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益敏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
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教育背景都存在差异,因此在社会当中人的价值观是多元并存的。总体来看,价值观可以被划分为两种类型,即一般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其中核心价值观也是社会价值观体系当中的基础与核心部分,是思想层面的主导化内容。作为社会制度下人们需要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具有明确的主导性和稳定性,具有推广和扩展的价值。
主体性原则。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发展的先驱者,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方向。只有让他们主动树立学习意识,才能融入价值理念的培育工作当中,这就要求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需坚持主体性原则。以大学生主体为本,促进大学生在现代高等教育工作当中的主体性意识培养工作,能够践行核心价值观,将自由平等和积极人格特质进行结合,让教育呈现出双向互动的特征。
时代性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当中包含了大量的积极向上内容,是当代教育的基本追求,因此也需要利用具备时代性的教育内容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尤其是涉及到核心价值观当中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内容,会与时俱进地出现各种新情况和新发展问题,当代大学生需要将马克思主义教育与时代发展的特征相结合。
实践性原则。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要想被内化成为大学生普遍教育与认同的思想元素和价值取向,要具备实践性特点。实践性本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色,各种科学和文化的理论观点都是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当代大学生在接受社会实践考验的同时也需要用自己的理论知识来丰富实践经验[1]。
发挥高校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在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环节,需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将理念教育融于社会实践的过程当中,让价值观教育与思想教育的方向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此外,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在内容和方法上实现优化和创新,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完善,改变现代人群的传统观念和意识。因此,多元文化下的教育方式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宣传教育,以大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融入新的教育内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高校本身承担着培养人才的责任,他们培养的是社会发展的后备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作用应得到重视,从而在内容上进行更新和丰富,符合思想发展的现实要求。
探索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新途径。多元文化的存在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一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已经受到了冲击。因此,核心价值观应该通过新的教育途径来进行思想层面的教育。例如隐性教育就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方式,与传统教育相结合以保障功能之间的促进。启发式教育就可以成为隐性教育的主要方法,结合学生的能力和状态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品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背景下,通过网络渠道加强核心价值观也可以发挥有效作用。例如高校的立足点就是互联网与校园网,通过网络渠道加强大学生与教师、辅导员之间的联系,就能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下倡导社会主流文化,坚决抵制错误文化、反文化,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建设[2]。
以实践活动促进教育工作。实践活动促进教育工作将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本身离不开社会实践,是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主要方式。增加实践教育的比例和形式,可以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载体。如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等,都可以在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融入社会主流文化理念,加深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理解,规范他们的行为,抑制多元文化带来的消极和不利影响[3]。这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理念,促进全面发展意义显著,同时也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指导,弘扬爱国主义和道德教育,让学生处理好一元和多元价值的关系,尊重差异性,包容多样性,促进思想共识达成社会认同,使自身成为思想层面的先驱者。
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政教育的紧迫任务,且当代思政教育本身在社会多元文化背景下面临着新的挑战,只有夯实理论基础,重视实践塑造,才能始终秉承主体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深入探索意识形态建设的客观规律,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思政工作的全过程。当然,达成这一目标需要经过一段长期和艰难的探索进程,也需要教育工作者们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