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阳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市 100091)
何谓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的观点,他认为实事求是的首要前提是客观现实存在,是一个研究过程、探索过程,这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实事求是的基点。此外,我们要格外重视客观现实存在的多样性、多变性。即是说: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环境、条件、情况;同时,同一国家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所面临的情况和条件也不一样。在多样的、变化的客观现实存在面前,我们要向邓小平同志学习,“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2]。
尽管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实事求是,但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却并非易事。2020年,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站在这样一个历史交汇点上,我们立足当今时代的国际、国内大形势,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运用理论结合实践,加深对实事求是的认识和把握,提高坚持实事求是精神的自觉性,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对于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这一问题,邓小平曾有过精辟、准确的总结: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回顾中国共产党理论发展历程,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这不仅体现在理论成果上,也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
精髓,是底色,是基因,是精神实质。实事求是,伴随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就被鲜明的镌刻于旗帜之上。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石库门和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上成功召开,这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由理论走向现实的第一步,是一个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在此之前,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实,面对内外交困的环境,无数中华儿女思变求存,但都无果而终。究其根本,就是他们没能做到实事求是,只是一味片面地、机械地思考问题,总是站在某一阶级的立场,运用某一阶级的思想,去解决某一时刻特定的问题,没能找到问题的根本,也就没法寻到正确的出路。这样的窘迫境地,直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结束了。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站在历史的高度,站在中华民族的高度,实现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真正全面地、辩证地思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所以,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开始,就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政党。因为她的诞生,就是源于实事求是的基因,否则,她就没法诞生。
中国共产党携带着的实事求是的基因,在她成立之后的思想理论创新过程中,一直起着决定性作用。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同以教条主义为代表的主观主义的长期斗争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为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胜利发展、为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结束十年文化大革命内乱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指引下,第一时间系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果断把我们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为党和国家发展确定了正确方向;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基本问题以及我国已经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面对“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大局势,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党的指导思想,并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体系的历史新时期。在这一新时期内,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实事求是,在继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两大指导思想。根据客观实际的发展和变化,系统地回答了“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现实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拓展,进一步解放和武装了全党的思想,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坚持实事求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新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到党的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正确的思想源于实事求是的基因,必将指导正确的实践。
在这漫长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我们的理论发展了,思想进步了,实践更加优化了,实事求是的底色也更加鲜艳。因此,未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底气将更足,更值得我们期待。
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已经过去将近一个世纪了。一个世纪里,中国共产党人将十月革命后传入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牢牢扎根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带领中国人民摆脱了思想的贫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到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以及新时代的进程中,理论创新与思想发展从未停下脚步,实事求是也从未停下脚步。梳理这一个世纪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时候坚持了实事求是,就能发展出正确的、有生命力的思想理论,什么时候偏离了实事求是,我们党的理论建设就陷入泥淖,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换言之,一项伟大的事业要取得成功,必须有正确的航线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确保我们社会主义巨轮航行方向的正确航线。
1921年后,中国共产党逐步从幕后走上舞台,担负起领导我国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历史使命。最初,年幼的党按照苏联十月革命的斗争策略,坚持走攻打大城市、发动武装暴动的革命道路,发动了以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为代表的一系列城市武装暴动。但由于机械照搬苏联经验,脱离了中国的实际国情,缺乏一套落地生根的思想理论指导革命,上述起义悉数以失败告终。但蕴藏在共产党人血液底色的基因在这个关键时刻起到了重大的引领作用,1928年10月5日,毛泽东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了《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决议的一部分[3],紧扣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问题,指明了在反动统治薄弱的农村积聚力量,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取得全国政权的道路。这篇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及革命状况的文章,从思想上,理论上解除了共产党人头上的教条主义的紧箍咒,从这个转折开始,共产党领导建设的农村武装革命根据地如雨后春笋般强势生长,打开了我国革命的新局面。
革命之所以谓之革命,绝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完成的,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这是一条铁律,中国共产党自然也没法打破。在“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日益扎稳脚跟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却再一次陷入了教条主义和机会主义的泥潭,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党的事业损失惨重,教训深刻。也正是因为骨子里的基因从未丢失,所以我们党在长征途中,召开了极其重要的遵义会议,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路线、方针政策的问题,实际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再到1937年,毛泽东同志写作了著名的《实践论》、《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第一次系统表述了实事求是思想,阐述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指出要研究事物发展中矛盾的普遍性,尤其要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就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高度,说明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意义,提高了全党坚持实事求是思想的自觉性。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下,全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而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顺利地进入到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
然而,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一度使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再次遁入黑暗,“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长期占据主阵地,党和人民的社会主义事业遭到重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建设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瘫痪。在这艰难的时局中,党和国家领导同志重新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举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内乱,从危难中挽救了党和国家。为了纠正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错误,邓小平同志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讲话从端正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入手,他指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4]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解放思想就是思想和实际、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不解放思想,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由是,邓小平同志亲自领导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这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重新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为政治上、组织上、经济上的拨乱反正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从此,在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下,中国人民开始了以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主要内容的又一次伟大革命。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重要的南方谈话(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它坚持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面对新情况,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到新阶段。
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沿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继续前进,巩固发展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大好形势,推动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邓小平同志曾对中国革命胜利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关系做出过精辟的分析,“毛泽东同志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实事求是”。“没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就不可能成功。”[5]同样,我们也可以说,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所以在历经曲折后还能顺利发展,进而取得伟大的历史性成就,就是靠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它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我们党和国家面临一系列复杂性问题,面临世界局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时,客观事物,包括自然和社会还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那么,面对这样的客观现实存在,我们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持续发展呢?如何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持续地焕发生机活力呢?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坚持不停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决新问题,适应新形势。
然而,只要我们关注现实,就不难发现,不实事求是的问题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仍然占有市场。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在道理上要承认实事求是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重要的,在实际行动中更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行动。
此外,我们要认识到。在新时代的发展和实践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本质就是创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是一种不间断的实践,但这种实践只能维持社会的现状,算不上新的实践。实践的车轮不能在原地空转,改革的火车头必将奋勇向前。面对新世纪的种种挑战和机遇,我们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着眼新的实践和发展,不断创新、不断前进。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靠实事求是开启的,历史和现实取得的伟大成也是靠实事求是。实践没有结束,认识也就不能停下脚步。新时代,沿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开拓进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深入,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也是现实以及未来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801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291
[3]这篇报告,也就是《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收于《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991.47-56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83.141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83.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