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实现路径探究

2020-12-07 06:08李艳凤石作荣
关键词:协同育人实现路径课程思政

李艳凤 石作荣

摘要:新时期,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发挥协同育人作用是响应我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体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内在要求,是新时期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方式,也是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缺乏协同育人理念、课程思政育人方法落后、隐性思政育人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及协同育人信息平台的缺失等都使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效的实现果面临阻碍。为此,全体教师应及时提升自身协同育人理念,创新课程思政的育人方法,重视隐性思政育人作用,与显性思政协同育人,且高校应打造协同育人网络信息平台,由此共同推动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实现。

关键词:协同育人;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实现路径

新时期,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要求高校要将开展课程思政放在首要位置。课程思政要求高校深入发掘每一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发挥各科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在高校范围内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共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协同育人理念要求高校各专业课程及教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各专业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在育人方面形成协同效应。在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培育时代新人等都要求高校在协同育人理念的要求下建设课程思政,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但应注意到,在协同育人理念下实现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还存在一系列现实困境,教师协同育人理念的缺乏、课程思政育人方法的落后等都严重阻碍课程思政实现育人效果。为此,突破这些现实困境,切实实现协同育人理念下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主要任务。

一、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实现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已进入新时期,一系列新形势的出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做出改变,以适应国家发展的新局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时代新人的时代要求下,高校必须在协同育人理念下,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以更好地应对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内在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学校处于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发展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之路。高校不仅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大本营,还是传播科学知识、传承优秀思想文化的重要场地,更是党和政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备其独特的育人作用,肩负着向大学生群体传播国家意识形态的重任。在当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进步发展的形势下,传播国家意识形态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为此,在协同育人理念指导下,高校其他课程也应承担起相应的德育责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共同推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果的实现。在课程思政发展中,各专业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同努力,不断向大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育人过程,帮助大学生养成拥护党和国家的领导,不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在协同育人理念下实行课程思政,不仅能完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还能帮助高校不断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学的基本要求。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各类专业教育培养人才,塑造具备良好思想道德、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的大学生。在当前德育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的背景下,高校各专业课程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共同培育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推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就是说,当前高校发展课程思政,要以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重要指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思政体系中,不断帮助高校各类专业课完成其德育任务,推动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同承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要以各类课程为统一载体,将德育分散至高校各类专业课程中,使每门课程都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并依据各类课程的特色,合理分配育人资源和育人任务,促使各类课程彼此协同、相互配合,发挥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功效,不断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方式

当前形势下,培养时代新人是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核心任务,这是由高校课程体系决定的,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进步发展的要求。党和国家多次强调,新时期教育的根本任务和重要使命是不断为社会培育时代新人。高校各类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具备强大的育人功能,但目前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担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其余各专业课程在育人方面发挥的作用仍不够明显,这显然无法满足当前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要求,所以在协同育人理念下,建设课程思政、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十分重要。时代新人要求大学生不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还要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德,具体到高校中,要求高校不断推动课程思政的建设、发展,不断发挥各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的作用。

二、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实现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现实困境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建设课程思政、发挥协同育人效果还面临一系列现实困境。部分专业课教师缺乏协同育人理念,造成其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的不深入: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方法的落后,致使育人效果难以实现;隐性思政尚未发挥其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导致课程思政建设片面发展;缺乏协同育人信息平台,导致课程思政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育人效果受阻。

(一)部分专业课教师缺乏协同育人理念

现阶段,高校课程思政仍无法实现预定的育人目标,在协同育人的推进过程中也同样面临一系列困境,首要的便是高校部分专业课教师缺乏对协同育人理念的正确认识,致使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实现受到阻碍。究其原因,一方面,当前高校尚未对协同育人理念和课程思政教育进行全面普及,也尚未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致使课程思政实现育人效果受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缺乏整合,各部门工作缺乏协同合作,使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受到严重阻碍。课程思政的开展需高校各部門、各方面机制齐头并进,任何部门工作的缺失和机制的不完善都会对课程思政实现育人效果造成阻碍。另一方面,仍有部分专业课教师尚未真正体悟到课程思政的深刻内涵,对高校立德树人和协同育人理念都缺乏正确认识,认为将德育内容融入专业课教学,会加重自己的教学任务,对大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难以产生重要影响l引。对于这类教师来说,协同育人理念和课程思政育人尚未真正落实到其内心深处,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到位、缺乏协同育人理念同样会影响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实现。

(二)协同育人理念下课程思政育人方法有待改进

当前我国高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仍旧表现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为主,其余各专业课尚未真正将协同育人理念和课程思政育人方法进行深度融合,在专业课教师成课程思政教学时,也只是在专业知识讲授完成后增加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且在讲授德育相关内容时基本依赖课件进行简单复述,对大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未深入挖掘本课程专业知识的德育内容。这种课程思政育人方法只是将讲授德育知识流于形式,无法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且会造成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反感,严重阻碍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实现。究其原因,除了高校教师对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的认识不足外,高校未对改进课程思政育人方法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也是课程思政育人方法无法实现创新的重要原因。在当前高校推进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同时,对教师进行合理的方法指导和必要的条件支持、保障也必不可少,但从当前高校课程思政推进程度及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等方面来看,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并未得到应有的保障,导致其无法真正实现育人效果。

(三)隐性思政育人作用尚未完全发挥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完成,各专业课隐性思政的育人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影响课程思政实现育人效果。在协同育人理念下实现课程思政育人效果,需高校教师在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同时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内容,在进行专业课程知识讲授的同时通过引用案例或讲述背景,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不断发挥专业课程隐性思政的育人作用。这对于高校和专业课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任务,在实施方面也有一定的困难,这成为当前高校专业课程隐性思政育人作用尚未完全发挥的重要原因。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元素、从日常生活及社会热点中找寻相关案例都是专业课教师的重要任务,且高校刚开始推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学校和教师尚未找到实施规律,这些都进一步加重了专业课教师的负担,最终导致专业课程隐性思政教育作用无法完全发挥,阻碍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实现。

(四)课程思政缺乏协同育人信息平台

在当前高校建设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还面临缺乏协同育人信息平台的困境,导致课程思政难以实现育人效果。首先,在网络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影响下,高校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授课、生活习惯都已发生了重大改变,其进行学习、研究、讲课及日常交往时更依赖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此基础上,高校要实现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果,必须以时代的发展和师生学习、研究的习惯为依据,打造更符合高校师生认知特点的协同育人网络信息平台。但目前多数高校仍借助传统方法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进程,尚未建设完善的网络信息平台供课程思政建设使用,导致课程思政实现育人效果过程缓慢,效果也不佳。

其次,高校课程思政缺乏协同育人信息平台,导致课程思政建设无法获得及时、大量、有效的信息资源,阻碍课程思政的建设进程,同时各专业课教师也无法及时了解其隐性思政教育的成效,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难以在学生身上得到体现,所以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动态分析,在长时间的沟通与观察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这就需要高校为师生提供可及时交流、分享的平台,然而现在高校普遍缺少协同育人信息平台,使得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各专业课教师便无法发现自身在完成课程思政过程中的问题,严重影响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实现。

三、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实现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有效路径

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实现,高校和教师必须努力研究,不断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刻内涵,从教师理念、教学方法、隐性思政及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人手,突破课程思政实现育人效果的各方面阻碍,推动课程思政在协同育人理念下不断进步发展,使育人效果进一步得到提升。

(一)发挥各科教师协同育人作用,以高素质教师带领课程思政发挥育人效果

在协同育人理念下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要充分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专业课通力合作、协同育人的作用。为此,高校要帮助各科教师寻求课程之间育人的共通之处,打破各专业课程之间、各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原有的壁垒。同时,教师还要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充分挖掘自身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自己所教专业课与思想政治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如对历史专业课教师来说,其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德育知识融入历史知识的讲授中,让大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感悟到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同样,大学生在历史课中学过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能帮助其更好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接受传统文化知识,还能进一步加深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更有利于达到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具体来说,首先,高校各科教师要充分认识协同育人理念、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对课程思政新的教育创新采取积极态度,只有各科教师对课程思政具备正确的态度,才能在日常教学中将德育落到实处,才能在讲授专业课程知识时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完成课程思政育人任务。其次,各科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政治觉悟和高尚的服务意识,将大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这就要求各科教师中综合素质突出的教师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尤其是对党员教师来说,带领普通教师及时落实课程思政教育更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最后,高校应为全体教师提供相关培训,培养全体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帮助全体教师确立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责任和使命,使其在日常教学中践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同时,高校还应将各专业课程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师置于统一战线,发挥高素质教师队伍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共同推动协同育人理念下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实现。

(二)创新育人方法

在协同育人理念下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需高校及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方法进行创新。首先,高校需以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及文化自觉为目标,在意识指导层面将核心价值观真正落实到学生这一学习主体上,帮助大学生将德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其次,高校需为课程思政体系的正常运行建立相应完善的保障机制,确保课程思政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他各专业课程中良好运行,打破课程体系运行中的一系列阻碍。在建立完善保障机制的同时,高校还应注意对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进行有效评估,要针对课程思政新教育体系建立全新内容和全新形式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中充分融人德育元素,以评促教,推动各专业课教师在教学内容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再次,高校要重视各专业课程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设计,要有针对性地对每一门课程独具的德育功能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全体教师的德育职责,从学校整体出发,带动教师将德育内容与自身专业进行深度融合,促进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实现。如对社会科学类专业课程来说,教师可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中完全可融入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理想信念、人文情怀等素养内容,让大学生在了解社会科学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综合素养,逐步成长为社会所需人才。

最后,高校及教师需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尤其要注重德育内容的融入。教师可在协同育人理念指导下,借助新兴信息技术进行新型课堂教学,通过一系列有吸引力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大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本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对课程思政教学产生兴趣,并逐步认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进而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如此,通过育人方法的创新,推动课程思政实现育人效果。

(三)重视隐陛思政与显性思政的协同

在协同育人理念下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高校应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显性思政教育的核心地位,并将各专业课程的隐性思政教育置于重要位置,发挥隐性思政与显性思政的协同作用,共同促进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实现。

首先,高校要紧抓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发挥显性思政教育的功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课程教材,不断创新符合大学生学习特征的教学方法,将社会热点、历史知识等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深度融合,并及时设计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及时消化所学知识,指导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使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如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史实和理论知识的讲授,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合理性、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原因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如何一步步指导中国不断走向胜利和成功,并在讲授时结合一系列红色教育基地和现今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取得的一系列成果,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正确方向。

其次,高校要指导各专业课教师深入挖掘各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内容,发挥各专业课程隐性思政教育的作用。一方面,高校要拓展通识教育课程中的育人资源,注重培养大学生传统文化精神及人文素质。这就要求高校各专业课教师在传播、讲授本专业知识内容时,潜移默化地将知识内容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底蕴、科学精神、价值理念等传达给学生。如在语文类课程中,教师通过对古典名著、经典诗词等的讲授,使大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并不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认同,帮助其树立中华民族优秀话语体系,增强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各专业课程要找准自身与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实现传授专业知识与培养价值观的有机统一。找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切入点是发挥隐性思政育人作用的關键,优秀典型及先进事迹便可成为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切入点。如在生物专业课程中,教师可将钟南山院士及此次抗击疫情及一线医护人员作为案例教学,在讲授生物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宣传正能量,并提炼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将先进事例中的修德立身、救死扶伤、舍己为人等高尚品德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接受这些高尚品德的熏陶,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职业精神。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各专业课都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高校要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显性思政与各专业课隐性思政的双重教育作用,从二者协同育人方面人手,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不断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四、打造协同育人网络信息平台

在协同育人理念下推动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实现,高校可打造协同育人网络信息平台,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对各方思政育人资源进行深度整合。一方面,在当前互联网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已被深刻改变,打造一个用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网络信息平台,可满足高校师生对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交流的要求,且网络信息平台可借助大数据、信息化技术对大量信息数据进行有效处理,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各专业课教师都可通过此平台与大学生进行及时、深入的对话,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尤其是对各专业课教师来说,借助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网络信息平台,可及时了解学生在本课程中学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于各专业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授专业知识为主要任务,在专业知识的讲授中潜移默化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是其完成德育任务的重要形式,所以各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课堂进行中难以及时检测,借助网络信息平台便可及时解决这一问题,为专业课教师了解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提供便利。

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协同育人理念下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机遇,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便利,在此基础上打造协同育人网络信息平台,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课程思政发展中的人工成本、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在网络信息平台上,教育、科研、时政、社会热点及海量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图书都可收入其中,供高校内全体教师和学生使用,形成资源共享。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可使课程思政及高校日常课程教学的管理更为便利、清晰,高校也可及时了解本校课程思政的育人现状,及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各专业课在建设课程思政方面做出指导,及时调整本校课程思政前进的方向,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成效。同时,借助协同育人网络信息平台,各高校之间也可互相借鉴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发展的经验,及时根据优秀办学经验和方法,设计出符合本校发展的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方法,推动课程思政实现育人效果,完成课程思政的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实现路径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