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佩玉
摘要: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提出以来,中国减贫成效取得新的飞跃,世界各地关注中国的减贫成绩,习近平扶贫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蕴含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等哲学原理,弄清习近平扶贫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习近平扶贫思想的深刻内涵,对当代青年从事基层工作具有良好的启示、教育意义。
关键词:精准扶贫;实事求是;实践;教育意义
一、习近平扶贫思想蕴含的唯物论哲学原理
消除贫困的方法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1]我们党就是靠实事求是起家和兴旺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为了寻找彻底消除贫困的良方,做到对症下药,扶贫干部坚持强调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将需要帮扶的对象纳入帮扶队伍,对其提供政策、资金、项目支持,使其有发挥主体能力摆脱贫困。坚持真正的有所作为,同贫困戶同吃同干,全身心的投入到为贫困户摆脱贫困制定脱贫方案,为贫困户安排培训指导,使贫困户有信心、有能力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坚持实事求是,找到困扰贫困户发展的难题,才能让扶贫政策更快、更准确的落实到需要的帮扶的贫困户那里,才能较快的实现消除贫困的工作目标。
抓住问题实质、讲真话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习近平扶贫思想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就要抓住问题实质,敢于讲真话。我国已经进入脱贫攻坚的攻关期,剩下的脱贫人口因病、因残致贫占比比较大,依靠自身摆脱贫困的可能更小,扶贫难度越来越大,扶贫工作要下大功夫。扶贫工作做得怎么样、还有哪些困难、巩固减贫成果面临的挑战等问题的思考,都需要扶贫干部在认真工作的基础上,掌握问题的实质,总结归纳、如实上报。中央坚决反对做表面工作、搞形式主义、做“形象工程”。个别扶贫干部为实现脱贫目标,为贫困户提供钱、物,短期实现了减贫,数字上蒙蔽过关,没过多久,又返贫的现象。只有在认真工作的基础上,抓住问题实质,既对贫困户讲清楚实现自身减贫的重要性,也对上级讲清楚当前已获得的成果和面临的实际问题,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正确的工作方法。
坚持调查研究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要做到调查研究。据统计,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不下50多次京外考察扶贫工作,几乎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他最牵挂的是贫困群众还有什么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希望调查走访看最真实的生活,看真山村,目的就是找出贫困的根源,提出切合实际的脱贫举措,督促扶贫干部深入基层,弄清楚贫困地区存在的真实困难,找准贫困的根源,研究发展什么项目才能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避免项目实施受地区条件限制,落实不下去的情况,白白浪费国家下放的扶贫资金和优惠政策,既没有让贫困户摆脱贫困,还失去老百姓对党的信任。习近平扶贫思想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督促扶贫干部深入基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坚持实事求是,总结归纳提出适合地区发展的扶贫方案,让贫困地区、贫困户、贫困个人真脱贫。
二、习近平扶贫思想蕴含的认识论哲学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源于实践。年仅16岁的习近平,文革期间在中国最贫困的山区一干就是七年,同老百姓同吃同住,切实感受老百姓生活的疾苦,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打下坚实基础。英国《卫报》在一篇分析评论中引述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王耀麟的话称, 习近平之所以会把扶贫工作放在首要位置, 和他在“文革”期间在农村度过七年时光有很大关系。不仅如此,1982年到1983年,三年多的时间,时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和书记的习近平,走遍全县的每一个村,同老百姓同吃同住,在深入实践的基础上,为老百姓办实事,三年多的实践更加坚定习近平为人民办实事的初心。七年的知青岁月、三年正定的从政实践,习近平从未忘记同人民一起,为人民着想,这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提出的认识基础。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向前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发展。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有力的推动减贫工作朝着更加精细化、公平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减贫成果受到来自世界人民的称赞。精准扶贫思想的正式实施,扶贫工作由原来的区域性扶贫向更加精准化的因户因人施策,使得扶贫资金使用、扶贫政策落实,惠及真正有需要的贫困户。扶贫策略由原来的“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实现扶贫资源同贫困个人的精准对接。2015年我国明确提出到2020年,也就是今年年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全部脱贫,中国能取得如此大的减贫成效表明,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正确的认识,不断推动中国减贫实践向前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精准扶贫理念强调分批分类实现脱贫,根据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贫困地区根据地区发展条件,发展适合的脱贫工程。通过发展生产,以产业带动为抓手,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提供产业项目和就业创业服务;通过易地搬迁将不适宜居住区的贫困人口搬至中心城镇、工业园区聚集,促进增收;通过发展教育,使贫困地区的人口获得受教育的权利,提高脱贫致富的能力;通过生态补偿对生活在贫困山区的贫困人口进行技术推广与培训,确保稳定增收;通过政策兜底,整合各类资金,扩建敬老院、建设养老中心,集中供养无劳动能力老人。短短不到5年的时间,截止2020年年底,将通过分类施策,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的减贫工作。实践证明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经得住实践检验的,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对“怎么扶”的论述是符合客观发展实际的,是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
三、习近平扶贫思想蕴含辩证法哲学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消除贫困要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既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2020年将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现阶段,我国人民总体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到今年年底,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态势不会改变。这是当前我国党和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是矛盾的普遍性。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既承认现阶段我国面临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矛盾,也不忘全面分析矛盾,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既看到实现减贫发展的积极方面,也不忘如何防止返贫,既看到减贫后积极的一面,也看到减贫后消极的一面。
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目前,我们正处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期,实现全面脱贫的路上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矛盾的特殊性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前,扶贫对象整体已从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化,但每一个帮扶对象致贫的原因各不相同,不同的贫困户各有特点,同一贫困户的单个个人各有特点,每一个贫困户或个人对地区发展的贡献不同,精准扶贫思想正是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提出扶贫的核心要义是精准化,根据中国贫困人口面临的贫困状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即因人因户施策。为贫困地区的青年人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发展贫困地区儿童的教育、为贫困地区的妇女提供就近就业、鼓励贫困户利用电商平台推广家乡的产品,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精准化是遵循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的基础上,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经验总结。
解决好扶贫工作的主要矛盾、注重调节内部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2]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注重解决好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不均匀、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发展问题,满足贫困地区物质条件改善、优化物质因素。除此之外,更加注重解决制约贫困人口脱贫的根源问题,提出扶贫也要“扶智和扶志”,既抓住解决贫困地区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依靠贫困个人自己实现脱贫,也注重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调节实现脱贫发展的内部矛盾。只有扶好贫困人口的“智和志”,解决制约贫困问题的主要矛盾,注重调节内部矛盾,才能顺利实现彻底脱贫,防止返贫。
四、习近平扶贫思想对当代青年的教育意义
汲取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既注重调查研究,又注重讲真话,有效的解决贫困户面临的发展困难,取得世界瞩目的减贫成绩,当代青年从习近平扶贫思想中获取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只有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才能认识事物发展的真相,才能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青年学生在从事校园学生工作时,应当在充分的了解学生面临的困难的基础上,对其提供特定的帮助和指导,与此同时,大学生想要得知自己未来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发展做贡献,仅凭靠想象或凭靠书本上的知识难以获得,需要去做一番调查和研究。只有坚持实事求是、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对事物正确的认识,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激发以实践助力脱贫的动力。年仅16岁的习近平深入基层,与老百姓同吃同住,为日后习近平扶贫思想的提出打下坚持基础,没有奋斗的青春是有缺陷的,习近平扶贫思想激励大学生应当勇于投身实践,在实践中助力脱贫。大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够不够扎实,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知道,只有实践才是获得认识的基础。大学生可以利用智力优势和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为贫困地区提供技术指导或教育辅导,不仅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也增强自己的认知。特别是贫困地区生源的学生,可以利用家乡待解决的贫困问题作为试点,组织同学参与,为家乡减贫做贡献。
深化青年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初心”体现本质属性、价值追求,“使命”体现历史担当、奋斗目标。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堅持扶贫为了人民、扶贫依靠人民,扶贫成果由人民共享,扶贫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大学生党员入党的初心和使命,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党员对政治、组织和行为身份的认同,坚定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树立大学生党员的奋斗目标,深化了大学生党员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认识,启示大学生党员今后将如何从事为人民服务的工作认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25页。
[2]习近平.习近平论扶贫工作—2013年11月3日至5日在湖南考察时的讲话,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6-03-01