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乐婷,许碧莲,李 娟
(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广东 湛江 524000)
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更好地安排患者的就诊治疗,能够依据每天的护理计划开展日常工作,有利于帮助护理人员进行病情判断,在及时调整护理策略,改善预后。品管圈则是工作性质相似的人群组成小组,制定改善的主体,并加强持续质量改进[1]。本次实验通过分析不同的护理方案,进一步增强患者的健康教育知识,配合护理治疗。
选取了2019年2月1日~2019年4月14日前来本院心内科就诊的患者,其均实施了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在自愿参与实验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了60例患者作为调研对象。随机分组。,男36例,女24例,患者年龄18~59岁,平均(62.6±3.9)岁。患者均为首次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并具有一定的阅读、沟通能力,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排除标准:对更换起搏器、临时起搏器,以及有外伤、肩部或者骨折史,精神疾病、严重限制性疾病以及交流障碍的患者剔除。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护理措施,观察组则为品管圈运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首先要建立品管圈小组,能够对治疗目的进行明确的沟通。在计划的制定上需要医护人员共同参与,并对入院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路径表的真实记录,值班人员则按照安排开展健康教育宣讲,采用通俗的语言进行描述,在排班过程中注意合理性,通常为新老搭配的模式。随后,在检查方面,则是对临床护理路径的执行情况进行关注,并询问患者感受,分析问题的原因,加强循环再教育。最后,则是巩固阶段,组织患者加强学习,及时解答疑惑,特别是相互间的交流能够查漏补缺,并有利于坚持质量持续优化。
本次实验需要进行健康教育宣讲效果的调查,即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考核。随后,则是对护理行为的满意度调查。
在本研究中对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讨论,在数据上也采用SPSS 19.0专业计算软件进行结果分析。在临床数据的对比中,对两组患者的情况做以对比,并能认识到不同方案之前存在的差异性,这对指导患者自我健康管理具有积极意义。本次实验在意率上使用计数统计,在健康知识评分上则为计量统计,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从护理质量上看,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评分为(92.7±3.5)分,对照组为(84.9±5.2)分,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在护理满意度的调查上,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3.3%(28/3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3.3%(25/30),因此,我们认为观察组护理更佳。
在护理过程中,我们也与患者进行了交流,即在护理改善前,主要是通过口头宣讲的方式开展健康教育,对于年纪大的患者,其记忆力不好,容易忘记。其次,患者在短时间内的接受能力不高,且不同的患者本身的理解力不同,护理人员的表述能力也有待提升。由此,在护理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选择纸质宣传单帮助患者更好地认识起搏器的使用,并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更有效的做好护患沟通。
随后,我们也重点关注了起搏器术后的活动指导。即观察组患者在应用临床护理路径下能够对一周生活进行妥善的安排。在活动方式上从握拳运动、外展运动,逐步到前屈运动、后伸运动、旋臂运动、绕头运动等,并本着持续渐进的原则开展康复指导[2]。在活动期间也有一些注意事项,关注患者手术48小时的心功能和生命体征,并结合具体情况指导患者是否进行站立位活动[3]。通过实验分析我们认为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成为一种高效率的护理模式,能够明晰工作流程,确定时间,提升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在日常治疗中做好护理协助,有利于建立与患者的信任关系,并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采用品管圈运用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地提升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有利于患者更清晰的认识疾病,加强自我病情关注和管理,护理满意度高,可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