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区大屯乡烙烘小学,贵州 毕节 551707)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深度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如此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首先,课外阅读比较随意。很多教师认为课外阅读就是简单的进行教学拓展。学生阅读前教师并没有重视方法上的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也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学生阅读后也没有组织学生评价与交流,这样的阅读只是走马观花,学生在阅读中比较随意,目的性不强,因而没有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甚至可以说是无效阅读。其次,课外阅读过于碎片化。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同时使得我们的生活与学习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其中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纸媒阅读转变为新媒体阅读,快读、快仍然的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当前时代的主要趋势。当我们心血来潮时可以随心所欲的阅读几页,觉得索然无味时随手一丢,这也是我们读多少就忘多少的主要原因,最终阅读的结果就是在阅读中毫无收获,这种碎片化的课外阅读并不能促进学生的精神发育。最后,课外阅读功利性较强。目前很多教师仍然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考试的内容为选择阅读教学的内容;当然很多学生也是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因此也就没有形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学习就成为专门为考试而服务。这样的课外阅读“功利性”较强,并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
教师要想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设计问题时要以教学主题为基础。若教师能提出一个统摄全文的问题以及一个直接切入到教学重难点的问题那么也能起到支撑整个课堂的作用。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深入思考或交流探讨、圈点批注,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如此也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接触文本的过程中自觉学习语文学科。以教学《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为例,本人提出了贯穿整个课堂的问题:“祖父的园子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从文章中哪些语言看出?作者对它有何感情?”这与传统的一问一答比较学生更能在这种问题的引导下完整、长远的思考从而自主的进行阅读。另一方面,通过问题解决串联阅读问题。有了问题的引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不单单是表现在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深度阅读,还表现在拥有发问与质疑的能力。深度阅读更强调的是创造、归纳以及分析能力,以此深度解读文本,因此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质疑,之后进行探究,如此串联起来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深度阅读。
学生进行阅读学习需要以文本为基础。阅读教学实际上就是教材文本。从传统的阅读教学来看,很多教师都只是让学生熟悉文本,并没有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提炼文本语言,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并细致提货。比如,以学习《司马光》这篇文章为例,在学生进行了常规的阅读后本人强化了语言分析,并从“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这句话中提炼了“有的……有的……”让学生能体会当时场面的混乱,又单独列出了描述性的词语,如“使劲”“搬”等,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一般模仿。如此开展教学学生也能深刻体会司马光的镇定,从中也能提升自身的感性。
深度阅读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进行拓展阅读,引导学生产生多元感悟。以教学《坐井观天》这篇文章为例,本人让学生发挥想象当青蛙跳出了井之后可能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说些什么。这时有的学生发挥了自身的想象力回答教师的问题,有的说:“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啊,一眼望不到边。”还有的学生说:“原来井口那么小,外面鸟语花香的,看来我要多出来看看。”这种合乎常理的想象对学生来说也能强化对这篇寓言故事的理解,而且还能进行文本拓展,充实了课文内容的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综上,阅读一直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同时阅读又是学生感知、理解、质疑与鉴赏的过程,当前教育界高度关注深度阅读问题。在此背景下教师如何进行深度阅读教学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从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来看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以此为基础提出优化深度阅读教学的策略。为此,上文从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教学方法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