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晓雯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辽宁 大连 116001)
手术作为临床常见治疗疾病的方法之一,其通常需要对病人进行切开治疗,造成躯体完整性受损。由于手术会给病人带来一定创伤,再加上病人对于麻醉知识认知不足而产生的恐惧心理,使得术前病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如焦虑)。术前不良情绪将会直接影响术中病人血压、心率等生命指标的稳定[1]。故采取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改善病人术后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将心理护理实施于手术病人中,深入探讨其应用价值。
本院于2017年05月~2018年09月纳入86例择期手术患者开展研究,按照抽签法随机分成2组,各43例。其中研究1组男女比例为23:20,年龄为19~65岁,均值为(42.18±3.27)岁;研究2组男女比例为22:21,年龄为20~64岁,均值为(41.97±3.31)岁,以上基线资料(P>0.05)。
研究1组:术前简单告知病人术前准备及术中注意事项。研究2组:(1)首先充分了解病人的家庭、经济等基础情况,对其当前心理状态、认知水平及接受能力进行评估,(2)依据评估所得结果,选择合理的沟通方式,与病人耐心交流,适当予以心理安慰及鼓励;与家属保持联系,指导其予以病人良好的社会支持。(3)针对较为排斥与医务人员进行交流的病人,护士可邀请同科室内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病友对手术治疗经验进行分享,以增强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4)积极开展手术相关知识小课堂,讲解具体手术流程、术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术中仪器的使用方法等。(5)播放旋律轻缓的音乐,为病人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欣赏音乐,放松身心。
(1)心理状况:运用SAS(焦虑量表)进行评估,分值越大焦虑越严重[2]。(2)VAS(视觉疼痛量表)评估,分数越小疼痛程度越轻[3]。(3)满意度:自制调查表,总分为100分,其中>89分为很满意,70~89分为一般满意,<70分为不满意。
研究1组病人SAS评分干预前为(48.32±6.74)分,干预后为(42.31±6.28)分;研究2组干预前SAS评分为(48.25±6.70)分,干预后为为(34.19±5.62)分;组间比较,干预前两组无明显差异(t1=0.048,P>0.05),干预后研究2组显著优于研究1组(t2=6.318,P<0.05)。
研究2组术后VAS评分为(6.72±1.34)分,明显低于研究1组(5.09±1.13)分(t=6.098,P<0.05)。
研究1组很满意26例,一般满意11例,不满意6例,满意度为86.05%;研究2组很满意34例,一般满意8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为97.67%;研究1组与研究2组相比较低(x2=9.029,P=0.003)。
手术在治疗疾病缓解病痛的同时也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如躯体受损、心理刺激等),属于较为强烈的应激源。在应激作用下,病人极易产生情绪方面的变化,其中以焦虑最为常见。有研究发现,焦虑可导致病人的痛阈降低、对疼痛的应对能力减弱,导致痛感加重,术前焦虑程度越严重术后病人疼痛程度越严重[4]。故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尤为必要。
根据杨海丽、李文昌、乐婷等人[5]报告显示,心理护理运用于临床手术病人中具有显著效果。本研究中,干预后研究2组SAS评分显著优于研究1组(P<0.05),说明全面开展健康教育,能够显著提高病人认知水平,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增加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减少焦虑状况;同时予以音乐舒缓情绪,减轻其焦虑症状。研究2组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研究1组(P<0.05),研究2组护理人员实施心理护理,不仅能够有效缓解病人负面情绪,还可以避免其因过度焦虑而感受较大疼痛感进而产生强烈应激反应,严重影响手术进程及术后伤口愈合,增加其术后痛苦。研究1组满意度为86.05%与研究2组(97.67%)相比,较低(P<0.05),这表示及时采取心理疏导、态度保持乐观积极以及与病人进行耐心细致的情感交流,能够帮助护士更好地获取病人信任,从而建立友好护患关系,促进满意度的提高。
总结上文,针对手术病人实施心理护理干预,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其焦虑等不良情绪,改善心理状况,还能减轻病人疼痛,有利于护理满意情况的提升,值得临床采纳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