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0-12-07 06:05朱建兴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35期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道德与法治小学生

朱建兴

【摘要】《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学生德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们认可并付诸实践,从内心深处认可德育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文以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为核心,结合教学实际案例,提出了在德育教学中融入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有效策略,提高德育教学质量和有效性,潜移默化地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提升小学生德育素养水平。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小学生

德育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是当前一线德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努力实现的教学目标之一,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德育教学工作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灵活创新教学方法,拓展德育教学内容,通过融入多元化的教学元素帮助小学生深入理解德育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增強学生在德育教学中的代入感,不断提升小学生德育素养,保障其身心健康成长。

一、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实施“分层教学”的理念

由于每个小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家庭教育环境不同、性格也不太一样,种种因素导致小学生间的差异性还是比较明显的。高度统一的教学方案显然无法适应每一名学生的实际成长要求,部分德育教师习惯于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使用统一的教学目标、统一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统一的作业布置、统一的提问方式面对所有的学生。长期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对德育教学丧失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德育教师应当本着尊重和理解的态度,运用分层教学法,提升德育教学的针对性和个性化,帮助不同能力水平的小学生都可以在德育教学中收获知识,掌握正确的道德观念。

例如,课程《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中,A层学生对法律有所了解,具备一定知识积累的基础,概念认知清晰;B层学生只是听说过法律,不够了解,概念不清但常识性的对错可以分辨;C层学生完全没有接触过法律,概念不清甚至在部分观念上对法律有所误解。采用分层教学法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案例表演,让不同层级的学生参与到德育教学过程当中,从不同视角深入探究有关法律的概念,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认知,规范行为。如,教材中遵守交通规则的案例,教师可以让B层和C层同学扮演过马路,C层同学闯红灯而B层没有,这时再有A层同学来讲解两位同学的行为是否违反了法律规定。教师在学生们情境演示后,再更为深入地挖掘事件中所涵盖的道理,为学生们讲解为什么不能闯红灯?闯红灯会为自身带来何种危险又会为他人带来哪些麻烦?从问题的根源讲解,更容易被学生们理解和认可。C层同学没有法律概念和安全意识,所以行为有失在经过A同学和教师的讲解后,更能体会到自己行为不当所带来的不妥之处。B层同学因为正确的行为得到认可,获得成就感提升参与热情,对后面的讲解内容更感兴趣,听课效果显著提升。A层同学在活动中有效强化了法律知识,并探究法律背后所潜藏的道理,对法律知识理解更深刻。通过实施分层教学法,让不同层级的学生都能在德育课堂中有所收获,有效提升德育教学质量。

二、转变教学思路,强化对《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关注

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思路,强化对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科学宣导,让小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认知,明确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意义。传统德育教学常常是将课程内容局限在小小的教室当中,殊不知生活也是德育教学最生动的课堂。德育教师可以定期举办一些课外教学活动,或是安排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身边的德育教学知识,拓展德育教学课堂,引导学生以德育视角看待生活当中出现的问题和事物,加深德育知识理解,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

(一)拓展德育教学课堂,增加课外教学体验活动

课外教学体验活动有效丰富了德育教学内容,为学生带来更为生动的教学体验,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德育知识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让学生能够有机会在实践中体验德育知识,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课程《身边的国家机构》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带领学生们一起走访下学校周边的地方,寻找下身边的国家机构都有哪些。真实的实践体验,能够帮助学生们收获更多知识,如,学校附近的派出所,很多学生只是知道遇到问题可以到派出所找警察叔叔帮忙,但却没有真正经历过。教师可以事先和派出所警察沟通一下,在不耽误警察工作的前提下让学生们可以近距离地接触下派出所的警察们。通过接触学生们能够知道警察的警徽是什么样的、警号标记在哪里、制服上有哪些特征、派出所的工作时间、联系电话等。这些知识是德育教材中没有涉及的,但却能帮助学生们认识派出所,对国家机构即国家机关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从而清晰理解国家机构的概念,降低概念混淆的机率,提升德育教学有效性。

(二)用教材资源,让课堂贴近生活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含有丰富的插图和生活案例,这样编写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德育教学可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较抽象的道理和道德概念。然而小学生本身年龄小,阅历和经验都不足,导致其认知发展不成熟,他们并不能自主地将教材中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德育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思路,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情况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将教材中编著的案例以更为生动的方式呈现在德育教学课堂中,充分发挥教材资源的作用。

例如,课程《公民意味着什么》当中,教材呈现了一个插画案例,像学生们展示了外国人和中国人在海关过境时办理手续的窗口不同,通过这一区别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帮助学生们更深刻地体会“公民”这一身份特征,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播放一部由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幸福终点站》。影片讲述主角前往美国途中家乡发生政变,由于主角原本的家乡政府被推翻,导致其随身携带的所有身份证件失效,既不能入境美国又无法乘坐飞机回到家乡,只能被迫滞留肯尼迪国际机场期间的故事。电影中不乏很多搞笑滑稽的镜头,却也是从另一个视角表现主人公的无奈。因为没有了“公民”的身份,举步维艰的处境也让学生们懂得了公民的重要性,对公民的概念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不仅如此,观看过影片以后教师可以通过主角家乡发生政变一事让学生们知道,这个世界并不是看上去那样和平,地球上的很多国家还被战乱、疾病、贫困所折磨,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自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当下的美好品德。此外,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也让德育教学可以有更多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为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电影、短剧资源,让学生们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巩固德育教学知识,提高德育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将道德知识以更为轻松愉快的呈现方式传输到学生的脑海里,当德育知识概念比较难懂时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案例,或是开展课外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德育知识。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教学地位,适当采取分层教学法开展个性化德育教学,帮助学生们有效提升德育素养,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

参考文献:

[1]郝世伟.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20(18):56-57.

[2]麦秀英.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思考[C].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现代化专业委员会.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现代化专业委员会2020年第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现代化专业委员会:广东晨越教育发展有限公司,2020:116-118.

[3]潘丽梅.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常见问题及有效策略探寻[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重庆会场)论文集.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605-607.

猜你喜欢
教学有效性道德与法治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
提高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教学探索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