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社交礼仪比较分析

2020-12-07 10:55范瀞心
时代人物 2020年25期
关键词:差异

范瀞心

摘要:随着不同国家的跨文化交际逐渐深入,社交礼仪作为日常交往所参照的标准行为准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历史传统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差异,中西方的社交礼仪存在较大不同,学习不同国家的社交礼仪有助于人们从容应对各种社交场合,在某种程度上也能为国外友人展现出我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正面国家形象。基于此,本文在总结中西方社交礼仪特点的基础上,对约会邀请、日常会话和餐桌礼仪三种社交礼仪的中西方差异进行比较,并分析了其差异存在的背后原因。

关键词:社交礼仪;约会邀请;日常会话;餐桌礼仪;差异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战略,不断加强与各个国家的友好往来,为国际社会展现了一个崇尚和平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而言,随着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渐频繁,人们接触到不同国家的文化的可能性显著提升。社交礼仪既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参照的标准行为准则,也是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体现。而我国与西方国家的社交礼仪由于历史传统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宗教信仰等差异而存在较大不同,学习不同国家的社交礼仪有助于人们从容应对各种社交场合,尤其是与国外友人相处过程中,熟悉对方国家的社交礼仪可以快速增进双方感情,在某种程度上也能为国外友人展现出我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正面国家形象。基于此,本文拟对中西方的社交礼仪进行比较分析,以便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社交礼仪知识。

一、中西方社交礼仪的特点

中国社交礼仪的特点。中华民族拥有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随着时代更迭逐渐塑造了独特中国特色的社交礼仪。在封建社会时期,统治者为了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推行等级观念,例如臣民要服从于君主、子女要服从于父母等等,这些“礼仪”实际上暗藏着一定的政治意蕴。到了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礼仪更加体现为社会道德规范和标准行为准则的具体形式,除了等级观念的延续外,还展现出集体主义、注重家庭关系等等特征。集体主义主张人们要有团队意识,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优先考虑集体利益。注重家庭关系体现为较为紧密的家庭结构,在孩子年幼时通常由父母和爷爷奶奶一辈共同照看,等到孩子长大成人则有义务赡养家庭中的老人。

西方社交礼仪的特点。西方国家推崇个人主义,倡导个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实现平等和自由。他们认为,个人追求自己应有的权利是完全正当的,不需要为了一个集体去妥协或退让。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身份标签,这种身份标签应该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在荣誉感方面,由于西方国家鼓励个人奋斗,当人们通过自身努力取得一定成就时,他们通常乐意表达自身的自豪与喜悦。对于他人获得的成就,他们也常表达由衷的赞美和祝福。此外,西方国家在社交场合非常强调女士优先原则,男士与女士在某些事情上抢夺优先权会被当作是不礼貌的行为。

二、中西方社交礼仪比较分析

约会邀请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较大且容易混淆的首要一点在于约会邀请的方式上。在大部分西方国家,确认对方是否有闲暇时间是向他人发出正式约会邀请的前提,这和西方人非常看重时间有关。此外,西方人发出约会邀请一般会使用较为正式的邀请卡,收到邀请卡的人无论是否赴约都需要对对方作出回应。在中国则大为不同,往往越是亲密的关系,人们的交流方式则越为随意。例如好朋友之间的约会往往是临时一个电话便能决定的事情,而情侣之间为了制造浪漫气氛也通常会采取一些没有事先知会的做法给对方带来突然的惊喜。

日常会话

中国人在日常会话中不免会谈论到隐私话题,熟人之间谈论隐私话题的频率则会更高。一方面人们希望通过向亲近人分享隐私话题获得有针对性的建议,另一方面这也可以看作是亲密关系的证明,即“我把你當作重要的人,所以我会跟你谈论隐私话题。”但对西方人来说,隐私话题牵涉到个人利益,它并不适用于维持与他人的关系,个人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隐私话题在西方人的日常会话中常常是交流禁忌。

餐桌礼仪

第一,在入座礼仪方面。一般而言,中国人认为餐桌座位一定程度上象征着社会地位和权力的高低,因此在正式的就餐场合中,每个人都会根据自身接待方和被接待方的不同身份入座不同座位。例如,请客方职位最高或者最尊贵的人为“主陪”,一般坐在正对门的位置,而请客方的第二位为“副陪”,一般坐在主陪对面,背对着门。客人中的主要人物应该被安排坐在主陪的左侧。中国“尚左尊东”的就坐习惯与西方国家“以右为尊”的习俗完全相反,西方国家也很重视入座礼仪,但是更具身份地位的人一般坐在右侧。男女主人分坐长桌的两端,然后再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根据“女士优先”原则,西方国家的男士在就餐前一般会有替女士拉门、搬椅子等待对方先入座的习惯。

第二,在着装礼仪方面。中国人只有在参加极度正式的饭局才会穿正装,与家人、朋友、伴侣就餐时没有太严格的着装要求,风格完全凭自己喜好来定,哪怕是去五星级酒店用餐也一样。但在西方国家不同,一般前往比较高级的宴会时,男士需要身着西装、穿皮鞋、打领带,女士身着套装、穿有跟鞋子,若是穿着太过随意,餐厅有权利拒绝其入店用餐。

第三,在就餐氛围方面。中国人提倡“民以食为天”,大家普遍认为,能够聚在一起吃饭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大声聊天、大口吃肉、互相劝酒是彼此感情深的体现,只有喝倒才是喝好,不拼酒不劝酒就是不热情、不好客、不真诚。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的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的文化氛围。而西方人更偏向安静用餐,注重保持仪态端庄,吃饭时不发出声响。西方人也没有中国特有的“酒文化”,吃西餐时一般不提倡过多饮酒, 并且会以征求的口吻问客人是否需要饮酒,一般客人拒绝就不会勉强。

第四,在餐桌话语方面。中国人具备含蓄、内敛的特点,招待客人时哪怕已经准备了非常丰盛的美食,客人也给予了极好的反馈,主人仍会以谦虚的态度表示仍有招待不周之处。而西方人在宴请宴请宾客时通常是让客人“自己把自己照顾好”,主人不会对此多加干涉,也正因为这样,西方人会将帮别人夹菜的举动视作不礼貌的行为,但在中国这样的行为则是主人关照客人的表现。另外,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经常会寒暄几句,最常见的就是“你吃饭了吗?”实际只是一种寒暄的方式,并不是当下想要请对方吃饭。但是在西方国家,这样的问话会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对方会认为这样的问话是在有意请自己用餐。

三、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原因分析

跨文化传播学者霍尔提出了“高低语境文化理论”,高语境文化指的是人们交往过程中的信息更多反映在社会文化情景中,体现在具体言语中的信息较少,强调“意会”。低语境文化指的是人们进行交往主要通过具体言语来传递信息,强调“言传”。根据他的观点,中国人的社交礼仪偏向高语境交际文化,其交际风格委婉,追求和谐,西方人的社交礼仪偏向低语境交际文化,其交际风格直接又明确。两种不同社交礼仪的背后反映的是中西方在历史传统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

历史传统文化差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在中国传统教派思想中都有体现,例如传统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佛教的“慈悲”、道教的“无为而治”等等,都对中国社交礼仪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西方国家则推崇个人主义,更加强调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来追求民主、平等和自由,认为个人所获得的成就,都是依靠自己来实现的。

思维方式差异。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更加感性,遇到问题或发生冲突时多从以和为贵的角度来思考,反映到具体行为上则是排除极端以及暴力的解决方案,以调解、和解的方式推动问题的解决。相比简单的逻辑分析,中国人更加注重全局观的掌握,理清问题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西方人则更加偏向逻辑和理性,强调对事物的科学分析和局部推理,探索事物本身特点。他们认为思维标准是以科学来建立的,较少受到感性思维的影响。

价值观差异。每个国家都会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政治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形成独特的价值观。例如,中国强调要待人忠诚、孝顺家人,集体主义价值观便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用餐点菜后,不仅就餐座位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人们也往往会让身份地位高、年龄更年长的人先夹菜用餐。在西方国家,个人主义价值观占据主导地位,西方人偏向于关注个人主义、个性发展和自我表达。他们认为,如果一个人不能实现他的目标,并不是命运的安排,而是由于自身的堕落,或者欠缺拼搏精神。比如从西方人饮食习惯中的分餐制来看,每个人都只吃自己点的菜品,可尽情选择自己喜爱的食物,避免了不情愿吃主人送来的菜的情况发生。

猜你喜欢
差异
相似与差异
平等的意义
应用导向下的标准成本法综合案例构建
南北过冬差异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材料作文“差异”导写
“差异”作文导写及例文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大家不同,大家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