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党员党性修养提升路径研究

2020-12-08 05:39吴尚卓马水东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15期
关键词:党性修养党性高校教师

◎吴尚卓 马水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了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课程思政”这一新理念被教育部正式提出,“课程思政”要求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嵌入所有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等课程中,深度挖掘各门课程所包含的育人元素,创新思政育人新途径。“课程思政”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随着“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不断改革深化,各高校进行了广泛地推广和深入的实践,相继提出了一系列新方法和新举措。

高校教师作为是 “课程思政”中的关键人物,他们承担了教书育人的职责,同时也承担了立德树人的使命,在全面推行“课程思政”进程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专业课讲授过程中,要渗透思政教育元素,发挥好德育隐性教育的作用,首先自身要完成由浅学习到深学习的转变。充分调动专业课教师、通识课教师的育人积极性,大力引导教师主动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全面提升教师的胜任力。而高校教师党员应承担“课程思政”改革先锋队和主力军的职责和任务,他们凭借自身的理论优势和政治优势在改革中应发挥表率和标杆的作用。因此,对教师党员党性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有良好的党性素养,才能将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将“课程思政”和教师党员的党性修养有机结合起来,提出“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教师党员增强党性修养的最优路径,从而高质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在“学科德育”的基础上,上海市率先推进了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教育改革,在高校实施了“课程思政”。课堂是高校大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主要途径,而“课程思政”强调的是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结合专业背景和外延,深挖德育元素,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打破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孤军作战”的窘境。解决了高校思政教育理论枯燥、载体单一、覆盖面窄等弊端,建立了全员、全过程、全课程的德育教育体系,使学生们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地接受思政教育,接受思政教育的途径多了,时间多了,大大提升了学生价值观的养成及内化效果。“课程思政”是一种强化协同育人的教学理念,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举措,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渠道。

“课程思政”的实施者是高校非思政课教师,经过资源配置和整合,非思政课教师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起“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职责和义务。“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突出了育人的功能,绝大多数人忽视对教师自身的自学自育功能,而想到的仅仅是它培养和教育学生的功能,导致忽视教师的政治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探究其内涵,“课程思政”在培养理想信念坚定、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课程思政”要达到良好的育人的效果,应拓展非思政课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政治素养培养、核心价值塑造的路径。

二、党性修养的内涵

党性是一个政党自有的属性,每一个政党的党性都有所不同,党性是每一个政党区别其他政党的固有属性。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内容涉及指导思想、理想信念、宗旨、组织原则和纪律、优良传统和作风等。共产党员要永远保持党性的先进性,严格遵守《党章》的各项规定。党性得到锻炼的过程,是按照党性原则,在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纪律作风等方面进行自我认证、自我修正地做成。修养是指人的综合素质,是一个人在内心深处经过自我锻炼和培养的人格体现,也是通过自身努力到的品德得到提升的过程。党性修养是党的长期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求共产党员自觉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接受时代的洗礼和历练,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觉悟,淬炼成钢。每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都非常重视党性修养问题,在党的建设中,要求党的各级党员一定要遵守《党章》,做到“讲党性、讲政治、重品行”。中国共产党历尽百年沧桑,以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原理为依据,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党性修养理论和实践。

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高校党员教师的党性修养出现了一些问题,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加强教师党员的党性修养教育,应该围绕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提升综合素质,注重实践创新,自觉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加强教师党员党性修养教育,可以有效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内生驱动力,言传身教,引导其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促使教师党员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意识投入到教育事业,努力开创教师自身职业发展之路。

三、提升高校教师党员党性修养的有效路径

党性修养是在不断发展的,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应该是永恒的话题,但是党性修养提升的基本路径规律是可循的,具有可归纳性。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性修养,应该建立在高度自觉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要依靠个人的努力去达成,多角度、多途径主动提升自己,同时也需要学校合理配置资源,培育提升环境,从而实现自律和他律的结合。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断提升高校教师党员党性修养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精神之“钙”,只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高校教师党员才能站稳政治立场,抵御社会负面的冲击。理论学习是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不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就会迷失方向。高校教师党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理论修养,要在理论学习的路上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把学习当作一种政治责任和政治使命,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定政治立场。高校教师党员要读原文,悟原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行动。要加强党史学习,利用党的重大节日和重要节点,进行专题理论学习,明党史、知党情、炼党性。高校可以凭借自身优势,组织思政课教师对教师党员进行理论培训,开展多样、灵活、开放的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其党性修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梦的坚定信仰者。

(二)加强党内监督,建立严格的党性修养他律机制

高校教师党员的党性锤炼永远在路上,提升党性修养,主要载体是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教师党员要真抓实干,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加强党内监督。提升高校党员教师党性修养,除了要自律慎独,高校教师党员还要自觉接受党内和往外监督,在各种形式的监督下,实现自我修正和完善。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高校应该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和依据,结合学校校情,建立科学的监督体系,保证学校各项工作有效运转。以党章中关于党内监督的原则性要求为准则,高校要注重党员培训,并依托组织生活会,实行民主评议,奖励科学的评优评先机制,与职称评定、职务提升有机关联,从而确保教师党员始终保持先进性,建立科学的党内监督常态化机制。建立高校党员教师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建立科学评价高校党员教师党性修养成效的制度,建立健全高校党员教师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严肃党纪机制。

(三)加强党性教育实效,着力搭建党性修养综合平台

一是办学方针要遵循党性教育根本。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办学方针上,我们要强调始终坚持为党培养人的目标,以此建立校训、校规、校略,突出特色育人,把握党性教育根本。二是学校党建紧扣党性教育本质。始终坚持把党性教育放在党建的突出位置,开展形式多样的党性教育,让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受到洗礼、作风得到检验、修养得到提升。三是教学理念融入党性内涵,助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严以修身”一直是党的核心议题,高校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增加课堂上育人的自信,讲课才会更精彩。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高校教师肩负了先锋队的使命,在提升教学新理念的实效性方面应做出突出贡献。因此教师党员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党性修养和业务能力,结合学生的特点,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尽量做到专业和德育互相渗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生动力,从学习中收获快乐,从知识中获取力量。教师党员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个人修养去影响学生,努力成为本领过硬的“四有”好老师。

猜你喜欢
党性修养党性高校教师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综合指数法在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中的应用
高校教师团队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研究——以南审国际贸易学专业团队为例
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改革问题与对策探讨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的历史逻辑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汲取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的强大力量
论法制思维下党员干部党性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