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环达 魏 菊 董媛媛
大连工业大学纺织与材料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4
2018年6月21日《一流本科教育宣言(成都宣言)》提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只有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核心使命,造就一大批堪当大任、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才能为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1]。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研究型大学开始实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本科生教育培养目标,注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交流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模式在美国研究型大学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师授课,尚未形成成熟的以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由此产生的“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使得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为记忆知识,动手实践应用知识的能力弱,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2]。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形成。如何坚持以本为本,使得本科生更多的结合理论学习参与实践,掌握最新科技动态,接轨现代企业发展方向,成为社会及高校普遍关注的焦点[3]。
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利用多元教学方法引导营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气氛;通过案例教学,紧跟纺织材料学科发展的最新理论和前沿研究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科研欲望;构建基础知识与工程应用间的通路,提升学生利用基础理论解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基于《纺织材料学》课程及实验,融合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及基本实验技能;基于《创新探究实验》课程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探索实验,提升数据处理和应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创新性实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相统一。
以纤维结构—性能—应用为主要脉络,利用启发式教学、问题引入法、角色互换法等教学方法,构建多元化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抓住《纺织材料学》内容主干,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重点知识教师讲授,拓展知识学生自学,集体讨论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增加师生互动与双向交流,提高学生主体意识,创设学生主动学习气氛。
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国内外纺织材料学科发展的最新理论、最新方法与检测应用等前沿研究成果,不断拓宽学生科学视野;同时,以学院教师的代表性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为先导,以专业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利用多媒体、实物展示、实地参观等资源手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构案例中的科学问题,通过所学即所获过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科研欲望。
在讲解纺织材料基础理论时,注意将国内外标准与理论分析相联系,使学生建立标准意识;将基础知识与工程实例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专业理论分析能力,并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通过纺织材料应用设计原理分析,明确纤维结构—性能—应用间关系,引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积极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利用《纺织材料学》课程实验验证和巩固课堂教学所讲授的理论知识,通过操作性和设计性基础实验了解测试仪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纺织材料基本结构、基本性能的测试方法,提高基本实验技能。同时,通过教学与实践结合,学生将熟悉纺织工业中合理使用原料、提高产品质量所必备的检测手段,获得评定纺织材料品质,鉴别纺织材料的基本技能,为学好后续的专业课奠定基础,也为今后开展高层次的产品开发、研制新型检测仪器及探索性科学研究积累必备的实验知识。
《创新探究实验》课程实行教师指导团队负责制,由至少2名教师组成指导团队,对学生进行创新探究实验指导。学生组成研究团队,每队人数不少于2人。研究课题均为综合性实验,经由指导教师及专业审核小组审定。同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鼓励研究团队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当前企业需求热点,使得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进行拓展创新性实验。最终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促进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相统一,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