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西村精准扶贫状况调查

2020-12-08 09:20李煜堃
山西青年 2020年8期
关键词:贫困户村民

李煜堃

兰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一、调查背景

山西是全国脱贫攻坚重点省份,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6 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2 个。2017 年底,按照山西省“十三五”脱贫攻坚滚动规划,全省摘帽退出15 个贫困县;截止2019 年5 月山西省已有41 个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陵川县属省级贫困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14 个,贫困人口21715 人,是山西省晋城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2017 年山西省首批脱贫摘帽县。为了解山西省如何做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使贫困县按规划滚动脱贫,我于2019 年暑假,来到山西省陵川县大河西村进行实地调查。

二、调查地点

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潞城镇大河西村

三、调查方法

实地走访、采访对话、访谈、查阅资料

四、调查内容

(一)大河西村的基本状况

大河西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中部,全村有57 户,共有131 口人,均为农业人口,全村劳动力80 人,常年在外务工人员68 人。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43 户90 余口人,占全村人口69%。

村民的三大主要收入来源为粮食种植、蔬菜种植和外出打工收入。全村有940 亩耕地,1350 亩山地林地,350 亩有林面积,7.17 亩人均耕地面积。产业为单一的农业,以玉米等粮食作物和白菜、茴子白、豆角等旱地蔬菜种植为主。

村党支部现有党员10 人,其中正式党员9 人,预备党员1人,包括支部书记、副书记及支委各1人。大河西村于2018年12 月撤并入娄头村。

(二)大河西村的贫困成因

1.基础设施薄弱

一是交通设施严重落后。道路窄小且损毁严重,大车无法通行,只能通过农用三轮、手扶拖拉机运送农产品,对经济发展造成限制。此外,村中不通公交车,村民出行也极为不便。二是饮水设施薄弱。每到冬季管道冻结,村民无法使用自来水。同时,由于自来水单价高,村民除做饭喝水外,洗衣服、洗菜、拖地等大都使用村中蓄水池中污水,不仅不卫生,还会带来健康问题。三是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村里耕地以山地、坡地为主,地块狭小、分散、偏僻,田间道路崎岖狭窄,大型农机具无法通行,即使使用农用三轮、手扶拖拉机,也极其危险,且常有事故发生。山上山下共有5 个蓄水池,但其中4 个已经废弃,仅剩的1 个蓄水量也极其有限,难以满足生产需求。

2.自然经济条件差

大河西村既无矿产资源,也无其他产业项目,传统的“玉米+旱地蔬菜”模式是村民的经济支柱和主要收入来源,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生产技术落后,主要依靠传统生产工具,生产效率低下。农业产销组织形式以户为单位,发展家庭经济无计划、无技术、无经营能力,难以形成规模,抵御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生产与市场相脱节,缺乏市场竞争力,生产销售过程中损失较高,效益水平低。

3.劳动力缺乏

青壮年劳力常年在外打工或陪读,村里留守人员约64人,但多为老弱病残及妇女,60 岁以上老人占一半多。因劳动力缺乏,全村640 亩耕地,撂荒约200 亩,占近1/3。村里空心化现象严重,不仅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也增加了产业扶贫难度。

4.文化层次较低

当前全村仅有在校大专学生3 人,中职及技校学生2 人,高中学历者寥寥无几,绝大部分仅为初中及小学教育程度。村民大多思想保守,怕担风险,发展农村经济、开拓市场能力弱,导致生产力水平提高困难。此外,受等靠要的小农思想长期影响,使村民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较慢,没有主观脱贫意识,缺乏内生的发展动力。

5.教育医疗落后

因学因病致贫率高。村里教育落后,医疗设施不完善。由于村中及周边西八渠村原有学校撤点并校,村里孩子只能外出就读,孩子上下学往返时间长、学习效率不高。此外,有些家长为照顾孩子,不得不陪读租房,加剧家庭的经济负担,这也导致部分学生迫于家庭经济压力而辍学。

村里现有医疗所缺乏有经验的医生,村中医疗水平不高。同时,村民长期的不良生活、饮食习惯,中老年多发高血压、脑溢血等疾病,因病致残致死率较高。此外,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占比较高,这些人群因全部及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自我发展有局限性,加大了返贫率。

(三)大河西村精准扶贫的举措

1.加强党组织建设

狠抓班子建设,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团结支村两委班子,凝心聚力,共谋发展。强化村“两委”服务职能,重心下移,积极开展政策宣传、便民服务、矛盾纠纷排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及时化解纠纷矛盾,变上访为下访,为民办实事,提升群众满意度。强化村务监督,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推动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和民主决策程序,确保公开、公平、公正,解决优亲厚友、暗箱操作等损害村民利益的问题。注重教育,通过讲党课、学先进、参加培训等内容,提高党员干部思想素质和工作水平,强化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搭建平台,为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提供广阔空间。通过成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党员参加各类义务劳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坚强的脱贫攻坚战斗堡垒。

2.思想扶贫

积极引导村民转变思想观念,为村民提供政策、信息等服务;积极宣传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培育村民良好的生活习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美德;积极与村民交流,使其逐步摆脱长期存在的“等靠要”的落后思维。树立文明新风,逐步改善贫困群众缺乏脱贫自信心的状况,使贫困群众明白用自己的双手才能丰衣足食。同时,运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逐步引导其思想观念的转变,调动村民主观能动性,增强脱贫自信心。

3.产业扶贫

以“一村一品一主体”为重点,推进项目带动。依据大河西村自身优势,因地制宜,以中药材种植为主要创新产业模式。采取村委会+合作社+农户运行机制,以村委会为项目责任主体,合作社为实施主体,贫困户为受益主体的利益联接机制。从2016 年起,村政府积极争取扶贫资金、涉农资金支持,大力发展以连翘为核心的中药材种植业,同时扩大玉米、旱地蔬菜等传统作物种植面积。贫困户参与获得产业收益、中药材管护务工收益人均达4000 元,获得各类产业惠农补贴人均达1400 元,实现了农民增产增收。

4.惠民政策扶贫

自2015 年来,对五保、低保、残疾、病患、贫困学生、移民搬迁、危房改造等各类群体认真调查摸底,对照“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狠抓各类扶贫惠民政策的落地兑现,并采取资金扶持、助残、送医送药、捐献衣物等多种帮扶措施,切实解决贫困群众具体问题。同时,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制定个性帮扶方案,明确帮扶责任,保证每个贫困户至少享受七大类帮扶政策中的一项措施。同时,全面加强扶贫惠民政策宣传工作,有效提高贫困户对可享受政策的了解度。

5.专项扶贫

改善基础设施,消除发展瓶颈。在帮扶单位、工作队伍、村第一书记的共同努力下,争取到县交通局投资138 万元、县水务局投资10 万元,完成3.7 公里公路完善提质工程项目、新建100 方安全饮水调节池工程项目建设,目前均已完工并投入使用,有效解决了困扰村民的行路难、饮水难问题。

6.自主扶贫

村两委积极组织、动员党员干部群众,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出谋划策。经过多次讨论协商,将村集体千亩荒山承包给陵川县大河西宏丰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营20 年,从事中药材等产业项目发展。合作社每年向村委会交纳10000 元的承包费,从而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增加。

7.社会帮扶扶贫

帮扶单位高度重视驻村帮扶工作。结对帮扶三年来,先后给予帮扶资金18 万元,争取各类扶贫资金200 余万元,在支持支部阵地建设、产业增收、环境整治、政策落实、帮办实事等方面给予了大力帮扶。

(四)大河西村扶贫成效

2015 年以来,大河西村通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落实,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村容村貌、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农民收入也明显增加。2018年,通过实施中药材、露地蔬菜种植等产业,实施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脱贫措施,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6498 元,较上年增长11%,未出现返贫户和疑似边缘户,成功实现稳定脱贫目标。

在2014 至2015 年大河西村的第一次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期间,建档立卡贫困户共35 户83 人。经过三年的动态调整,自然死亡4 人,户口迁移1 人,未增加贫困人口(现有贫困户33 户78 人)。2017 年11 月,经过贫困户申请、入户调查政策落实、村民收入及“两不愁、三保障”情况核实,大河西村通过初步验收。后经村民代表会议的评议表决及镇审核批准、公示等程序,33 户78 人全部脱贫,且人均收入远超贫困线(3200元)。同时,对照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集体经济收入、脱贫主导产业、硬化路、安全饮水等14 项脱贫摘帽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初步验收,大河西村各项指标均达标准。经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和政府验收公示,大河西村成功实现脱贫摘帽目标。

五、调查总结

(一)务农重本,国之大纲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农村的发展,也离不开农业的进步,更离不开全体农民的共同努力。只有处理好“三农”问题,切实解决好农民的实际问题,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坚持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才能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想要农民过上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需要农村的基础设施及居住环境得到更好的保障与改善。特别是在新的发展时期,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保障农民的权益;在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时代,使全体农民也享受到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只有注重农村、重视农业、切实关心农民,积极推动农村建设与发展,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二)精准扶贫,授人以渔

精准扶贫,不同于粗放扶贫。其实质并不是对贫困村民一味的帮扶、对村子的单一投入,而是因地制宜让贫困者找到脱贫之路,进而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以扶贫的方式,来实现贫困村民的可持续脱贫。要做好精准扶贫,一方面要结合个体的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切不可缺乏“精准”;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调动贫困村民的积极性,增强脱贫的信心与决心,实现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思想观念转变。只有转变思想,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才能根本上摆脱“贫困”,进而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总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贫困户村民
有了“红色代办员” 村民办事不出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