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敏
摘要:在21世纪信息化革命的高速路上,数字技术正在改变着我国资料保存、管理与利用的传统格局。数字技术可以更好地保存、管理珍贵的音像史料,盘活现有媒体资产,让音像资料在记录历史的同时,充分地发挥服务未来的作用。
关键词:媒体资产管理系统 数字化 北京音像资料馆
在大数据时代、融媒体背景下,掌握核心的战略资源和宝贵的史料财富,对其数字化存储,并开展广泛的社会化服务,从而推动媒体资产产业化发展,无疑是各级音像资料馆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形势提出新要求,新机遇呼唤新作为。北京音像资料馆根据发展需要,在对馆藏音像资料抢救性修复和存储的基础上,先后引进构建了媒体资产管理系统(2009年),启动实施了“口述历史”采编制作项目(2015年),对音像资料的数字化保存处理,做出了积极尝试和有益探索。
一、北京音像资料馆馆藏音像资料管理现状
北京音像资料馆成立于1986年,是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所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2008年,为更好地适应首都广播电视事业产业改革发展的需要,资料馆加挂了北京广播电影电视研究中心的牌子。
(一)北京音像资料馆馆藏资料情况
目前,北京音像资料馆主要职能是收集、整理、存储国内外、重点为北京地区出版和制作的音像资料;挖掘、抢救北京地区珍贵的音像史料,拍摄制作、研究北京政治、经济、文化及各行业领域的影视音像资料;收集、整理首都广播电影电视文史资料,编纂《北京志·广播电视志》;组织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和所属机构重大活动的录音录像制作及存储工作;开展北京地区广播影视调查研究工作,编辑和出版《北京广播影视决策参考》和《北京广播影视发展研究文集》。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音像资料馆库存资料共计16000多部,时长约8万多小时。其中,故事片占比54%,专题片占40%,电视剧占3.2%,其他节目(戏曲、歌舞剧、音乐、广播等)占2.8%。
较为重要的资料有:具有浓郁北京历史文化特色的老北京影像资料和专题片《这里是北京》150多集;1995年至2005年北京广播电影电视精品荟萃《声屏华彩》(电影38部、电视连续剧66部、经典回顾7部、获奖广播节目93个、电视节目66个),总时长约2000小时。2015年至今,北京音像资料馆拍摄《口述历史》系列专题片10余集,素材时长约12000分钟。
(二)北京音像资料馆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建设管理情况
从专业技术角度来讲,音像内容资源只有经过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数字化存储、网络化传输、智能化应用,才能高效、便捷地实现价值、发挥效用。
1.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构建。北京音像资料馆于2009年12月构建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于2010年初建成并投入使用。该系统的建设使用,使馆藏约10万小时的音视频资源得以通过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加工整合成低码率的检索资源和高码率的节目制作资源。经过媒体资产管理系统采集后,原本为模拟信号的音视频资料被数字化成两个内容一致、但容量不同的音视频文件。容量大的高码率文件被归档,容量小的低码率文件就可以供编目、查询、发布时调用。通常情况下,数字化完成后,编目员在编目系统终端对采集的音视频资料进行四个层次的编目,分别为节目层、片段层、场景层和镜头层。同时,对重要镜头捕获关键帧,以备日后检索和查阅。
2.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实现音、视频资料的收集、整理、存储并基于网络提供信息资源检索,方便用户检索到资源;提供数据同步接口,通过互联网的双向交互,请求资源服务,进行数据下载,更新本地数字资源;具备与其他系统接口的能力,构建节目交易平台,为新媒体业务提供节目内容服务。
二、馆藏音像资料存储与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因不同历史时期节目制作工具和存储方式的不同,北京音像资料馆建馆以来,形成不同格式设备、不同制作工艺、不同保存方式的互不兼容的“信息孤岛”,给媒体资产的存储、整理、交换、共享、复制及再利用,带来很大障碍。
1.来源匮乏、收集难度大。广泛收集资料是音像资料数字化处理和开发再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北京音像资料馆与北京广播电视台,彼此独立,没有相互依属关系,因而音像资料收集困难。
2.版权缺失、无法再利用。由于历史原因和版权意识淡薄,北京音像资料馆现有8万多小时的馆藏音像资源(除“空中看北京”和“口述历史”专题片拍摄素材外)均无版权,无法开发、再利用。
3.开发停滞、缺少服务性。因开发意识弱、开发能力不足,同时受节目来源较少、版权缺失的影響,北京音像资料馆馆藏资料的开发利用目前处于停滞状态,其社会性、服务性尚未开发和实现。
三、推进音像资料开发、再利用工作的对策思考
充分发挥音像资料的实用价值,让“死板僵硬、深藏闺阁”的音像资料“活起来”,让音像资料在社会得到更深层次的传播、鉴赏与利用,是音像资料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1.依托媒资系统、实现数字存储。在融媒体时代,以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为依托,以资料数字化采集为技术手段,从而实现音像资料的数字化处理和开发利用是其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
音像资料的开发利用,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各类音像资料信息网络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让珍贵和稀有的音像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使音像资料管理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要深入推进音像资料存储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设信息全面的广播影视资料大数据库(涵盖出品方、主要演员、版权归属、发行销售情况等详细信息),通过强化技术手段、优化管理方式对各类音像资料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存储处理,实现综合利用与共享。
2.建立收集联盟、实现优化管理。以北京音像资料馆为依托,建立北京广播电视台、广电机关审批业务、各影视机构收集联盟。根据实际需要,采取目录收存和实物收存两种收集方式。同时构建与北京广播电视台的技术接口,实现音像资料、数据的即时传输和共享。
建立定期的音像资料收集制度,音像资料馆可以与北京广播电视台签订保存协议,注明双方权利及义务。音像资料馆负责对有价值的珍贵资料进行抢救性修复、数字化转存;北京广播电视台也可同步进行数字化保存和处理工作。通过这种联合共享的方式,使音视频资料在更广阔的领域、更多的受众人群中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3.搭建交易平台、开展社会服务。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音像资料馆面向公众开展社会化服务早已有之,并且非常成熟。比如,在法国国立音像资料博物馆(INA),馆藏资料查询早已不再局限于内部范畴,而是社会公众检索、下载资料的有效途径。公众随时可通过该馆的资料检索功能查询到自己想要的节目资源,并以付费的方式下载资料。
近年来,国内音像资料馆也迈出了向公众提供社会化服务的步伐。例如,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上海音像资料馆等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尝试和积极实践。上海音像资料馆早在2009年7月就开通了官方网站(www.sava. sh.cn),将各类珍贵的馆藏音像资料通过专栏向公众宣传推介,供有关爱好者查阅、浏览和欣赏。
实现音像资料社会化服务,首先要构筑以广播影视大数据库为基础的音像资料节目管理交易平台。以平台为窗口和依托,音像资料馆将馆藏各类音像资料,以编目或者短音频、短视频形式展现,向社会公众提供查询、浏览及下载等开放性服务,公众根据需要可免费(付费)下载。在此基础上,推进实施音像资料的网络化管理与促成交易,从而实现音像资料数字化存储、处理的保值、增值,促进资料内容的良性循环、持续更新。
4.形成长效机制,组建人才队伍。音像资料馆社会化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有效实施,需要在管理层面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具体到实施层面、操作环节,还要制定周密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健全总体设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绩效考核等社会化服务相关的运行机制,并根据人员编制情况,设置与社会化服务需要的相关岗位,促进社会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要注重培养具备专业技能扎实、创新意识强烈,能干事、善协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人员管理方面,要构建相关绩效评估标准,充分发挥激励机制作用,激发人才的活力、潜力、创造力,营造“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环境和氛围。
传承文化精神,唤醒历史记忆。在当今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融媒体时代,各级音像资料管理机构任重道远。实现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是时代所趋、社会之需。音像资料数字化管理与利用的关键不仅在于技术上的突破和改变,更要求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思路、创新理念,充分挖掘音像资料的价值,广泛开展社会化服务,彰显音像资料馆在资料检索、开发、服务等方面的科學性、专业化,从而实现音像资料馆的嬗变和发展。
作者单位 北京广播电影电视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司铁英,李若滨.国家图书馆开展音像管理的思考[J].图书情报论坛,2010(01).
[2]程雪梅.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技术之探讨[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05).
[3]张美芳,马丹宁.音像档案数字化抢救中存储与长期保存策略的研究[J].数字与缩微影像,2007(01).
[4]王胜清,周晨,罗云川.国家图书馆音频资源元数据规范与著录规则[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
[5]吴晖.声像档案的数字化处理与长期保存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