与甘,自龟兹致。”[11]72此处的“伊”,即指《伊州》。因此,《伊州》当源自龟兹。伊州“属伊吾郡,本伊吾卢地,在敦煌之北,大碛之外,南去玉门八百里”[24]571,位于今新疆哈密县附近。龟兹的地理范围,《通典·边防七》有载:“大唐贞观二十三年,将军阿史那社尔伐龟兹,掳其王而归,立嗣子素稽为王。今安西都府所理,则龟兹城也。今王则震之后也。今并有汉时姑墨、温宿、尉头三国之地。”[25]895可见,龟兹涵盖了今库车、轮台、阿克苏、拜城、沙雅等地。因此,伊州和龟兹之间并不太遥远。再加上龟兹“管弦伎乐,特善诸国”[13]54,因此《伊州》“自龟兹致”是可能的。
《碧鸡漫志》进一步说明了它的创作过程:“蔡绦诗话云出唐人《西域记》。龟兹国王与臣庶知乐者,于大山间听风水声,均节成音。后翻入中国,如伊州、甘州、凉州,皆自龟兹致。”[11]72此条史料的确见于蔡绦《西清诗话》[26]176。但根据“诗话云出唐人《西域记》”可以得知,此条史料当源自唐人《西域记》。此处的“唐人《西域记》”是《大唐西域记》的简称,而笔者遍阅《大唐西域记》,其中并无这方面的内容。因此,“《伊州》是龟兹国王和‘知乐者’共同创作”这一观点是值得怀疑的。至于他们“于大山间听风水声,均节成音”的说法,也无据可查。
《伊州》创作的时间,当在唐代贞观至开元年间。《伊州》是以地名为乐曲名的,因此应该先有“伊州”之名,才有《伊州》之乐。而“伊州”之地名最早出现于贞观初年。据《通典》载:“伊州在敦煌北大碛之外,为戎狄之地,非九州之限。后汉明帝始征取伊吾卢地,即此也。尔后多为屯田兵镇之所,未为郡县。后魏始置伊吾郡,后又为戎胡所据。至大唐贞观初,内附,乃置伊州。或为伊吾郡。”[25]4557可见,此地在唐太宗贞观之前一直被称为“伊吾”,直到贞观初,它才有了“伊州”这一名称,因此《伊州》最早产生于贞观年间。
同样,《伊州》也具有明显的少数民族乐舞的特点。因为伊州曾经“为戎狄之地”,后又被“戎胡所据”,长期有少数民族在此地生活。
《伊州》创作完成后,传到了碛西北庭之地。开元年间,盖嘉运遂将它进献给热衷音乐的唐玄宗。
《凉州》由唐代西凉府都督郭知运献。《乐府诗集》引《乐苑》载:“《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1]1117郭知运,两《唐书》都有传,且内容基本相同。他“壮勇善射,颇有胆略”,开元二年(714年)秋,率众击破了吐蕃的入侵,因此被擢为“鄯州都督”和“陇右节度使”。开元四年至六年(716—718年),他又取得了一系列对突厥和吐蕃战争的胜利,官位不断得以升迁。开元九年(721年),“郭知运卒于军,赠凉州都督”[12]3190。如前所述,唐之凉州即宋时之西凉府,而郭茂倩作为北宋时人,他就以当时的“西凉府”代指唐代的“凉州”。因此,郭茂倩说《凉州》系“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献,也是正确的。
关于献乐的具体时间,李上交《近事会元》记载为开元六年(718年):“唐明皇开元六年,西凉州都督郭知运进。又有新凉州,并在宫调上宫”[27]283。据《新唐书》记载:“开元五年,(郭知运)大破吐蕃,献俘京师。明年,复出,将轻兵丙夜至九曲,获精甲、名马、牦牛甚众。既献获,诏分赐文武五品以上清官及朝集使三品者。”[2]4545可见,郭知运曾于开元五年(717年)、六年(718年)两次入京献俘,他有可能于开元五年或六年献上《凉州》,因此,认为“开元六年,郭知运献《凉州》”的结论是片面的。还有学者认为:“不排除郭知运另外派遣他人入朝献曲的可能。”[28]142这种可能是比较小的,因为他既然有两次赴京面见皇帝而献乐的机会,为何还要委派他人?
《凉州》也是著名大曲,它来自西凉之地。据《开元传信记》记载:“西凉州俗好音乐,新制曲曰《凉州》,开元中列上献,上召诸王便殿同观。”[29]51《碧鸡漫志》亦载:“予谓凉州必自西凉来。”[11]76洪迈在《容斋随笔》中也说:“今乐府所传大曲,皆出于唐,而以州名者五:伊、凉、熙、石、渭。凉州今转为梁州,唐人已多误用,其实从西凉府来也。”[30]186可见,《凉州》源于西凉是毋庸置疑的。
《凉州》既融入了中原乐舞的因素,又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乐舞色彩。如前所述,《凉州》产生于西凉之地,此处在历史上就是胡汉杂居交融之地。据《通典》记载:“凉州(今理姑臧县),周时为狄也,秦匈奴既失甘泉,又使休屠、浑邪王居其地。”[25]4552可见,凉州在周时为狄族之地,秦时又被匈奴占据,直到汉武帝,才征服匈奴,并在这里“置武威郡”。东汉、魏、晋“因之”。魏晋时,并置“凉州”。前凉张轨、后凉吕光“并据之”。北凉沮渠蒙逊亦尝“迁都于此”。后北凉为后魏所灭,后魏亦谓此地“武威郡”。隋炀帝初,复置“武威郡”。唐初,李轨割据于此。武德二年(619年),唐朝收复此地,“复置凉州”。[25]4552由《通典》记载可知,自汉至唐,此地曾为氐、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所占领,也曾为中原政权所征服,因此也有大量汉人居住于此。胡汉人民在这里和睦相处,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中就包括乐舞艺术。《凉州》就是在这样的土壤中产生的,因此,它兼具胡汉乐舞的特点。据《教坊记笺订》记载:“《凉州》选用西凉乐,乃以清乐为主,而参合胡乐之声。”[31]154即是说,《凉州》以汉魏六朝的乐府音乐为主,同时也吸收了优秀的胡乐成分。美国学者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中也说:“凉州音乐既融合了胡乐的因素,又保持了中原音乐的本色,但它又不同于其中的任何一种,这样就使它听起来既有浓郁的异国情调,又不乏亲切熟悉的中原风格。在中世纪早期的远东,凉州音乐曾经风靡一时。”[32]23可见,《凉州》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魅力,就在于它充分吸收了胡汉乐舞艺术的精华。
总之,玄宗朝边将献乐是中国乐舞史上的重要事件,这和当时的政治、军事等因素密不可分。杨敬述、盖嘉运和郭知运所献胡乐,传入内地后,有力地促进了中原乐舞艺术的发展。笔者不揣陋见,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希望方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