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玉婷
(中共重庆市永川区委党校 重庆永川 402100)
近年来,重庆市永川区农村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截至目前,全区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行政村达100%,村庄清洁覆盖率达到100%,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0%;建成国家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1个,打造示范清洁院落 200 个,示范清洁田园 60 片。总体上,农村“脏”“乱”“差”的状况正逐步改观,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2018年以来,南大街街道聚焦“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抓手,动员街道各方力量,整合街道各种资源,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经过长期努力,该区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
一是农村垃圾治理方面。建立健全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组织管理和运转体系,农村行政村实现的生活垃圾的收集、转运、覆盖率达100%,农村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实现全覆盖;统一制定下发“环境卫生村规民约、门前三包责任书、环保提示牌”,组织村民签订《农村环境卫生责任书》,开展“美丽乡村、整改庭院”等评比活动,黄瓜山村、代家店村、小南村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但农村留守群众思想观念成旧,环保意识差、缺乏维护环境卫生的思想自觉,部份村庄环境卫生仍然脏乱。
二是农村“厕所革命”方面。按照《永川区农村卫生厕所建设指南》标准投入资金,完成黄文场、永隆场社区5个公共厕所改造升级,完成12个村社便民服务中心厕所已改造升级,完成11个旅游园区及农家乐厕所改造升级,年度农村户厕改建任务正逐步完成。但公厕建设数量仍然不足,且已建成的公厕维护艰难,农村户厕改建任重道远。
三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设污水处理系统5套,技改2家,实现污水达标排放,辖区内34.21公里主要河道均有人负责清漂,清漂垃圾311.38吨,“千沟万塘”整治正加紧实施,大南村、黄瓜山村开展“千沟万塘”治理试点。但村民受固有观念和利益驱使,农业面源污染难以控制,限于财力限制,“千沟万塘”整治推进困难。
四是村容村貌提升方面。建立农村道路养护队伍进行网格化管护,对农村道路的养护、保洁工作按时考核;扎实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完成辖区D级危房改造、边缘户(住房)整治提升工作;辖区除大南村、小南村属于城市规划区,其它5个村已由区规资局完成乡村规划编制。但风貌引导不到位,农民自主建房,自行设计,外观良莠不齐。
通过走访南大街街道,并结合区内三教镇、陈食街道等镇街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经验,可以看出,虽然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有序开展,取得了一些良好成效,但与上级要求和群众期盼仍有差距。
示范引领效果不够。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主要依托现行居住房屋、院落进行打造,农村单家独户较多,不仅加大整治难度,成片整治效果不明显,整村推进困难。
体制机制完善不够。虽然全区建立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体系,政府统筹、区农业农村委抓总、部门牵头、镇街负责、群众参与,但部门之间缺乏相互协调和共同推进的工作协调机制。
督导检查力度不够。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存在摊子大、涉及部门多的情况,各部门在不同程度存在督导检查内容和时间较少,情况了解不全面等。
综合措施结合不够。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主要以“三大革命”为重点,与三权改革、产业兴村、扶贫等乡村振兴举措结合不够,没有有效清理整合田头路边余地空坝以及沟渠两侧滩涂草地等集体资源,更没有形成生态效益好、经济效益高的支柱产业。
强化宣传引导,广泛发动群众。通过宣传画册和相关资料、广播、电视、网络、学校教育、短期培训、入户交流等多种方法宣传保护环境、保持农村人居环境良性发展的重要性。[1]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贯穿人居环境改善全过程,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强化督导检查,综合执法力量。针对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监管缺位问题, 应尽快建立评估与监督机制。[2]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涉及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相关工作的执法检查,成立多部门参与的综合执法队伍,对建筑违法、环保违法等案件,及时办理查处。
强化示范引领,促进整体提升。积极引导村民新建房集中连片建设,通过对农房风貌塑造、环境综合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综合整治,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试验示范区。区级层面,可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行政村,政策支撑,合力打造;镇街层面,可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村民小组、村民小院,进行打造,由点及面。
完善健全机制,多元推动发展。政府应建立协调统筹协调机构,打捆部门涉及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项目资金,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三权改革、产业兴村、扶贫、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协调发展;加大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经费投入,保障公厕建设维护、垃圾清收转运、沟塘综合治理等工作有效推进,并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纳入区、镇街两级考核;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发展、特色镇村建设、美丽乡村提升等领域。
强化规划编制,融入地域文化。以质量优良、使用有效、群众满意为目标,整体规划,连片打造,力求让村民有一个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不能搞简单粗暴的“一刀切”,要让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符合实际需求;将具有地域特色的农耕文化、故事传说等融入村容村貌提升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