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维娜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列宁在《论我国革命(评尼·苏汉诺夫的札记)》中,科学地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论我国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成果。列宁对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了总结,以此批判并反驳孟什维克和第二国际代表人物对俄国革命的否定。同时,列宁运用唯物辩证法论述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以及此类国家如何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及我国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历程中,并没有一帆风顺,既遭受过敌对势力的围剿,也经历过自身失误的挫败。但纵观当今的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发挥着其独特的光芒,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为世界落后国家提供了非常科学的中国方案。中国方案是一部立足于国情、民情、世情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不断结合,走带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方案。中国方案的具体实践,源于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艰辛探索,过去并没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内容中详尽地阐述。因此,我们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有必要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中,进一步搜索其中关于落后国家如何走好社会主义道路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并进一步梳理理论和中国实践之间的关系,把握二者之间的一脉相承性,从而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在新时代的领域里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中国方案,为世界开出中国药方,早日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中,马克思曾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1],作为伟大的辩证主义者,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未曾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必须完美适用于任何国家和地区。相反,他们一直都强调他们所阐述的唯物史观适用的前提和条件。马克思关于俄国建设社会主义可能发生的条件,鲜明的阐释了两点。一个是历史环境中要有生产力的保证,给它提供大规模地进行共同劳动的现成的物质条件[2]。另一个则是要有革命的保证,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革命[3]。这就是马克思“革命加先进生产力”的构想。
十月革命之前,列宁与普列汉诺夫发生争论。普列汉诺夫的观点认为,历史不能够跳跃,当前在俄国并不具备搞社会主义的条件,因此搞社会主义就是做梦。但当列宁同志胜利地领导了十月革命之后,社会主义是否是“早产”,又一直缠绕着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普列汉诺夫认为,俄国历史还没有磨好将来要用它烤成社会主义的面粉,只有在雇佣工人来构成居民多数时,无产阶级专政才是可能的。考茨基则认为,要先进行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而在列宁的观点里,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没有一道难以逾越的万里长城。1922 年,俄国的孟什维克苏汉诺夫在《革命札记》一书的第3、4 卷中唠叨说:俄国的生产力当前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之后列宁马上在《论我国革命》中做出了回答,批判他们是怯懦的改良主义者,迂腐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像猫儿围着热粥那样绕来绕去,不敢触及,仅仅只看到过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在西欧的发展这一条道路,却不能想象到这条道路可以进行某种修正。列宁作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旗帜鲜明的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不排斥个别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的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进而,列宁通过发挥其自始至终的深层次的哲学方法论,提出了由理想走向现实的关于落后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也就是“先革命,后建设”的理论构想。
列宁懂得实现社会主义,必须实现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但当时俄国的国情无力达到这一条件,但同时之下,西方帝国主义对还在婴儿期的苏维埃政权极度仇视,因此不可能从西方国家得到物质条件的援助。鉴于此,先用革命手段取得前提条件来达到这个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然后再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保障之上,利用政权集中力量办大事,赶上别国水平便成了应有之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革命辩证法的思想,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始终秉承的哲学观点。在“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之外,还有其“特殊性”,在特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殊环境下,俄国表现出了某些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使俄国革命区别于西欧各国以前的革命,但这些特殊性符合世界发展的总的路线。并且,这些特殊性到了东方国家之后,又将会产生某些局部的新东西。列宁通过颠倒过来的革命模式,将世界历史进程发展的结果变成条件,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保障,可谓是真正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进行了巧妙的结合。
在《论我国革命》一文中,列宁指出,俄国革命与以前西欧各国的革命有所不同,他预言这些特殊性到了东方国家则又会产生某些局部的新东西。“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4]。中国革命的经验论证了这一说法。
中国曾设想走俄国走过的路子,走城市中心论的道路,先革命,取得政权后再进行建设。但事实却告诉我们,这条路行不通。中国的国情不允许我们走城市中心论道路,所以,中国共产党人只能够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只能根据中国的实际进行路线调整,走农村包围城市。首先,领导人民进行新式的资产阶级的革命,进行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然后,创建工人阶级这一领导力量,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后,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带领亿万中国人民昂首阔步实现民族复兴。如何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通过一定前提条件发展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毛泽东的观点和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中论述的思想具有很多相似之处。毛泽东在其文章中指出,首先制造舆论,再夺取政权,然后解决经济上所有制的问题,最后再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国家发展的一般规律[5]。他还指出,从过去世界发展的总的历史来看,资产阶级的工业革命,并不是在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国家以前,而是在这之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大力发展,是在上层建筑的革命之后,而不是之前。首先通过上层建筑改变之后,将生产关系变好,将生产关系带上轨道,才会为增强物质基础加强条件,为生产力的大力发展不断开辟道路。当然,一定程度的生产力的发展,势必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当然,生产关系改变,才会带来生产力的大发展。这个一般的规律,在无产阶级的革命中也是具有可行性的。
就如何在落后生产力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这一问题,邓小平的观点和列宁、毛泽东的观点不谋而合。但是邓小平又创造性的进行了理论的发展,纠正了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两大条件偏激的理解。邓小平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用改革代替革命,变革不合理的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同时,邓小平进一步发展列宁的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这个重要条件,最终实现社会主义。
邓小平还在总结世界和中国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性的发展了这一思想。1977 年10 月15 日,邓小平会见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林达光教授及夫人时指出,列宁早就表明社会主义的革命同样可以在落后国家进行,考茨基关于庸俗生产力是要批判的,我们同样反对庸俗生产力论调。中国首先进行农村包围城市,这是和俄国十月革命不同的。当时的国际条件下,中国既有了初步的资本主义经济,又有先进的无产阶级的政党的领导,所以社会主义能够在一个政治经济很不发达的中国建立。这和列宁关于反对庸俗生产力论调是一样的[6]。正确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划清马克思主义和庸俗生产力论的界限是重要的思想方面的前提。
所以,邓小平在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落后国家或民族如何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及理论论述上,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众多马克思主义学者在本质上是继承并发展的。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条件下,如何对待革命和发展先进的生产力的问题。由此,中国方案便开启了其发展。继承和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沿着小平同志所开辟的这个方案继续前行的,都是通过改革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不断用市场经济来解决生产力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中国方案,是中国这个泱泱大国,用亲身实践,来论证马克思主义学者关于如何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设想是正确的方案。
十月革命后,从夺取俄国到管理俄国,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从理论到实践,列宁对俄国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和得到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全面深刻地反思和总结。这种哲学总结,对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国,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世界拿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方案,同样具有极其深刻的时代意义。
首先,在迈向中国梦的路途上,要注意方向和把握好度。进一步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在本国国力所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成就过大,就会导致经济实力跟不上。例如大跃进的失败,就是远远超出了经济实力,超出了我国当时国力所能够承受的范围。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要及时正视各国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多种全新选择。在确保国家安全的情况下,通过促进开放来解决国家发展的问题,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社会化大生产规律决定的。在我国纪念实行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节点上,继续把握好方向和度,扩大对外开放。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将自身发展的经验提供给其他力求发展的国家和民族,多多继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其次,在中国方案的进一步勾画中,中国建设者要同列宁一样,运用丰富的哲学思想抓准矛盾,体会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内在逻辑。列宁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矛盾论部分,他批判普列汉诺夫“把对立面的同一当作实例的总和,而不是当作认识的规律。”哲学最基本的观点就是对立统一,要从对立面来思考问题,从矛盾的同一面思考。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到,一个人一个社会,不可能以自我的标准为评价标准,一定是从当时的政治经济的对立面来反映。生产关系好不好,要用生产力有没有进步来评判。生产力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这就能反映生产关系是不是良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应遵循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逻辑,在对立中寻找同一,在对立面中寻找下一步中国方案的制定。
最后,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一般与个别关系的理论,也支持我们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中国人口众多、基础底子薄弱,目前仍是发展中国家,还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中国社会正处在并且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发展的基本国情,是马克思主义学者在研究如何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必须正视的特殊性。我们改革和发展的出发点、中国方案的立足点,是要坚持一般和个别的结合。当代中国的发展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要从实际国情考虑,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带来了极不平凡的中国发展,带来了极大程度的人民思想解放,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建设都获得很大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得到了发挥,社会主义政权也得到了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得到了中国人民的高度赞同,而且越来越受到来自于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中国的方案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启示。理论和实践双重证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落实中国方案,才是我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出路。
由此可见,马克思的理论与现实的社会主义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中国共产党人都是立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们与其他寻求进步的国家和民族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不同,例如生产力起点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社会主义的实现程度不同、国家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不同、国家政权稳固程度不同等等,但普遍原理却是可以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但历史证明,在中国,封建性质的回头路走不通,带有资本主义属性的老路也行不通。社会形态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目前的不成熟并不等于不是社会主义,现实社会主义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最新国情、民情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新时代体现,是中国进入了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对中国未来发展的何去何从做出的新的蓝图指向和科学回答,向世界交出了一份充满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